提升广西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对策

2017-09-15 22:44杨其保安春梅莫现会
蚕学通讯 2017年2期
关键词:茧丝桑蚕蚕茧

杨其保 安春梅 罗 群 莫现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 南宁 530007)

提升广西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对策

杨其保 安春梅 罗 群 莫现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 南宁 530007)

近年来广西的桑蚕鲜茧产量增长迅速,而蚕茧收烘的发展却滞后,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整体水平较低,成为制约广西茧丝综合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应引起重视。基于此,本文全面阐述了广西干茧质量和收烘现状,针对问题和影响因素,对提升广西桑蚕干茧质量与收烘效益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政府、蚕桑机构和茧丝加工及丝绸企业等提供有效的参考。

广西;干茧;质量;收烘;效益;对策

21世纪之后,广西抓住“东桑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桑蚕产业实现了高速持续发展,鲜茧产量由2005年的14.68万t发展到2016年的37.8万t,占全国50%,占世界的40%。2016年生丝产量达4.07万t,约占全国25%。目前广西拥有鲜茧收购站(点)达886家,丝绸加工企业达96家[1]。广西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桑蚕生产第一大省,全国最大的茧丝生产加工基地。

广西茧丝产量增长迅猛,而茧丝质量却徘徊不前,质量水平仍然为全国较低水平,已经影响了广西茧丝绸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应当引起重视。蚕茧质量是蚕桑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茧丝绸产业链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蚕桑产业做大做强的生命线[2]。提升茧丝质量对广西蚕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茧丝质量受到桑蚕饲养环节和加工环节的影响,蚕桑良种与配套饲育技术是影响茧丝质量的关键,而后续茧丝加工是实现茧丝质量突破升级的关键所在[3]。蚕茧收烘作为茧丝加工的首道工序,对提升茧丝质量非常关键。因此在蚕茧收烘环节设法提升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对推动广西茧丝质量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促进广西蚕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推动广西蚕业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广西干茧质量和蚕茧收烘现状进行全面阐述,分析了影响蚕茧烘干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升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期为茧丝绸相关管理部门、蚕桑机构和茧丝加工及丝绸企业等提供有效的参考。

1 广西桑蚕干茧质量及蚕茧收烘现状

1.1近年来广西桑蚕干茧质量状况

中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并由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全国的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4-10],2007-2015年度全国和广西平均干茧综合质量对比如表1。结果显示2009/2010年、2011年、2012年的广西综合蚕干茧质量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相近,而2007/2008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3年为全国最低水平。由表2可知,在2015年度中国主要桑蚕干茧产地桑蚕综合质量比较中广西落后于大部分产地省区。总体上,广西桑蚕干茧质量水平较低,市场价格相应偏低,茧丝经济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不足。

表1 2007-2015年度全国和广西的桑蚕干茧质量标志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纤维检验局发布的年度桑蚕干茧质量报告[4-10]。

表2 2015年度中国主要桑蚕干茧产地质量标志对比

数据来源:2015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10]。

1.2广西蚕茧收烘现状

广西的蚕茧收烘现状受广西的蚕业生产特点、发展水平影响,具有明显的特点,收烘状况与干茧质量和效益关系密切。

(1)市场管理不规范,毛脚茧收购盛行。广西的蚕茧收烘及流通是比较开放,机制灵活,市场主体较多,促进了市场的竞争,有效的保护了蚕农的利益,促进农民养蚕的积极性。但也存在管理粗放,监督不到位,交易不规范,经常出现无序竞争,蚕茧收购未能实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造成了毛脚茧收购屡禁不止,收购毛脚茧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毛脚茧是影响广西茧丝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2]。

(2)总体烘茧装备水平较落后,设备性能低。当前广西生产上应用的蚕茧干燥设备类型繁杂,性能参差不齐。据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对2009年全区几个主要的蚕区茧灶的调查显示,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仅为占到调查总数的1.79%,苏83型烘茧灶占比大83.83%,还有部分土灶存在。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是目前最先进的烘茧设备类型,烘干效率高,干茧质量稳定,而应用比例却不高,而苏83型烘茧灶性能落后,在应用量上却占了大多数。因此广西的烘茧设备整体上性能差,存在烘茧耗时长、能耗大、烘干茧质量不高、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3]。

(3)鲜茧处理和蚕茧烘干工艺不规范。广西大部分茧站鲜茧收购后未能及时规范的进行处理,或因仓储场地不足或烘力不足,造成蚕茧堆积过多,发生增热,大大降低了蚕茧的解舒率。烘茧工艺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管理。大部分烘茧站存在对烘茧工艺重视不足的现象,管理比较松散,烘茧过程对温湿度、铺茧量等工艺条件配置比较随意,因工艺不恰当使茧质受损,造成蚕茧资源的浪费,经济蒙受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4)烘茧行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广西蚕业科技人员万吨比是105人,而同期全国万吨比为339人,不及全国的三分之一[3],而在广西从事蚕茧烘干技术研究的专业技术比例更加少,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奇缺。从事蚕茧收烘的市场主体繁杂,从业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一线的烘茧操作工人更是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他们多数为是临时聘用的农民工,本身不太具备专业知识,而茧站也普遍缺乏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造成一线烘茧工人的技能水平总体不高,缺乏质量意识,烘茧操作比较随意,不遵守操作规范。

2 影响广西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因素分析

蚕茧收烘过程中,烘茧工艺、烘茧设备、收烘管理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鲜茧烘干的质量以及蚕茧收烘的经济效益。各因素对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影响效果可能是独立的,也可能存在叠加的效果,对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影响可能存在同时促进或相反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应综合考虑。

2.1烘茧工艺的影响

(1)烘茧工艺就是对烘茧过程的温度、湿度、气流、铺茧量、烘时等条件进行配置。烘茧工艺与干茧质量关系密切,合理的烘茧工艺符合蚕茧干燥规律,蚕茧外层丝胶得到适当变性,补正茧质,经变性后外层和内层的丝胶溶解度趋于接近,容易适煮,改善解舒率和出丝率,改善蚕茧的清洁、洁净、丝胶溶失率等质量指标。若蚕茧干燥不合理,干燥不均匀,蚕茧过老或偏嫩,甚至出现烤焦的情况,则对茧质损害大。

(2)烘茧工艺不仅影响干茧茧质,也影响蚕茧烘干效率。烘茧工艺的温度、湿度和气流等条件的配置均对蚕茧烘干的速度产生影响,烘茧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气流越快则干燥越快,应充分利用蚕茧干燥的特征在保证茧质的前提下通过烘茧工艺的合理配置提高烘茧速度和效率,从而达到节约烘时、减少能耗和人工负荷、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益的目的。

(3)根据蚕茧干燥规律,烘茧工艺对干茧质量的影响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不一样。预热阶段热量由茧层通过茧腔再传送给蛹体,茧层的水分蒸发速度大于蛹体,应避免使用过高温度,否则易发生茧层过干,茧质受损。等速干燥阶段,蛹体的水分透过茧层大量蒸发,干燥室内的热量几乎用于水分蒸发,故应采用较高的温度,加速烘干;同时干燥室内湿度非常大,湿度对茧质的损害最明显,故应加速排湿,避免高温多湿,加剧丝胶变性,损害茧丝品质。减速干燥阶段蛹体内部水分向蛹体表面扩散的速率低于蛹体表明蒸发的速率,水分蒸发量减少,干燥速度逐渐降低,蚕茧表面的水气膜逐渐消失,故应逐渐降低烘茧温度和逐渐升高湿度,逐渐减少风速,使得蚕茧表面气化速度和水分内部扩散速度一致,避免茧层过干茧质受损。通常烘茧温度在预热阶段以90-100℃为宜,等速干燥阶段以105-110℃为宜,减少干燥阶段温度由100℃逐渐降低至65℃为宜。湿度的控制在速干燥阶段要掌握“高温低湿”,减速干燥前段要“降温适湿”,后段要“低温保湿”的原则。气流风速在等速干燥阶段向减速干燥阶段逐渐减弱。

烘茧工艺应根据不同蚕品种、饲养批次、烘茧设备、烘茧季节进行调整,以确保蚕茧干燥过程符合蚕茧干燥规律,以有利于保全茧质、提高效率、降低烘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2.2烘茧设备的影响

烘茧设备对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设备本身性能,其次是对烘茧设备的合理应用。烘茧设备的选择和应用会对蚕茧的适干率、解舒率、干茧出丝率、洁净清洁成绩等质量指标,对烘干效率、能耗、人工成本等经济效益指标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目前广西应用于生产烘茧设备主要有苏83型烘茧灶、热循环多功能烘茧灶、高效节能烘干灶、小型空气能烘茧灶、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等,它们的建造成本、维护要求、体积占地、能源要求、适用工艺存在差别,其烘力大小、能耗指标、人工负荷、茧质保全效果亦存在差异。根据近年来的应用比较显示,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的最大烘力达11 000kg/d,直干时能耗为耗电7.8kwh+耗煤24kg/100kg鲜茧,能耗和人工费用总和比73型烘茧灶节省了38.61%,所烘干茧的解舒率、适干率、净度指标也高于73型灶[11]。高效节能烘干灶耗煤47.5kg/100kg鲜茧,苏83型烘茧灶耗煤75.7kg/100kg鲜茧,高效节能烘干灶比苏83型烘茧灶节能37.25%,省时3h,干茧测试结果显示高效节能烘干灶和苏83型烘茧灶对比上车茧率提高0.99%,解舒率提高0.92,毛茧出丝率提高1.06%,万米吊糙减少0.5次,高效节能烘干灶的茧质较优[12]。热循环多功能烘茧灶,与苏83型烘茧灶相比,节煤41.03%-55.12%或节柴44.44%,解舒率提高1.24%-8.70%,干茧出丝率提高0.80%-1.45%[13]。小型空气能烘茧机在烘茧量60kg时,烘干1kg鲜茧耗电0.6度左右,能耗费用比苏83型烘茧灶节省50%以上,干茧的适干率和解舒率分别达到97.26%和76.92%[14]。对烘茧设备的选择和应用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特点性能。

2.3蚕茧收烘管理的影响

蚕茧收烘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是能否保证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目前广西蚕茧收烘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

广西蚕茧收烘的管理比较粗放,市场竞争无序,导致毛脚茧收购屡禁不止。毛脚茧对茧质危害很大,由于采茧时蚕尚未化蛹,毛脚茧茧层含水率高,堆放时很快发生增热,造成解舒下降,严重的解舒下降10%以上[15]。同时由于增热嫩蛹易被闷死,烘烤时蛹壳易破,蛹油和体液渗出,汚染茧层成为油茧和黄斑茧、印烂茧等。烘烤时预蛹挣扎,毛脚抓破茧内层,断头多乱,原料成废料。且毛脚茧烘烤时较难均匀适干,影响缫丝质量,烘折大,茧本增加。

在蚕茧收烘过程中,广西的茧站普遍存在盲目收烘的问题,鲜茧收购时未充分考虑茧站自身的烘力情况、仓储场地因素,按计划收购,而是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行情好时经常发生抢收,过多的鲜茧进站后得不到有效及时处理,鲜茧堆积成山,容易导致蒸热,严重地影响了蚕茧解舒。茧站在蚕茧收烘过程普遍对收烘管理重视不足,各环节、各人员的质量管理责任、权限不明确,缺乏计划,缺乏规范和标准,导致蚕茧烘干效率较低,茧质得不到保证。

2.4其他因素的影响

国家政策、产业模式、人才配备、技术发展等因素也会影响蚕茧收烘生产,影响到干茧的质量和收烘效益。过去广西充分利用国家“东桑西移”大的政策背景下,针对桑蚕产业的发展出台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科技扶持政策,因此广西的桑蚕产业得到了大的发展。政策扶持、人才支撑、技术创新、良好的产业模式等将有助于提升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

3 提升广西干茧质量与收烘效益的对策

针对广西干茧质量和蚕茧收烘现状及存在问题,根据影响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的因素,结合广西蚕桑生产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提升烘茧工艺水平

提升烘茧工艺水平,使蚕茧烘干过程趋于符合蚕茧干燥规律,以达到提高蚕茧干燥质量,提高烘茧效率,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

(1)根据广西的蚕品种、饲养批次确定烘茧工艺,避免不同品质的蚕茧混合收烘。广西推广应用的桑蚕品种主要有两广二号、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桂蚕N2,不同品种的全茧量、茧层率、蛹体含水量等茧质性状特征有明显差异。即使同一蚕品种,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季节饲养,受饲养水平、食桑条件、气候差别等影响,蚕茧茧质也存在差别。因此应该根据不同桑蚕品种、不同地区、季节的蚕茧特征来计算理论烘率,制定烘茧工艺条件,从而提升蚕茧的适干率,最大程度的保全茧质。

(2)根据烘茧设备类型配置烘茧工艺,广西的烘茧设备类型较多,各种烘茧设备性能存在较大差别,制定烘茧工艺还应符合烘茧设备的性能特点,恰当的烘茧工艺可发挥出设备的最佳性能。应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设定合理的烘茧温度、湿度、风速、铺茧量和干燥时间等烘茧工艺要素。

(3)提高烘茧工艺条件控制的精确性,尤其在对茧质影响敏感的关键阶段,严格把控温度、湿度、气流等工艺条件调节的精准性,使得各工艺条件在安全高效的范围内运行。可以通过应用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工艺条件控制的精确性。

(4)发挥政府等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组织制定符合广西蚕区情况的蚕茧烘干工艺标准,向缫丝企业、烘茧站等进行推广普及,对相关的蚕茧收烘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最终促进广西烘茧工艺水平的整体提升。

3.2提升烘茧设备总体水平

提高广西的烘茧设备总体水平,以提升干茧的质量、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尾气排放、节约人工成本,达到提高蚕茧收烘效益的目的。应根据烘茧设备的性能特点及广西各蚕区桑蚕生产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烘茧设备,以达到提升烘茧设备总体水平的目的。

首先应该提高自动热风烘茧机的使用比例,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烘力大,温区设置合理,具有节能环保、高效优质的性能特点,属于最先进的烘茧设备类型,为国家鼓励推荐使用的灶型[16]。过去受到养蚕规模以及设备造价较高的影响,自动热风循环烘茧在广西的应用比例很低,仅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型茧站或缫丝企业使用。而随着蚕业的规模化发展以及劳动力增长幅度过快的因素影响,目前已是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推广的有利时机。当前广西县级桑蚕优质茧基地年产量达1万t以上就有9个,5 000t以上的有16个,乡级基地年产500t以上的有133个,产量50t以上的桑蚕村有6 771个[17],蚕茧规模满足了大型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应用的基础条件。受劳动力价格增长的影响,从2004年开始广西桑蚕产业人工开支年增幅达22.68%,烘茧环节面临人工支出增加的困境。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实现了自动进茧、铺茧、自动出茧装袋,比苏83型、热循环多功能烘茧灶、高效节能烘干灶节能公斤茧人工负荷减少5-8倍,有效减少人工开支,抵御劳动力价格增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广西应大力推广应用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提升其应用比例。

对于蚕茧生产规模较小、蚕农饲养分散、蚕茧上市不集中的蚕区,由于收烘规模不大,尚不具备使用自动热风循环烘茧机的基础,因此应选择烘力适中但节能效果好、烘干效率高的烘茧设备,高效节能烘干灶可作为首选设备。为节约建造成本,对于此前已经大量推广应用的苏83型烘茧灶,可以通过热源、散热装置等关键部位技术改造以提升性能。蚕农或蚕桑合作组织自行烘茧,对烘力要求不高的,可以使用小型空气烘茧机,该机能耗低、自动控温、操作简单、茧质稳定。

对于使用时间较长、缺乏维护、结构损坏严重的烘茧设备以及不规范的土灶,其烘茧工艺条件控制性能极差,烘出的干茧品质开差大、生丝质量指标低、生丝等级不高,且烘茧效率低、能耗高,对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损害最大,应及时淘汰。

3.3强化蚕茧收烘管理

政府应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整治无证经营行为,以规范全区蚕茧的收烘秩序。促进市场执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促使农民提高质量意识,自觉销售化蛹茧,使得蚕茧质量在流通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全。

加强蚕茧收烘企业的监管和指导,促使企业建立和实施系统的质量管理。蚕茧收烘企业应实行标准化的管理,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生产各环节技术落实到位,每项质量指标都达标。实行系统管理,明确各生产流程烘茧人员的责任、权限。设置质量管控点,对重要质量关键点、薄弱环节和主要因素实行强化管理,使每个生产环节质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保证全面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18]。蚕茧收烘企业要做好全局统筹规划,做好蚕茧收烘计划,合理安排人员、资金、场地、设备,避免盲目收烘造成茧质资源利用效益不高或者估计不足造成损失。

3.4加强人才培养

科技进步的贡献对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科技进步需要科技人才支撑。广西蚕茧烘干技术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广西应建立和完善茧丝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19],加快高、中、低层次人才的培养。利用“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等平台载体,积极争取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及国内外高等科研院校的支持,培养和引进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茧丝加工的专业研发队伍,为茧丝加工行业提供人才支撑。鼓励广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设茧丝加工相关专业,培养专业学科的毕业生,加速人才培养。农业推广部门、职业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的形式,对缫丝企业、茧站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总之通过多渠道进行人才培养,全方位提升广西茧丝加工的人才队伍规模和人才素质。

3.5生产模式的发展

虽然蚕桑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它的产业链长,涉及种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等工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蚕桑产业必须规模化、集约化发展[20]。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生产技术标准的实施,也是蚕茧收烘实现大型机械设备收烘的基础,有利于提升蚕茧烘干质量和蚕茧收烘效益。广西应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桑蚕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形成大力发展桂西北、桂中、桂南3个优势产业带,巩固和发展蚕茧产量达1万吨以上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县,进一步凸显规模效应。

发展蚕业专业合作社是中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战略部署的发展要求,广西在大力扶持和发展,并利用蚕业合作社进行经营方式的探索。在宾阳蚕业专业合作社购买和使用小型空气能烘茧机,合作社社员改变过去直接销售鲜茧的模式,而是利用小型空气能烘茧机将鲜茧烘干后再出售,蚕农因此掌握了更多的售茧话语权,销售干茧还可比销售鲜茧收入增加10%以上,推动蚕农与缫丝企业的新型合作,有利于蚕农和蚕桑组织与企业建立互利合作关系,有利于稳定蚕茧生产。而且由于售茧模式的改变,从而杜绝了毛脚茧销售屡禁不止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阻碍广西干茧质量和效益提升的难题。

3.6政策扶持

广西蚕桑的发展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特别是“东桑西移”政策的支持,政策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政府应继续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等,以鼓励推动广西蚕桑蚕业的发展,推动蚕茧烘干生产,促进干茧质量和收烘效益提升。

[1] 乐波灵,虞崇江,于永霞,等.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及“十三五”展望[J].广西蚕业,2016,53(1):1-5.

[2] 乐波灵.加强蚕茧收烘管理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J].中国蚕业,2014,35(3):41-43.

[3] 祁广军.广西桑蚕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305.

[4] 中国纤维检验局.2007/2008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09(3):10-17.

[5] 中纤局毛麻茧化纤质量监督处,中国纤维. 问答:2009/2010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J].中国纤检,2012(1):16-21.

[6] 中纤局毛麻茧化纤质量监督处.2011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维,2012(17):44-49

[7] 中国纤维检验局公检二处.2012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4(1):18-20.

[8] 中国纤维检验局.2013年度桑蚕干茧质量统计情况[J].中国纤检,2014(13):20-23.

[9] 中国纤维检验局.2014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5(13) :22-25.

[10]中国纤维检验局.2015年度桑蚕干茧质量分析报告[J].中国纤检,2016(9):36-38

[11]李龙友.CL-100型热风烘茧机的研制与应用[J].四川蚕业,2002,2:41-44.

[12]莫现会, 杨其保, 罗群, 等.广西蚕茧高效节能烘干灶研制及性能测试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 42(11):1427-1430.

[13]莫现会,陆瑞好,朱方容,等.热循环多功能烘茧设备在广西的应用试验[J].广西蚕业,2008,45(1):55-59.

[14]白景彰, 潘启寿, 黄艺, 等.小型空气能烘茧机应用测试初报[J].广西蚕业,2014,4:10-13.

[15]雷善云,陈锦祥. 毛脚茧的危害及防止措施[J].丝绸技术,1997,5(3):31-33.

[16]胡祚忠, 吴建梅, 何光赞, 等.面对国家环保要求蚕茧干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蚕业,2008,29(1):37-38.

[17]韦炳佩.广西现代蚕业布局与结构效益分析[J].广西农学报,2014,29(6):96-100.

[18]陶劲, 罗天旺.广西蚕茧生产经营管理初探[J].广西蚕业,1997,1:43-48

[19]李豫伟,梁海丽.广西茧丝产业质量状况及发展对策[J].中国纤维,2016,7:42-44.

[20]陆瑞好,林强.“十五”以来广西蚕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中国蚕业,2012,33(4):58-62.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18)。 作者简介:杨其保(1979-),男,广西邕宁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野蚕保育和野蚕饲料研究工作。E-mail:326416729@qq.com

猜你喜欢
茧丝桑蚕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家蚕高品位茧丝新品种“夏81×春12·春22”的选育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不同上蔟蔟具对茧丝质影响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鉴定对照种“菁松×皓月”的茧丝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