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文献述评

2017-09-19 12:34梁红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音准音色节奏

梁红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文献述评

梁红

文章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全国九所音乐院校学报上的视唱练耳论文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整理、综述,以便于学界了解近几十年视唱练耳的研究成果,及时把握学科理论前沿,确立未来研究方向,笔者结合已有文献对视唱练耳的教学和研究进行了再思考。

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文献;述评

引言

近年来,视唱练耳这门学科也和其它学科一样发展很快。从2001年首次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全国高等院校基本乐科理论与教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开始,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一直延续至今。每次会议音乐院校的学者们都提交了大量的论文,同行们各抒己见,展示了多层次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新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但由于会前缺少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梳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已经有结论的问题进行重复性探讨。全国的同行专家及与会代表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更缜密完善的体系是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基础。原样重复意味着浪费,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创新,“没有旧说的比较新说从何谈起?对作者来说,应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融入到某一学术体系中去,并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①蔡际洲:《音乐学术论文中的重复现象》,《黄钟》2001年第2期,第66-70页。”要使视唱练耳这门学科得以完善,形成体系,必须将已有的资源,即研究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成为相对清晰、完整、详实的资料库和数据信息库,便于研究者用开阔的视野,客观地分析、研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笔者首先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在九大音乐院校学报上关于视唱练耳的学术论文目录进行了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了评述,并结合视唱练耳的理论研究现状,对本学科亟待引起关注、需要进一步深究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文献统计

笔者检索整理了自1980年(1980年以后创刊的期刊则从创刊开始)至2016年发表在九所音乐院校学报上有关视唱练耳学科的论文共计282篇。九所音乐院校的学报分别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音乐艺术》《黄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交响》、《音乐探索》《乐府新声》《音乐学习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节奏节拍、教学法、分级教学、电脑教学、现代音乐、书评、翻译文献等。具体数据见表。

纵观文献,视唱练耳学科由于本身的基础性和应用性,决定了应用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所占比例很大,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针对具体教学的研究文献最多。节拍和节奏类的文献也属于教学一类,但由于这类文献比较集中,且类别比较清晰,所以单独列举出来。

视唱练耳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所以学科理论更多体现在教学上。由于视唱练耳的涉及面广,又使得视唱练耳的教学法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关于教学本身的研究形成了本学科理论文献的主要部分,在此主要针对相对集中的教学研究进行综述。

表 文献分类统计表(合计:282篇)

二、教学法研究评述

从整个教学研究类文献来看,关注的焦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视唱练耳的学科理论建设、视唱练耳教学方案、音高系统的听觉训练、师范类视唱练耳教学、音乐听觉分析训练、视唱练耳与其它学科的交缘、音准问题探讨、和声听觉分析与训练、视唱作品分析探讨、视唱的方法、音色探讨等等。下面就部分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文献作简要归纳。

1.关于学科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教学法的理论文献,之所以把学科理论放在首位,是因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本学科需要自身的理论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撑。学科理论是指导教学的风向标。学科理论方面共有21篇文献,代表作有《要加强视唱练耳学科的理论建设》②任志琴:《要加强视唱练耳学科的理论建设》,《交响》1995年第1期,第44-45页。,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共同探讨的问题,如何从音乐各个学科与视唱练耳学科的接触交叉点上构建视唱练耳学科自身的教学理论。作者认为现有的理论多陷入经验积累的模式,缺乏指导意义。提出应在美学、符号学、音乐理论、认知科学几个层次上去构架视唱练耳的理论。相关文章还有《视唱练耳学科理论建设的哲学基础》③任志琴:《视唱练耳学科理论建设的哲学基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77-79页。、《视唱练耳学科理论建设的多学科视角》④任志琴:《视唱练耳学科理论建设的多学科视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06-108页。等。

2.关于教学实践

视唱练耳学科的教学实践文献数量最多,内容体现在多方面。科学地安排授课内容,合理地掌握教学进度,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这类文章中首先要提到《论视唱练耳教学及其方案设计》⑤谢珊:《论视唱练耳教学及其方案设计》,《乐府新声》1983年第11期,第37-42页。,文章从两方面论述,一方面是视唱教材内容的安排,作者通过对国外德拉高米诺夫、拉都兴、奥斯特洛夫斯基、卡恰林娜、格林卡、卡尔梅柯夫、弗里德金、安托什娜.阿尔塔莫诺娃所编著的视唱教材内容的分析比较,提出技术性练习占40℅,艺术性练习占60℅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是听觉训练的教学方案设计。作者详细介绍了具体内容分配,并对设计方案作了详细的说明,这个设计方案清楚明了,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相关文章还有《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专业设置》⑥颜悦:《关于视唱练耳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乐府新声》2007年第2期,第188-190页。等。在教学中相对集中在对音高、音色、音准、和声听觉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关于绝对听觉的训练》⑦许敬行:《关于绝对听觉的训练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第42-45页。、《音高听觉中的音程感》⑧许新华:《音高听觉中的音程感》,《音乐探索》1993年第1期,第72-77页。等系列文章都是音高训练方面值得借鉴的。在《音高系统的听觉训练》⑨范建明:《音高系统的听觉训练》,《中国音乐》1993年第3期,第32-34页。一文中,作者应用美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阿伦·福特(Allen Forte)所创立的“音级集合理论”以及高为杰教授所研究的“音级集合格类体系”理论为依据,提出一种新的训练方式,为我们理解二十世纪的音乐语言提供了新思路。

《被忽视的音色感》⑩许新华:《被忽视的音色感》,《中央音乐学院》1994年第1期,第93页。一文对现行的视唱练耳教学中采用单一音色为主的训练方式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脱离实际音响的训练,有碍于提高直观的听觉分析能力,难以建立立体的多层次内心听觉感。从听觉上建立音色音响的感觉,是视唱练耳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要利用多种音源加强对音色感的培养。

在视唱教学中,为了获得高水平的音准,在《视唱音准问题探讨》⑪谭惠玲:《视唱音准问题探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第63-72页。中,作者提出用几种律制结合运用。越过钢琴的局限性,吸取其它律制的长处,调整音的高度。在音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各种视唱谱例详细介绍具体运用,为我们追求高质量的音准、高质量的视唱,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相关文章还有《调式音级的功能规则及对视唱音准的基本控制》⑫范建明:《调式音级的功能规则及对视唱音准的基本控制》,《中国音乐》2000年第3期,第61-63页。。

《和声听觉的快速反应》⑬关明恕隗瑞珍:《和声听觉的快速反应》,《乐府新声》1985年第12期,第47-51页。一文,从什么是和声听觉的快速反应、和声听觉快速反应的意义、快速反应训练中的几个关系、快速反应训练中应强调的几点、和声听觉的快速反应是能够达到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快速反应训练中的几个关系和应强调的几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相关文章还有《和音训练的最佳途径与结构意识》⑭赵小平:《和音训练的最佳途径与结构意识》,《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84-88页。。

在《吕叶夫〈音程视唱练习曲18首〉的特点与教学》⑮周温玉:《吕叶夫〈音程视唱练习曲18首〉的特点与教学》,《音乐艺术》1994年第4期,第70-75页。中,介绍如何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在音程、旋律、和声、伴奏方面与传统视唱练耳教材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对每一首练习曲都作了细致的分析,并介绍了针对各音程的训练方法。相关文章还有《爵士音乐风格弹唱技巧解析》⑯梁红:《爵士音乐风格弹唱技巧解析》,《黄钟》2014年第4期,第177-183页。等。

3.关于节拍和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作为与旋律、和声共同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是不容忽视的。业界对节奏节拍体系的关注体现在各个方面。在音乐要素中,每个音程、和弦,每种音阶、调式都有名称,唯独节奏缺乏相对规范统一的名称,《节奏命名》⑰舒琛珍《节奏命名》,《黄钟》2003年第1期,第83-88页。一文中,针对音乐中丰富多样的节奏型,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统一而又便于掌握的节奏名称体系,这套节奏名称可适用于所有不同单位拍的不同拍子,从根本上解决了一些拍子按单位拍音符为一拍的直接看谱问题。

欧洲音乐发展到十六世纪以后,在节奏上逐步形成了小节性节拍节奏体系。在小节性节拍节奏体系中,节拍与节奏的组合规律可以用“二”与“三”这两个数字来概括,《对节奏组合规律的探求》⑱彭世端:《对节奏组合规律的探求》,《中国音乐》1997年第4期,第49-52页。一文通过在各种节拍中二与三的关系的具体体现,从六个方面对节拍节奏的组合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更深入地认识节奏的基本形态、组合规律,探求其发展与演变的轨迹,是当今音乐基础理论的重要课题。

节奏从古典时期的严整、平衡、对称原则,到浪漫时期的节奏复杂化、形式自由多变,以至现代音乐的标新立异、非逻辑、非均衡不规则的节奏律动,节奏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节奏被赋予主导音乐的结构作用,甚至被作为音乐表现的主要成分而起独立作用。在《论视唱练耳教学中复杂节奏、特殊节奏的训练》⑲郑敏:《论视唱练耳教学中复杂节奏、特殊节奏的训练》,《交响》1991年第4期,第45-52页。和《特殊划分类型节奏的训练》⑳唐俊岩:《特殊划分类型节奏的训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61-69页。这2篇文章中都着重探讨了复杂节奏的训练方法。前者分析了现行教学中节奏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复杂节奏和特殊节奏的必要性,并通过大量的实际音乐作品中的片段介绍解决复杂节奏和特殊节奏的方法。同样是训练特殊节奏,《特殊划分类型节奏的训练》采用图表说明法是一大特色。

古今中外不同的节拍观念决定着不同的节拍样式,节拍形态。在《节拍观念纵横谈》㉑张林:《节拍观念纵横谈》,《黄钟》1993年第3期,第36-40页。一文中,作者认为更好地把握节拍观念和节拍样式的关系,形成对各种节拍观念比较接近的看法,会更有利于节拍学的发展。除此之外,关于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献还有很多,在此仅对部分文献作了述评。

三、现状分析

通过对80年代以来我国视唱练耳理论成果的归纳、分析与研究,笔者发现,仅就本研究范围的文献内容来看,亟待引起关注或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面有:

1.视唱练耳学科缺乏对本学科教学体系的归纳和总结

作为一门学科,必然有她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也必然有不同的学科体系。视唱练耳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体系和俄罗斯体系,现在很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都沿用了这两套体系,但实际上这两个体系只是其中的代表,并不能代替整个学科,因此对本学科各教学体系的了解,归纳,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中央音乐学院在引进国外视唱练耳教学,促进内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分别筹办了中法视唱练耳周,中美视唱练耳周,中俄视唱练耳周等,为本学科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旨在引导学界对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梳理,但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的文献。

2.视唱练耳学科更应重视考纲、考题分析与研究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考试。招生通过考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毕业同样是以考试为依据,学生学习的过程几乎就是考试的过程。对于教育来说,考试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教师必须研究考试大纲,分析考题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深入探讨考试的学问。

在笔者搜集的文献中,仅有一篇文章谈到了招生考试,而且是以介绍目前招生考试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应用多媒体形式进行考试的情况,不能列入考试学的范畴,由此,不得不引起共同的关注。视唱练耳的考试首先应该分大类,即招生考试、分级考试、毕业考试、平时的考核等,然后根据每大类中专业的不同要求再一次进行细分,在这个前提下对每一份考试试卷的内容、题型、题量等作科学、严格的考察。一是纵向考察题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将要考试的内容以多种题型的考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至少三次以上的摸底考试,将考试成绩分类列表统计,由统计数据筛选出最合理的题型;二是横向考察考题本身的难易程度,通过对现有的考试结果进行卷面分析,了解每一题的完成情况、得分情况,算出该题的得分率,由此作为判断该题目难易程度的依据进行调整,并将调整难度后的试卷多次纳入实践,验证结果。总之,一份合理的试卷必须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经过多次反复的求证,仅仅凭命题者的经验是不够的,唯有加上大量的数据方能体现其科学性。

考试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招生以考试为主轴,考试对招生的质量起杠杆作用,生源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办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考试内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上升到考试学的范畴。希望得到多方面的关注。

3.现代音乐的训练缺乏系统研究

现代音乐语言显然有别于传统音乐,对其把握和理解的程度,取决于对现代音乐语言认识的深度。现有的关于现代音乐的理论,多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来分析,视唱练耳理论范畴涉及不多。在音高听觉训练方面,《音高系统的听觉训练》一文提出用“音级集合理论”和“音级集合格类体系”理论为依据建立复合思维;在节奏训练方面,《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及其培养》㉒黄茜:《视唱练耳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节奏感及其培养》,《黄钟》2004年第2期,第90-95页。一文中谈到了现代音乐节奏的组织形式等,这些都为现代音乐的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按照申克理论,节奏即结构,是作品中稳定因素的部分;旋律则是发展变化的动态因素部分,如何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和节奏模块训练的思维模式,将稳定因素与动态因素结合,创造一套现代音乐体系的听觉训练方法,使该体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并能与传统的调性训练平行进行,让更多的学生尽早接触到现代音乐,使之真正成为理解、把握、欣赏现代音乐的桥梁,是视唱练耳学科的一大课题。

4.翻译文献不足

视唱练耳的翻译文献数量少,只有7篇,而且多是关于节奏方面的。视唱练耳最开始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在我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需要通过大量的翻译文献,了解视唱练耳学科的起源和发展进程。音乐没有国界,密切关注国外视唱练耳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视唱练耳学科发展的新动向,研究不同国家视唱练耳不同的教学体系,通过大量的翻译文献这个窗口,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于促进我国视唱练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除了前面谈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如关于节奏的统一命名、节奏感的培养,多媒体教学、分级教学中分级的原则、音乐基本素养考级的意义、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音乐的渗透以及多声民族音乐的探讨、各种戏曲的特点、工尺谱的应用等,都需要我们更深入地探讨。

四、学术思考

通过前面的统计梳理、评述来看,虽然本学科的文献内容涉及面较广,但综合而言,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1.视唱练耳学科理论的“上层建筑”

笔者之所以用“上层建筑”这个词,是因为现有的文献多是视唱练耳教学法的研究,而教学法理论仅仅是本学科的应用基础理论,不具备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上层建筑”应该指的是高层次的理论构建,首先是对视唱练耳学科理论的本体研究,分析视唱练耳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视唱练耳的本质属性是什么?视唱练耳学科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视唱练耳与其它学科如何交汇等等。赵宋光先生在《推进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群体协作》㉓赵宋光:《推进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群体协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9-11页。一文中,把视唱练耳学科界定为“亚领域”,那么“亚领域”的外围如何界定?如何把握这个领域的“度”?任志琴在《浅论视唱练耳的本质属性》㉔任志琴:《论视唱练耳课的本质属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53-55页。中谈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音乐思维学”学科,视唱练耳将成为“音乐思维学”的应用学科,那么“音乐思维学”与笔者提出的本体研究是不是异曲同工?

笔者认为,对视唱练耳本体的研究,应结合音乐各专业的具体要求、社会各界对音乐人才基本素质的需求以及音乐发展的趋势,构成视唱练耳学科的理论总纲,这个纲应该具有章程效应,它指导并制约着本学科的一切理论与实践,使学科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比如关于教材建设问题。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大纲的系统化和具体化是教材的前提条件,而视唱练耳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将直接引导教学大纲的制定方略,制约着教材编辑的范围、内容甚至形式。所以,教材的科学化、合理化,是在高层理论建立下首要考虑的问题。可谓“纲举目张”。

视唱练耳学科只有提升到本体研究的高度上,才能使教纲教材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实现视唱练耳学科的理论、应用、评估、实践的良性循环。位于高层的理论不充分,其它后面的环节都是盲目的。这个命题的研究,相当于“立法”,应引起广泛关注,并呼吁学界更多的专家参与。

2.视唱练耳课程设置研究

一门学科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视唱练耳这样的音乐基础学科,具备与其它学科的多种交缘关系,其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本学科与其它专业课的关系,也就是说如何与其它专业相处。所有的专业老师都认为自己的专业最重要,视唱练耳基础课与专业课,两者熟轻熟重?基础课以什么方式,什么样的度渗透到其它专业学科中,才能既发挥出了基础课的优势,又顾全到其它学科的独立性;既服务于其它专业,又能体现出本学科成为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唯一性。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论证,并与其它学科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充分了解其它学科的特点和刚性需求,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置。这也是保证本学科稳步发展的前提。在九大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研究中少有这方面的文献,希望能引起业界重视。

3.视唱练耳的成绩评估标准

如果把教学看成是“投入”,那么考试的结果就是“产出”。如何准确评价“产出”,即对教与学信度和效度的衡量,就需要评估标准做尺度。实际上成绩评估体系应该是考试学的延伸,如果没有评估标准,就等于考试没有结果,考试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评估体系应该隶属于考试体系。笔者之所以单独提出来一方面原因是因为评估标准在视唱练耳考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笔者搜集的目录中,没有涉及到单独对视唱练耳考试评估标准的研究,少数文章提到了这个问题,但也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没有作深层的探讨。考试评估标准的原则是需要共同探讨形成的,封闭式的自成一体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评估标准体系应该和考试体系一样科学、严谨、合理。对于考试标准,首要的是对答题要求的统一性,即采用同一把“尺子”去测量,虽然答题客观存在着灵活性,但标高是一致的。评分标准越具体、越细致,评分结果也越合理。能否准确合理地评分,直接体现了教师科学管理的能力和师德,它们与教师的教学能力一起形成评价教师综合素质的依据。建立完善的测量评价体系是促进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4.视唱练耳美学理论

音乐美学理论很早就出现了,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但用很专业的美学原理来探讨作为基础学科的视唱练耳美学理论文献却不多见。视唱练耳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审美性。音乐中优美的旋律线条和节奏的魅力,都能直抵人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还有我们在视唱中每一个乐句之间的呼吸都是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与融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美景。视唱练耳学科的美学应用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有效地渗透。以视唱练耳基础学科为重点,达到美育的目的,是视唱练耳学科引领素质培养的基本任务,也是这门学科发展的方向之一。

5.适时将律学理论引进视唱练耳教学实践

由于视唱练耳课堂教学都是采用钢琴,学生乃至教师本身对十二平均律都已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无形地回避了其它的律制,因此这方面的文章也少见。在搜集整理中只有两篇,一篇是前面介绍过的《视唱音准问题探讨》,另一篇是《和声音乐的音准问题》㉕陈毓铸:《和声音乐的音准问题》,《音乐艺术》1981年第4期,第43-49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对象并不都是钢琴专业,各表演专业在演奏实践中根据各乐器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律制是不争的事实。声乐和弦乐多采用五度相生律;和声性突出的或以铜管乐器为主的段落适合纯律;以钢琴为主或变化音较多、转调频繁的段落以及用十二音创作的序列音乐用十二平均律。视唱练耳这门公共基础课的重要任务是服务于其它各专业课,因此各种律制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不容忽视的,这类文章的稀缺间接反映出教学中的欠缺,至少首先应该从作曲专业的学生开始。

6.音色问题探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色或音质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音色的分辨应当成为与音高分辨同等重要的地位。音准更多体现的是量,也就是震动频率的数量,而音色则更多体现出质,质和量是衡量对象的标准。目前对于音色的关注更多体现在合唱中,合唱指挥对音色的关注远远多于视唱课堂。视唱练耳理论对音色的忽略其实是听觉习惯的误区,听觉不仅仅只是音高和节奏,听觉的任务还包括敏锐地分辨音色,如同美术中对颜色的敏感一样,都需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并不是说先把音高节奏分清楚了再来关注音色,这就把音色搁置于第二位,导致不好的听觉习惯。视唱课堂应引导学生把音准音色与听觉时时相关联,甚至渗透到听觉的各个环节,音乐中音色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部分,通过每一件乐器独特的音色表达的效果去区别不同的音乐风格。二十世纪的音乐更是扩大了音色的重要性。因此,关于音色问题的探讨应随着音乐的发展引起视唱练耳学科的重视。

结语

通过对80年代以来我国视唱练耳理论文献的梳理,为本学科更有效的交流提供了参考;对部分文章的简要介绍,为快捷查询、了解相关资料带来了便利;对已有文献的分类、比较,则展现了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该领域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的地方,为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针对本目录范围而进行的,仅从现有的理论文献来看问题,难免有失偏颇,如多媒体教学属于应用教学,可能更多表现在实际的操作而不是文献中,还有些方面的问题也可能融进了教材的编辑中,而没有体现在文献方面。另外,资料主要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图书馆,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有少量资料不全,难免会有遗漏,诚请大家给予支持,提供遗漏的资料。

(责任编辑 张 璟)

J613.1

: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7.03.018

1003-7721(2017)03-0155-07

2017-05-14

梁 红,女,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武汉 430060)。

猜你喜欢
音准音色节奏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YOUNG·节奏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