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中乡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行动研究

2017-10-21 06:12张春颖杨轶男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6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幼儿园课程行动研究

张春颖 杨轶男

【摘要】当前我国在幼儿园课程中乡土资源开发与应用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取向,选取山东省临沂市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某大班为研究对象,通过指导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探索幼儿园乡土课程开发的一般性规律。最终提炼出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乡土资源开发与应用流程:将环境创设作为以兴趣为主旨的隐性课程——将户外活动作为以自主为关键的体验课程——将集体教学作为以经验为核心的主题课程。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需要注意的事项提供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乡土资源 开发模式 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228-02

一、研究背景

乡土资源蕴含着推动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教育潜能,而愿景与实践之间的张力彰显出乡土资源开发的巨大空间,加之临沂市丰富的乡土资源和民众基础,能够保障着行动研究的顺利实施。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山东省临沂市大兴镇鲁明幼儿园的某大班作为研究对象。班中共有35名幼儿,19名男生、16名女生,年龄集中在5~6岁;25名来自周边农村家庭,10名来自城镇家庭。

在了解到当地乡土课程存在教育理念“脱离乡土”、乡土文化环境创设存在偏差、教师在知识与操作层面存在畏难心理等问题的基础上,遴选了临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对试点班级的原有课程进行改造和丰富。

1.环境创设:以兴趣为主旨的隐性课程

(1)活动第一轮:融合乡土的环境改造

该园在环境创设方面,装饰较为简单,缺少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于是研究者在实验班内开设主题墙,在活动区域及园内走廊等公共区域进行了一系列融入乡土元素的改造。同时利用临沂的乡土资源,如柳条、泥塑等材料,丰富教学、活动用具,投放到活动区角。

(2)活动第二轮:凸显教育的环境利用

进行动态调适的环境创设,根据主题课程的不同,改变教室以及各个区角的主题,将教室、户外等活动区域的环境创设作品在定期更换后,转移到走廊、楼道等公共区域,继续发挥环创作用。使环境创设达到非静止、流动性的效果,同时增进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2.户外活动:以自主为关键的体验课程

(1)活动第一轮:文化感知的户外参观

引导幼儿通过家长获得前期经验积累,简单了解红色沂蒙革命故事欣赏动画片《地道战》片段;教师讲述沂蒙革命老区故事,带领幼儿参观沂蒙革命纪念馆。

通过家园合作和教师铺垫的前期经验准备,幼儿了解家乡革命老区的英雄事迹,形成了初步的文化认知;通过社区参与合作,加强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文明意识。

(2)活动第二轮:文化认同的拓展活动

幼儿进行“革命纪念馆”角色扮演,正式复述个人参观感受与知识经验,用画画或泥塑表达个人感受并进行二次创作,对幼儿作品进行语言分享活动。

幼儿的展示需要经历准备、绘画、泥塑、讲述、表演等环节,本身就是对前期户外活动的回顾和对已有认知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对乡土文化逐渐生发出情感认同,也锻炼幼儿的个性化表现和创造性表达。

3.集体教学:以经验为核心的主题课程

(1)活动第一轮:柳编开发的艺术课程

教师向幼儿展示柳编工艺品,幼儿分组观察,交流讨论其作用;教师发放柳条,讲述柳树的时令和形态特征,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柳编手工制作。幼儿初步掌握家乡柳编文化的相关常识,提高感知能力并增加相关生活经验。

(2)活动第二轮:领域融贯的整合课程

教师课前进行柳编主题的环境布置,发放柳条并引导幼儿小组探討,教师讲述柳树的时令特征和形态特征,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柳编手工制作。幼儿依次上台展示并进行语言分享活动,亲自参与教室、走廊的环境装饰和布置。

本次教学过程强调幼儿的自主探索,实现了幼儿在语言、艺术、社会领域经验与能力的增长,掌握一定的语言节奏和身体韵律,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

三、研究结论

本研究研究出一套幼儿园乡土资源开发模式:以兴趣为主旨的隐性课程——以自主为关键的体验课程——以经验为核心的主题课程

首先,将环境创设作为以兴趣为主旨的隐性课程实施。环境创设虽无具体课程形式,但在实际教学课程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与铺垫作用,故称之为隐性课程。它不应只局限于幼儿的学习领域或只调动儿童某一处感知觉,所创设的环境需要与课程相呼应,紧跟课程主题的更迭;注意时空递进,逐步创设,争取为课程实施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条件和幼儿内在认识基础。

其次,将户外活动作为以自主为关键的体验课程进行。户外活动在培养幼儿自主性与社会化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体验课程的一种延伸,对幼儿与教师均提出较高要求。但同时也具备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幼儿参与热情高、多主体共同参与等优势,乡土资源也的确需要儿童通过切身感知以增进对其的认知与情感。

最终,将集体教学作为以经验为核心的主题课程开展。集体教学本身对儿童在经验积累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探索如何从不同领域促进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一般而言,在同一课程中可以整合兼容五大领域中的多个领域,各领域相互渗透,配合生活游戏、亲子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从简单模仿学习到自主参与创生,对融合在其中的乡土资源初步萌生归属感。

四、小结

通过此次研究,我们提出课程领导理念应变革创新、课程目标构建应精准合理、课程内容遴选应优质得宜、课程实施途径的开拓探索应多元化、教师知识技能的储备拓展与自身参与学术研究的能力提升、应寻求行政教研部门的支持配合等意见和建议,力求实现生活化课程的实践创新与民间文化传承的路径创新,真正助力幼儿认知、情感、知识、技能的发展。

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今天,发掘乡土资源,将其纳入幼儿园课程开发中,正是让其回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真正将乡土资源转化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于学前教育焕发出新活力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丁锐.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叶小艳.乡镇中心幼儿园民间游戏“竹趣”方案开发的行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颜慧敏.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幼儿园课程行动研究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