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城”引领转型升级

2017-10-23 01:10张志祥
当代贵州 2017年37期
关键词:水城全县升级

文_张志祥

“生态水城”引领转型升级

文_张志祥

为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新跨越,水城县准确把握大局大势,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努力实现全县经济转型升级。

水城县作为“三地同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转型升级中主动作为,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水城特点的转型升级之路,是决策层一直思考的课题。经过反复调研思考,我们因地制宜提出“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以“大生态”引领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

为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新跨越,水城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准确把握大局大势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全县经济转型升级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生态水城”指向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生态水城”由一个目标、六大生态体系组成。一个目标即建设美丽、幸福、文明、法治、和谐的新水城,最终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六大生态体系即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体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体系、公平正义的法治生态体系、繁荣发展的文化生态体系、幸福和谐的社会生态体系、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体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六大生态体系”,共同组成了“中国凉都·生态水城”这个整体。

经济生态是核心。无论什么时候,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生态为核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政治生态是引擎。所谓风正好扬帆,风清气正,才能同心同德;政通人和,才能百业兴旺。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如果没有良好的政治生态作为保障,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各级各部门的第一责任,我们必须把这个“第一责任”时时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法治生态是保障。过去一些地方不依法依规,造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小地基问题、矿区地质灾害问题等等,成了今天我们加快发展的包袱。因此,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必须用好法治这个重器,一切行政行为、一切经济活动、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依法、依规、依纪而行。

文化生态是活力。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做好文化生态这篇文章,才能激活“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的源头活水;做足文化生态这个“活力”,才能让“中国凉都·生态水城”更具魅力。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必须将文化生态融入其它生态体系的方方面面,切实打造一个魅力、文明、活力的生态水城。

社会生态是动力。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业有其岗、保障完善、管理有序的和谐社会,努力提升全县人民的幸福指数。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惠民,充分尊重民意,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使得产业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自然生态是灵魂。“中国凉都·生态水城”是一个“大生态”的概念,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是其灵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的关键,必须贯穿于“中国凉都·生态水城”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建设的始终。

推动“六个生态”提质升级

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题,扎实推进经济生态建设。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思路,以水城经济开发区为引擎,做大做强玄武岩、硫酸锰、铝及铝加工等新材料产业,奋力推进全县“九大特色产业”“九大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建设,推进野玉海、百车河、北盘江“三大骨干景区”和32个农旅示范点建设,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233.2亿元,财政总收入26.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22元。

坚持以从严治党为保障,扎实推进政治生态建设。按照“从严治党”要求,着力构建纪律严明的政治环境、民主团结的干事环境、清正廉洁的从政环境、激情创业的履职环境、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逐步形成。村干部职业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县201个村居实现村干部吃住在村、工作落实在村、服务群众在村、矛盾化解在村。

坚持以依法治县为抓手,扎实推进法治生态建设。着力提升全民法治意识,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法治领域改革,促进司法公平公正,依法治县各项工生态美目标,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奋力推进自然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工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1.26%,空气达标率达99.71%。作有序推进,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环境逐步形成。全县共有13个乡镇和12个部门聘请了法律顾问,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地域文化为元素,扎实推进文化生态建设。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培育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加强“四大民族文化园区”建设,水城农民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海坪彝族火把节、龙场白族本主节、陡箐农民画等民族文化正成为响誉全国全省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值预计达5亿元。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生态建设。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目标,着力优化民生保障环境、城乡教育环境、就业创业环境、卫生服务环境、城乡人居环境,特别是按照“三地同城”布局,全力将双水打造成为宜居、宜游、宜业、宜学、宜购的精品城市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坚持以绿色行动为引领,扎实推进自然生态建设。始终坚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紧紧围绕百姓富、

7月22日,张志祥(前排中)在水城县龙场乡易地扶贫搬迁点检查指导。(何思鸣 / 摄)

大生态促进大和谐

牢固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就是天、地、人三者的和谐统一。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就是要牢固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让生态文明在融入中建设、在建设中融入,形成一个包罗广泛的大生态体系,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大和谐。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权益。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全面构建政治风清气正、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干部激情创业、人民安居乐业的大生态文明环境。

牢固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建设“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就是要按照五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以大生态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 / 哈文丽)

猜你喜欢
水城全县升级
水城会客厅-南昌蔚来“牛屋”
东晋水城“浮”出大纵湖
以生态文旅为底色绽放水城魅力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第九章升级!我的宠物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