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薷饮治疗外感高热证的临床观察*

2017-11-01 06:54冯汉财潘林平陈国成
中国中医急症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外感体温证候

冯汉财 潘林平 陈国成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510030)

青薷饮治疗外感高热证的临床观察*

冯汉财 潘林平 陈国成△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医医院,广东 广州510030)

目的观察青薷饮治疗外感高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外感高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青薷饮口服,对照组予西医常规退热、抗病毒等治疗。观察72 h内退热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有效退热,其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种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青薷饮对外感高热证患者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汗法 外感高热 青薷饮

外感高热是由于外感六淫邪毒之气,邪客肌腠,正邪交争,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急诊常见病[1],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温病范畴,治疗以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为主[2]。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以抗病毒、退热等治疗效果为主,但有时效果欠佳,且抗生素目前滥用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3]。笔者近年来采用本文通信作者陈国成教授的青薷饮加减治疗外感高热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西医诊断标准[4-6]及中医感冒风热证辨证标准[7-9]。纳入标准:1)符合内科学[4-6]中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感冒风热证辨证标准[7-9]。3)年龄18~70岁,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接受激素治疗、使用其他退热中药或中成药、使用针刺放血等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的治疗;2)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及其他传染病患者;3)合并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妊娠及哺乳期女性;5)有药物过敏史,或对观察用药过敏者;6)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7)年龄<18岁及>80岁者;8)伴有精神病、老年性痴呆等不能配合治疗观察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本院门诊的外感高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1~68岁,平均(49.70±10.38)岁;体温38.9~39.8℃,平均39.3℃。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22~69岁,平均(50.27±11.02)岁;体温38.8~39.6℃,平均39.3℃。两组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青薷饮:青蒿15 g(后下),香薷15 g,黄芩15 g,芦根30 g,北紫草25 g,野菊花15 g,大青叶25 g(若有咽痛明显患者改用板蓝根30 g),生石膏60 g,连翘15 g,柴胡20 g,水牛角30 g(先煎)。嘱以1200mL水煎至约300mL顿服,每日1剂,复煎,早、午、晚各1次,药后进食热米粥,覆盖薄被待其汗出。对照组予西医常规退热、解毒、抗病毒西药治疗,包括利巴韦林注射液0.5 g(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静滴,每日2次,配合温水擦浴。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咽痛)等积分变化情况,主要症状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记为0、1、2、3分;每日分6 h、12 h、18 h及24 h监测体温并记录。

1.5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相关标准拟定。临床治愈:治疗3 d以内体温恢复正常,感冒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3 d以内体温正常,感冒的大部分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 d以内体温较以前降低,感冒的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治疗3 d以内体温未降或升高,感冒的主要症状无改善。证候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相关标准拟定。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不同时段退热情况比较 见表1。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不同时段退热情况比较[n(%)]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3.33%(P<0.05)。

表2 两组疾病临床疗效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3。结果示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时间 发热 恶寒 头痛 咽痛治疗组 治疗前(n=30) 治疗后对照组 治疗前2.83±0.38 1.33±0.48 1.20±0.48 1.37±0.67 0.27±0.45 0.30±0.47 0.23±0.43 0.37±0.49 2.86±0.34 1.30±0.48 1.20±0.48 1.23±0.43(n=30) 治疗后0.73±0.64*△0.50±0.51*0.53±0.51*△0.70±0.53*△

2.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

表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3 讨 论

陈国成教授临床以中医为主、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内科疾病,擅长中医内科急危重症、脑病等治疗。其遵从“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指导原则[10],对外感高热证着重从“汗”而治之,在学习继承前人治疗外感高热的经验基础上,临证中予以自拟青薷饮治疗外感高热证,遣方选药得当,多能一汗而解,临床症状也能随汗出而退,并无复发热之现象,疗效显著。

外感高热,一般主要包括以现代医学中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多由病毒感染上呼吸道而致,治疗上一般以抗病毒,解热镇痛及对症处理为主[11],尤其在南方亚热带气候,外感出现高热现象尤为突出,也是急诊科及内科门诊之常见病,其特点是来势急,症状多为高热,恶风,咽痛,头痛,骨节疼痛,西药治疗一般以解热镇痛类药物,甚或使用激素类药物[12],其起效虽快,但其他临床症状不能尽解,所以体温往往容易回升。陈国成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出大凡高热患者,绝大部分是无汗的。中医对外感疾病使用发汗治疗,早在《黄帝内经素问》[10]就有关于“汗法”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10]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等,陈国成教授认为对于外感高热的治疗,发汗解表是关键,正如王冰注曰“此重明可汗之理也。为体若燔炭之炎热者,何以救之?必以汗出,乃热气施散”[13]。所以治疗外感高热急症,当与大剂发汗之品,临床疗效方能显著,以体现中药对外感高热急症治疗之“快、捷、狠”等特点,且药后除热退外,外感诸症也随汗出而悉解。可见《黄帝内经素问》[10]中之所谓“汗而发之”或是“汗出而散”均从“汗”字着眼之意义。临床上邪遏肌表,卫气被郁,势必无汗,若用桑叶、薄荷以至荆芥,淡豆豉之类解表轻剂,多不足以为功;必须通过发汗重剂,使邪从汗而泄,才能有效的解表。现代研究认为汗法具有[14]促进汗腺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以利于祛除病邪,其中可能包括排泄毒素、中和毒素、抑制细菌与病毒,以及加强机体吞噬细胞的防御能力等,此外还有扩张周围血管,以发散体温而起退热作用以及改善全身和局部的循环功能,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和局部炎症的吸收等作用。

陈国成教授在广州市名中医黄仕沛经验方黄芩紫草汤基础上,结合外感高热证临床特点,加入柴胡、连翘、水牛角等药创制为青薷饮,以进一步加强其解表清热的作用。青薷饮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发汗药,一是清热药。方中以青蒿、香薷为主,相须为伍,青蒿辛凉,一能发汗,一能清热,能从里达表,清表里之邪。研究表明,青蒿作为中医临床上解热的传统用药,确有非常明显的解热作用[15]。香薷古称夏月之麻黄,《滇南本草》云“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16];此品虽属辛温,但在大队苦寒药之中,则去性存用;辅以柴胡疏解表里,治头痛身痛之症;诸药同用,发汗之力强。另一组合为黄芩及北紫草,一清上焦,一泄肠热,广州地区习用之北紫草即白头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滑肠止痢,对湿热阻滞之便结、便溏均可应用,又取肺与大肠相表里之义;辅以野菊花、板蓝根清热解毒,一以清利头目,一以凉血利咽;临床研究表明,两药均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还有解热、抗炎和促进免疫的功能[17]。佐以连翘、芦根、石膏清气除烦,一兼渗湿于热下,一兼解肌而治头痛。本方之意重在发汗和清热,两者配合,清中有透,透中有清,相得益彰。

在临床上陈国成教授采用以发汗为主的青薷饮治疗外感高热证,药后多能一汗而解,效果确切,因此对于外感高热治疗,立法应重在发汗与清热,两者配合,选药也应量重而用宏,决不轻描淡写,姑息养奸,不一定按叶氏“卫、气、营、血”而按部就班,步病邪之后。其实吴鞠通《温病条辨》[18]银翘散方下亦指出“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重药轻之故”,按桑菊、银翘,不过是辛凉法中之轻剂、平剂,如一见表证,尤见发热体温升高者,只识用桑菊、银翘二方,往往病重药轻,尤其高热之症,难收预期效果,必须重剂以使病邪随汗而解。

[1]柯新桥,廖广辉,王毅.中医药治疗外感高热的思路与方法[J].世界中医药,2008,3(2):72-75.

[2]王馨苑,黄夏冰,邓鑫.蓝青强主任医师治疗外感发热经验[J].广西中医药,2012,35(3):45-46.

[3]刘敏,何彦,杨继君.石蒿退热散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2):336-337.

[4]陈灏珠,钟南山,陆再英.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

[5]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3.

[6]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40-14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外感高热症诊疗规范[J].中国中医急症,1995,4(6):259-261.

[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7.

[10]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11]王吉耀.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5.

[12]黄峻,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

[13]唐·王冰,范登脉校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1:72.

[14]姜静娴.谈汗法的祛邪特点与作用机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2,2(17):76-77.

[15]黄修奇.青蒿的解热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81-4582.

[16]明·兰茂.滇南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3.

[17]张仲一.抗“非典”常用中药药理类析(中药)[J].天津中医药,2003,20(3):49.

[18]清·吴瑭.温病条辨[M].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of Qingruyin Decoction on Exogenous High Fever Syndrome


FENG Hancai,PAN Linping,CHEN Guocheng.CM Hospital of Yuexiu District,Guangdong,Guangzhou 51003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Qingruyin Decoction on patients with exogenous high fever syndrome.Methods60 patients with exogenous high fever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Qingruyin Decoction daily 1 agent,which was taken 3 times respectively in the morning,afternoon and evening,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such as antipyresis and anti-virus.The effect was observed within 72 hours.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0%,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Qingruyin Decoction has a good antipyretic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exogenous high fever syndrome.

Diaphoresis;Exogenous high fever;Qingruyin Decoction

R254.9

B

1004-745X(2017)10-1820-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7.10.042

广东省首批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基金支持(粤中医函〔2015〕20号)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fhancai@qq.com)

2017-01-03)

猜你喜欢
外感体温证候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上海地区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初探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