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局外人”的视角触摸高校教育
——为范杰新著《中国高校百年记忆》作的序言

2017-11-01 07:21范以锦
传媒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记忆发展

文/范以锦

以“局外人”的视角触摸高校教育
——为范杰新著《中国高校百年记忆》作的序言

文/范以锦

书名:中国高校百年记忆

作者:范 杰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定价:52.00元

作为非教育界的外行人士触摸和点评高校历史与现实,恐怕单靠勇气是做不到的。所以,接到新闻记者范杰给我“布置”的写序任务时,心里就有点好奇。

的确,关于高校的发展史,专家学者的鸿篇巨制不少。范杰会不会简单地将材料东拼西凑了事?细读完《中国高校百年记忆》后,疑团解开了。范杰不只是触摸未曾从业过的领域,而且还深入下去将有新意的亮点聚集并呈现出来,这就避开了平庸。

有一种说法“新闻记者应该是杂家”,有一定道理。因为新闻记者不管在哪个领域,只要知道新闻线索就要争取采写,知识丰富是记者的职业要求。不过,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成为完人。对一个好记者来说,观察事物的敏锐度、采写能力和技巧是不可或缺的。范杰,作为一名在新闻战线工作多年的记者,已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仅此还不够,毕竟高校分散在全国各地,要在深入探求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最需要呈现的方面。可贵的是,范杰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整理出的40余篇文稿共20余万字,表面看起来难度不大,但进校门找人、找资料其实并不容易,挖掘和筛选材料费时费工。为此,范杰利用业余时间在众多城市周旋,接触了一批代表性强的高校,前后共花6年的时间。正是因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新闻记者,使得范杰能在充分掌握高校历史发展和当今状况的基础上,以新闻视野捕捉最有价值的历史事件与典型人物,并且把零散的历史组合起来,用“记忆”的思维来传播。可以说,这部“记忆”能将各篇个案连接成高校发展的整体状况,也可以从微观现象中看到宏观气势,具有较为厚重的历史沉淀感,能引发关注高校发展人群的阅读兴趣,激发人们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

总体来说,这本书用记忆的形式,对中国高校百年历史进行了一次比较完整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脉络:从中国第一位大学生和第一所大学谈到港澳台高校的发展特色,从20世纪蔡元培掌校的北大到武大、深大的改革变迁,从中国历史上两所准大学(黄埔和抗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筹办人民大学的发展,从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庚子赔款支持中国创办清华留学预科班到今天高校的繁荣……当下中国高校如何改革正在热议中,由范杰主编、海南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的《中国高校百年记忆》一书,为我们展示出中国高校各个时期的变迁,对今天的高校改革与创新有一定的帮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高校获国家自然科技奖9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00余项,获国家进步奖500多项。如今,高校的招生数每年突破600万,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突破2000万,全国高校毛入学率超过23%,北大、清华、南开、浙大、交大等著名高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力量。对于国家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发明,高校科技工作者作出突出贡献。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高校已成为国家重大决策的思想智库。这些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成绩斐然。当然,这其中依就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一些深层次问题。有人批评大学体制行政化、大学教育功利化等。《中国高校百年记忆》这本书的编著者心愿是期待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会有出路。其用意也很明显:今后的高校,应该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迈入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从单一知识型转向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也许其中有些问题还需商榷,但范杰将这些问题拿出来探讨是有现实意义的。

尽管这本“记忆”有较高的价值,但在高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恐怕也还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我看来,不管编著者的专业水平如何、学术价值怎样,作为一位非教育界人士,能够抽空潜心并跨界钻研大学教育这一课题,精神和勇气都值得称道。教育本来就不是教育部门的专利,教育关乎国家、民族的振兴,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全社会都应义不容辞地支持。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局外人”像范杰那样,以满腔的热情和实际的行动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方方面面的有识之士,如能以赤诚之心不断推出理论成果,就必然强化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引擎力量。

作者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记忆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