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转型与“新乡村性”的出现

2017-11-06 02:08
文化纵横 2017年5期
关键词:市民化社会学村落

乡村被视为传统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体,而在现代化的中国,村落似乎陷入了不可挽回的没落的境地,乡村性会如何演变?或乡村性应当如何演变?成为了当代农村社会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随着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策略的快速推进,对“村落转型”问题的探讨不仅与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紧密相关,更是一种对现代性的追问。本文聚焦于对三种流失村民的村落类型的研究(空心村、城中村、新市村),考察了村民与村落在转型过程中的分离与融合。流失村民的村落使村民群体与村落之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共生关系,作者认为,在当代中国,村民的市民化并没有带来乡村性的崩溃,在部分乡村中,村民与村落的重新融合甚至使得现代乡村呈现出某种“新乡村性”。也就是说村落转型并不绝对意味着村落向城市形态的单向度演进,在这一过程当中,村落的政治、社会、文化空间被不同程度保留,村民则在行动层面上实现向市民化的转型,这种村民和村落在转型向度上的非同步性给当代中国乡村带来了一种特殊的面貌。乡村社会的流动性带来的社会分化并未导致乡村社会的完结,村民和村落之间以不同形式维持了穩定并发展出具有更新能力的关系,基于此,对于乡村社会的未来发展,我们必须尝试超越村落“是否终结”的固化思维,而去探究不同类型的村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和路径究竟是什么?以建立新型村落共同体,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文军、吴越菲:《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社会学研究》

2017年第4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民化社会学村落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