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2017-11-09 14:27黄铿健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师生互动高中数学

黄铿健

摘要:课堂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师生互动是实现数学教学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师生互动的必要基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师生互动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师生互动是实现数学教学活动最基本的途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高中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所以教师要借助有效问题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限度

目标是设计问题的方向和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要想让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更高效,数学教师就应有“目标”意识。教师要以落实本节课教学目标为限度,选择或设计一些彼此有关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教学设计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优化课堂动态,从而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图1

案例1.在复习圆锥曲线定义时,笔者没有简单重复圆锥曲线定义,而是选用人教A版选修2-1 49页习题2.2A组第7题:如图1所示,圆 O 的半径为定长 r,A 是圆 O 内一个定点,P 是圆上任意一点,线段 AP的垂直平分线 l 和半径 OP 相交于点 Q,当点 P 在圆上运动时,点 Q 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利用定义,更容易得出点 Q的轨迹是椭圆。接着,笔者进一步对该题进行适度开发,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①若解除点 A 在圆 O 内的限制,点 Q 的轨迹是什么?②其他条件不变,当点 A 由圆内逐渐移动到圆外时,点 Q 的轨迹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样开放式的情境设置,往往能很快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学生得出点 Q 的轨迹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证明答案。这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既突出了重点,保证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质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复习的效果。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要遵循学生认知水平的梯度

实践研究表明,有效问题情境往往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生在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层次性,而师生互动是否有效,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为保障教学的有效互动,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精心设计渐进式的题目组或专题性问题链,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有效突破,引领学生深入思考。这样,师生互动也就自然展开。如复习“含參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笔者设置了这样一道问题。

案例2.已知函数 f(x)=mx3-x2+1(x∈R),其中m>0.

①若,f(x)>0

恒成立,求 m 的取值范围。

② 若,f (x)>0 恒

成立,求 m 的取值范围。

学生基本都能解答问题①,思考问题②后,学生得出两种解法,即分离参数法和构造函数法,笔者予以表扬和比较点评。接着,笔者激励、引导学生参与变式探究。

③若,f(x)>

0恒成立,求 m 的取值范围。

④当时,f(x)>

0恒成立,求 x 的取值范围。

⑤ g(x)=mx3+1(m>0),h(x)=

x2。当时, 不等式g(x)>

h(x)恒成立,求 m 的取值范围。

⑥ f(x)=mx3-x2+1(m>0),

g(x)=-9x2,当、x2∈[-2, -1]时,不等式f(x1)>g(x2)恒成立,求 m 的取值范围。

完成探究后,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解决此类问题主要有哪些方法?分别适用于哪一类题型?②上述方法中,哪一种是通法?③此类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以上问题包括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延伸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丰富有质量的互动问题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渐进式、有层次的思维舞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既是兼顾学生不同基础层次的需要,又是有效开展互动教学的需要。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阶梯前进,不断攀登思维新高度,提高能力,生成方法,优化思维品质,实现教学相长。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要保持师生思维互动的热度

数学在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教学,真正有效的互动应是师生的思维互动。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互动就会无效。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过:“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通过这道题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选编接地气的例题,确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保持师生思维互动的热度,探索解题法的多样性,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掌握所涉及的知识与方法,使之连成线、形成网。

案例3.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习题课时,笔者选用了这样一道例题:已知圆C:(x-1)2+(y-2)2=25,直线 l:(2m+1)x+(m+1)y-7m-4=0(m∈R),证明:无论 m 为何值, l 与圆 C 恒交于两点。

这类问题的基本解法是代数法(即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消y得到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考虑判别式△的符号)和几何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由于本题计算量较大,同时学生对含参恒成立问题证明比较陌生,所以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笔者尝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但学生普遍产生了畏难情绪,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热”、学生“冷”,是无法开展师生互动的。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决定对上述例题稍作改变:已知圆 C: x2+(y-1)2=5,直线 l: mx-y+1-m=0(m∈R) ,证明:无论 m 为何值,l 与圆 C 恒交于两点。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思维就能“飞”起来,也就能够做到三法并举,学生不仅收获了“鱼”,还学会了“渔”。endprint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因此,教师应提倡数学探究活动,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提高师生互动的广度与深度。

1.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和知识的生长点,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师生间的交流创造良好的氛围。如上述案例中,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学生们都跃跃欲试,自觉参与互动探索。

2.因势利导

教师不能单向灌输“渔之技,学之法”,而应设法引导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案例2中,笔者有机结合了“教”与“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变式,发散解题思路,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愉悦交流,和谐互动,学生纠正了思维偏差,优化了解题思路。事实证明,问题的有效引导是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保证。

3.控制难度

问题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得师生互动没有价值。在案例3中,笔者给出的例题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化解学生解题时的思维困难,多思少算,教师就不能设置非思维性的障碍,避免分散学生的精力。数学为思维而教,但更为理解而教,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顾着一步到位,还要注意审时度势。

4.关爱和激励每位学生

教师应关注各个层面的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和思维平台,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客观、全面的评价,激励学生,不断唤醒、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有效师生互动的实施。

有效互动的课堂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有效问题为载体,抓住课堂教学中思维这个关键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段先锋.一节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复习课[J].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2011,(1).

※本文系连江县2015年度立项课题《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立项批准号:LJJKXB15-025。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黄如论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高中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