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与杜甫创作

2017-11-13 22:21吴中胜朱春红
杜甫研究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疟疾杜甫诗人

吴中胜 朱春红

杜甫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生活在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的生活经历分为四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困居长安时期,即杜甫35至45岁期间。杜甫40岁初发疟疾,其后又经历了各种病痛,肺病、耳聋、消渴等都在其诗歌中可找到应证,由此可见,杜甫在第二个时期开始到去世的那一刻,都饱受疾病的折磨。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杜甫依然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将其主打风格“沉郁顿挫”传达得淋漓尽致。换句话说,杜甫大部分时期都是带着病痛在写诗,可以说杜甫在期间的创作总是带着一种病患意识,那么,杜甫患病对其诗歌创作又有哪些影响呢?本文拟对此做一番探究。

杜甫的一生都在异地漂泊,而且在羁旅异乡之时,常常是带着各种病痛的。尤其是在他后期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时代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定等原因造成他身体渐衰。检点杜甫的诗文,其直接提及疾病的诗句颇多,现撰列部分:

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峡中一卧病,疟疬终冬春。(《寄薛三郎中据》)

疟痢餐巴水,疮痍老蜀都。《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

以上诗文是杜甫谈及疟疾的诗句,杜甫40岁初发疟疾,并常年复发,老年还深受其困扰。

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返照》)

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寄薛三郎中据》)

江涛万古峡,肺病久衰翁。(《秋峡》)

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送覃二判官》)

……

以上诗文是杜甫谈及肺病的诗句。

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赠别郑錬赴襄阳》)

长怀抱明主,卧病复高秋。(《摇落》)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

以上是杜甫直接提及“病”的诗句。

那么杜甫患病的具体情形如何呢?其实杜甫早年的时候身体还是很健康的,无疾病征兆,这与他当时的年纪、心境以及国家的平稳繁盛有很大关系。如杜甫在早年写到:“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那时候的杜甫还是身强体壮,健步如飞,就连爬树也是轻而易举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当时的杜甫也是满腔豪情,壮志满怀。杜甫在《壮游》一诗中也写到自己放诞不羁,喜欢打猎骑射,穿梭于山林间,雄姿英发,胸存壮志。试想,当时若是一个病怏怏的杜甫,还会有如此的激情抱负吗?以上诗作字里行间都让我们看到一个身体健康、精神勃发的杜甫。杜甫身体渐衰是在困居长安时期,当时的杜甫仕途不顺,科考失意,报国无门。杜甫40岁初发疟疾,43岁在诗作《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提到:“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诗中尽是描述诗人疟疾发作时的疼痛难忍,可见,杜甫饱受疟疾的折磨。而后在48岁时,杜甫再一次提到疟疾“三年犹疟疾,一鬼不销亡”(《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此后这病又在成都和夔州复发过,这是“疟痢餐巴水,疮痍老蜀都”(《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和“峡中一卧病,疟疬终冬春”(《寄薛三郎中据》)等诗句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杜甫53岁时所作《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中“为我谢贾公,病肺卧江沱”提及肺病。54岁肺病加重,在云安休养,诗作《十二月一日三首》中提到“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之后的几年也被肺病所扰,55岁时作“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返照》),56岁作“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寄薛三郎中据》),58岁作“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送覃二判官》)。可见,杜甫也是因为肺病吃了不少苦头。除此之外,杜甫诗中还提及消渴:“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过南岳入洞庭湖》),眼暗、耳聋:“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耳聋》);风痹:“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40岁以后,“白发”二字在杜甫诗中也出现颇多。如:“数茎白发哪抛得”(《乐游园歌》),“白首甘契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白头搔更短”(《春望》),“自知白发非春事”(《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等等。由此可见,杜甫年纪还未到五十便已衰老颓败,疾病缠身。诗人通过诗句来向我们展现他患病时的情形,刻画得细致入微。

杜甫究竟患了何病,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跟这个不无关系,并且杜甫对于个体生命意识的感悟也比常人来得深刻,杜甫对于社会生活的刻画以及对于国家危亡、百姓疾苦的担忧等都与杜甫患病有着一定关联。杜甫患病最严重的时期,正是唐王朝最动荡的时期,而杜甫的疾病诗无一例外的都作于这个时期。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杜甫在漂泊各地进行诗歌创作时,总是伴随着一种患病意识,正是这种患病意识,漂泊之感以及仕途的不顺、国家的动荡、成为了影响他诗歌创作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探讨疾病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 疾病引发幻想

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谈到幸福的人从来不会轻易产生幻想,而那些达不成自己愿望的人却往往通过幻想填补心理的缺失。弗洛伊德干脆直接将作家称之为“白日梦”者。同时,疾病会影响人的日常生活,不仅会造成病人身体上的不适甚至于折磨,而且长期静卧的病人更容易陷入思考或者幻想,并容易长久地痴迷其间。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念里,杜甫作为一个诗人,本身就是一个“白日梦”者,加之杜甫饱受疾病的摧残,使得杜甫产生幻想与联想更甚。

杜甫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忧国忧民的作品占了大多数,壮年时期杜甫就渴望为国效力,然而却壮志难酬,即使这样,杜甫依然没有放下对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的牵挂。现实没有给予杜甫报国与救民于水火的机会,所以,作者只能将其倾注到自己的诗作中。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到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欺“我”年老无力,当着“我”的面抱走“我”的茅草。而“我”唇焦口燥,已无力呼喊了,只能回家拄着拐杖空叹息。可以看出杜甫当时疾病缠身,年老体弱。生活状况又是被褥轻薄,冰冷似铁,孩子们睡的床榻也开裂。屋顶漏雨,床头也湿透了,雨水不停地下。由于战乱不断,诗人无心睡眠,况且长夜下雨,诗人如何安睡?当时国家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当中,这让处于静养状态的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天下寒士,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疾病和现实刺痛了他的神经,让他联想到世间和他一样的寒士,也是如此漂泊不定,甚至没有干净的落脚之处,还要受尽欺辱。面对如此画面,杜甫发出内心的呼吁,何时才能造出千万间房屋,让天下寒士可以有落脚之处,那时他们定会喜笑颜开,即使风雨来临,他们也稳如山一般毫不动摇!可惜,当他从想象中回过神儿来,不得不直面现实,于是写下了“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自己的遭遇以及自己的身体状况让他陷入了对国家百姓命运的思考,由自己想到天底下和自己一样有抱负却难以施展命运坎坷的寒士,心生同情和无奈。正因为作者在现实中没有大庇天下寒士的条件,所以他只能将自己的愿望折成幻想寄托在诗作当中。想到安史之乱对百姓们造成的水深火热的生活,诗人只能悲叹,因为自身也困于这水火,无能为力。再如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春望》,诗人写下这首诗时被困居长安,目睹战后的长安城杂草丛生,破败凋零,于是愁绪万千,写下了这首诗。从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以看出当时的杜甫由于疾病和颠沛流离的原因身体状况很不好。杜甫40岁初发疟疾,43岁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中再次提到疟疾,说明他疟疾复发。杜甫常常在诗中与司马相如自比,如“我多长卿病”,司马相如所患疾病即是糖尿病,杜甫在44岁时以长卿自拟,说明他已患上糖尿病,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杜甫白发不胜簪跟他常年患病有很大的关系。看到长安城杂草丛生,凋零破败,山河依旧在,然而却已被他人占领,都城由于战乱,生灵涂炭。面对如此破败的景象,诗人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花和鸟身上,无疑也是一种联想和想象,就连花见了此番景象也会哀伤流泪,鸟见了这惨败落魄也触目惊心,何况是爱国爱民的杜甫呢?连绵不断的战争令诗人想到远隔万里的亲人,想到战火已经燃了好几个月没有停过了,现在要寄出一封家信简直比金银还要珍贵,对战争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深切想念溢于言表,然而自己却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本已经很悲痛的心情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愈是强烈和深刻,这是常人所难以感受到的。因此,诗人所写,字字珠玑,深入人心,深引人情。杜甫到访武侯庙时,写下了一首《武侯庙》:“遗庙丹青古,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杜甫看到诸葛亮的画像掉落在地,庙内空旷无比,草木丛生,诗人却想象着自己仿佛能够听到他辞别后主的声音,于是想到诸葛亮再也不能挥斥方遒,完成统一大业,无法功成身退。杜甫不也是这样吗?想要成为诸葛亮这样的能臣,辅佐君主,但是却一直难以酬志。正因为杜甫在现实里也是壮志未酬,因此借诸葛亮来发出自己的感慨,仿佛能够听到诸葛亮的声音,其实这也正是他自己的心声。与此同时,杜甫在另一首缅怀诸葛亮的作品《八阵图》中,也将自己的垂暮无成之感渗透其中。

诗人的心总是感性的,看到自然万物都忍不住生发联想,杜甫也不例外,这在他的诗中也能体现。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拖着病弱的身体四处漂泊,与同伴失散,看到天空中盘旋的孤雁,马上联想到自己本身,写下《孤雁》。“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孤雁放眼望尽天涯,似乎这样还能再看到同伴一样,孤雁哀号响彻山谷,就像是听到同伴在交换回应一样。这也是杜甫的想象,想象着往远处看就能看到自己的同伴,大声呼喊同伴们一定能听见。《杜诗镜铨》中张云称此句“羁离之苦,触物兴哀,不觉极情尽态如此。”杜甫的另一首感时伤世的诗《登楼》是杜甫流离他乡之时,登上高楼所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看见锦江水从天际奔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正像是世间形势的变幻无常。于是,诗人联想到国家也正如这起伏不定的江水,动荡不安。诗人感叹大唐气运久远,但是却遭寇盗侵扰,又想到无能的君主还在进行祭祀而无视国家朝政。可见杜甫当时愁思满怀,为国家的危亡产生重重的担忧,爱国之心溢于言表。

二 疾病影响生命意识

疾病会使人的生命意识变得突出,诗人在经历了各种病痛之后,对于生命和死亡能够看得更加超然。《登高》是杜甫流落于夔州时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国家依然还未恢复稳定,杜甫在夔州住了三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艰苦难熬,身体也因疾病缠身而日渐衰弱。一日重阳节,他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登高远望,由所见之景激起心中感触,引发了他漂泊羁旅的感慨,引起了他孤苦老病的愁绪。“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到高处,秋风瑟瑟,让人觉得有些寒意,天空看起来很高远,而作者在这广阔的天地间却显得渺小之极,如“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连猿猴的叫声也是如此地凄哀。那只跟同伴走散的小鸟在天空中不断地回旋,不也像极了诗人自己吗?独自一人漂泊在外,无依无靠。杜甫看到树叶从树上萧萧落下,漫天飞扬,悠远奔腾的长江水滚滚而来。无边无际的落木萧萧地落下,这不正意味着时光在不断地流逝吗?此时诗人的生命也在这时光流走之间渐渐地消逝,可是自己还壮志未酬,然而只能无可奈何。这滚滚长江奔涌无尽,就如这悠长的历史长河,而在这无尽的岁月中,人的生命无比地短暂。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自知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态,自己并不能祈求长生不老,最终还是会归于天地之间,生命总有逝去的一天。所以,即使杜甫有些无可奈何,却也看得豁达,胸襟坦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远在万里,常年羁旅他乡,年老体衰却也只能独自一人登台远望,然而却也望不到那故乡,这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与感叹。杜甫在年近半百之际作下《九日曲江》一诗,感慨生命垂暮,“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季秋时欲半,九日意兼悲”。杜甫悲秋,实际上也是在感叹时光流逝,而当时自己却一事无成。《杜臆》称这几句为:“拈九日,所感在身老,故有兼悲之叹”,“言茱萸虽好,而菡萏已衰,不觉悲秋悲老,兼集意中也” 。在《曲江三章章五句》第一章中诗人感叹“游子空嗟垂二毛”,感叹漂泊他乡的自己岁月已老。杜甫还在《杜位宅守岁》说到:“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四十岁为强仕之年,杜甫言四十明朝过,则是说他刚好四十,可是在这样一个强仕之年,杜甫却感觉剩下的日子已经像西下的夕阳了,没有一丝生机,可见,杜甫对生命带着一种悲观意识。《赠韦左丞丈济》中“日暮”“老骥”,同样也是感叹老年垂暮。

疾病对诗人生命意识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悲欢离合的感受,而是大化于整个社会,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苦难的感受,更是能够感受到正在遭受苦难的老百姓们的痛苦,从而会产生一种悲悯情怀,而杜甫恰好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兵车行》),连年的战乱导致多少壮士丧失了生命,又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母亲妻子送别的痛哭场景,撕心裂肺哭喊的画面,杜甫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将士战死沙场,尸骨无人收,幽怨的鬼魂只能哭泣,连老天都替他们感到怜悯,落下泪来。此情此景,任谁见了都会声泪俱下,心生悲悯。《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反差,如何不让诗人痛心,如何不让诗人悲悯。“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因念远戍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几句也对老百姓的悲惨命运作了细致的描述,其画面读来生悲。《石壕吏》中官吏的强行征兵以及老妪的哭诉,诗人也作出了详细的讲述,对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与无奈。

三 疾病加深生活认识

疾病能改变人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而且会加深人对生活的认识。病人常常会变得特别敏感,能极为敏锐地捕捉到常人所察觉不到的东西,从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前去诸葛武侯祠探访,写下了《蜀相》一诗。《蜀相》是杜甫初至成都时所作。当时杜甫结束了羁旅生活,他在成都受到了朋友的帮助,在浣花溪旁住了下来。杜甫来到丞相祠堂,看到锦官城外柏树长的郁郁葱葱。“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近写祠庙荒凉之景。“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映入眼帘的是颜色鲜绿的小草长在台阶上,黄鹂鸟在枝叶间欢快的啼唱,宜人的春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悦耳的鸟啼声在耳边萦绕。然而诗中一个“自”、一个“空”,却道出了其中凄凉,写出的丞相祠堂的空旷寂寥,无人造访。映入眼帘的是生机勃勃的春色,然而台阶上长着嫩绿的小草却也看出这里人迹罕至。一般的人可能只看到祠庙里的诱人春色,只能感受到其中的愉悦,但是杜甫却能够敏锐地洞见其中的寂寥与凄凉。此景触发了诗人敏感的神经,当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百姓们解决生存问题已然艰难,故而没有人有闲情来此处观赏。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有志向而无处施展,因此对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然而除了杜甫,还有谁来看看这诸葛祠堂,来关注这国家危亡和百姓涂炭呢?杜甫这颗爱国爱民之心,全在此处凝结。普通人登上岳阳楼都会感叹那壮观的景象,欣赏眺望的美景,然而杜甫的感受却不同。杜甫登岳阳楼时,已临近生命的终结,当时的杜甫处境艰难,生活凄苦,年老体衰,患有严重的风痹症和肺病,右耳已聋,只能靠药物来维持生命。当时杜甫登上一直向往的岳阳楼,登高远望,望着壮阔无垠的洞庭湖,烟波浩渺,心生赞叹。然而作者想到自己的身世,晚年漂泊不定,国家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不禁让他思绪万千。“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跟许多人一样,诗人也对岳阳楼仰慕已久,终于有机会来一睹风光,然而昔日国家还是祥和太平,现如今却动乱频发。今昔之间,天地变幻,人在变,国家也在变。诗人虽未直接写他的感叹,却让读者仿佛听到一声叹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湖水向远处流去,将吴楚两地分成了两块,可见洞庭水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壮观至极;天地也仿佛日日夜夜都在湖面上漂浮着,境界宏阔。诗人登楼看到此番景象,应是心生赞叹才对,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吴楚分裂两块不正像是唐王朝的疆土分裂么?天地在湖面上下浮动不正像是国家这动荡的局势么?诗人不仅仅在感受着这番壮阔的美景,心里还想着破碎不安的国家。当时的杜甫,亲朋好友没有一点音讯,自己年老体弱却无安家之所,只能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此时的杜甫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诗人想到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息,自己站在楼上远眺不禁流下了眼泪。但凡是普通人,登上岳阳楼,都只会沉浸在这番壮观的美景当中,但是杜甫不一样,他的神经比一般人更为敏感,个人身世,国家命运,一刻都不曾脱离他的脑中,随时都可能触发他的感伤之情。

四 疾病需要文字宣泄

疾病往往使病人产生不适、孤独、恐惧等心理感觉,与此相应,病人的情感需要增强,情感表达以及对于痛苦的倾诉愿望增强。旁人的安慰终究起的作用不大,特别是由于杜甫到晚年多病,不能饮酒,所以杜甫通过喝酒来排解苦闷这一方式行不通了,于是诗人只好采取诗歌创作的方式来倾诉表达。文学的功能之一也是发泄人的情绪,传达自己的思想,所谓“发愤著书”。钟嵘《诗品序》中提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钟嵘将诗赋予了一种解除苦闷,宣泄情感的功能。刘勰也提到:“故书者,舒也。”(《文心雕龙》)说明文字表达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释放压抑情绪,使得心情畅快。杜甫的疾病诗创作颇丰,其中有提及病痛期间境遇的诗,比如:《云山》一诗中提到“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诗人带着多病之身卧在江边休息,等待着亲朋天黑时归来;《登高》中写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多病常年羁旅在外,拖着病体独自登上高台,思念家乡的亲人;《老病》中写到“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诗人依然是带着病体稽留在他乡。其中还有提及疾病发作症状的,比如:“气衰甘少寐,心弱恨容愁”(《不寐》),写出了心气不足,身体虚弱,加之心中忧愁满怀,难以入眠。“酷见冻馁不足耻,多病沉年苦无健……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这是对疟疾的发作的详细描述,可见疼痛难忍。除此之外,由于杜甫常年患病,因此久病成医,对于草药颇有研究,在诗中提及草药的也是不少,比如《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这首诗的诗句中提及茯苓,《丁香》一诗提及丁香,《绝句四首》(其四)提到药条,杜甫在《寄从孙崇简》中也提到自己常常携带药和酒在身,《晓发公安》也提及药饵一词,杜甫提到“药”的诗句不在少数,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除此之外,由于杜甫常年患病,他对于养生也颇有研究,这一点在他的诗中也有体现,比如:《赠李白》中提到诗人吃了青精饭后,脸色慢慢变好,《立春》中提到细生菜,《寓目》中提到葡萄和苜蓿,《园官送菜》中提到莴苣、马齿苋和葵荏,等等。这些都对诗人的身体休养颇有益处,于是诗人将其日常养生所食写入诗中。杜甫写了如此多的疾病诗,与其说是在记录自己的疾病生活,不如说是通过文字来倾诉,来表达自己所受到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疼痛。杜甫的病是难以治愈的,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执笔写下这些难言的痛楚,来排解心中的愁苦。以上只是杜甫对于自己身体疾病的书写,对于精神的抒发更是数不胜数,他对于自身命运的悲叹,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百姓疾苦的关注更是融进了诗中的一字一句。在诗歌的创作中,作者获得了对于苦痛人生的逃逸和解脱,可以说是一个“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创作过程,整个人的内心都得到宁静。

杜甫的患病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让杜甫对生活的体悟更加深刻,所以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感情也更加真实更加深刻,这当然也跟杜甫所生活的大环境以及杜甫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疾病伴随着杜甫大半生,也给杜甫的这一生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总而言之,杜甫患病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

注释

①④⑤⑥杜甫著,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第829页、第33页、第108页。

②李炎:《杜甫生平喜好四题》,《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③王丽:《论生命痛苦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猜你喜欢
疟疾杜甫诗人
登高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诗人”老爸
愤怒
绝句
输入性疟疾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