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吸引力的策略

2017-11-14 01:14贺滟波
中国记者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考核课程

□ 文/贺滟波

高校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吸引力的策略

□ 文/贺滟波

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引入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进入课堂,建构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辅之以个性化的考核方式,加之教师个人角色意识的转变,对于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吸引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课程 策略

贺滟波重庆新闻学院讲师

作为首批“部校共建”院校之一,重庆新闻学院自2016年始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并随之进行了与新闻课程相关的教学研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然而,这一课程的开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如何提高课程吸引力,化枯燥为有趣,这成为笔者着力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就教学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吸引力的建设需要对现有教材既定框架有所突破,适应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实际

就目前市面上的教材来说,影响力比较大的有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这些教材体系完备,是教学用书的重要构成。纵观这些教材,笔者发现,内容较为详实,时间段界限分明,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思想的发展为经,按照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初步发展(列宁、斯大林)、继承创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新闻思想发展为序,依次展开新闻思想观点。但与此同时,对于不同时间段、不同代表人物的新闻思想之间的前后发展关系,课程目录表现得不太明晰。

针对此,结合实践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和突破,应以问题为导向,将枯燥、历史性的理论知识点融入到鲜活的实践运用案例中,主要分为两个教学部分:

一是理论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初步的课程教学体系,分别为:绪论、新闻言论自由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历程、习近平的新闻舆论观与宣传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融合发展与国际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新闻真实、全党办报、舆论导向、新闻伦理与以人为本、讨论课,媒体阅评示范课。以问题建构课程内容,形成以问题为经、按照不同时间段和不同代表人物新闻思想为纬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简明读本类的教材。比如:以“党性原则”“宏观真实与微观真实”等问题作为问题进行课程设置,一来可以使学生能够随着问题进入课程教学,二来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众多知识点形成整体把握。

二是实践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将知识讲解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实践教学环节,由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与课程相关的历史遗址,边看边讲解,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原理、理论的感性掌握,从实践中体会理论课程教学的要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借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成功经验,引入新闻热点评析机制,即教师在开始讲课前,需要花一定时间,与学生讨论过去一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1]不仅重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评论,也重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评论,不仅点评国内新闻,也要关涉国际问题。在重点讲授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新闻问题的同时,介绍国外不同的评论理念、分类标准,如此一来,实现了马克思新闻理论与现实新闻热点的结合,实现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灵活的现实生活实践的结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逐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就教学形式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吸引力建设需要突破既定教学模式,不断调整

当前新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错位等问题,这主要源于封闭式的教学体制。由此,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室内上课、教师填鸭式教学、粗放式毕业实习,就应与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甚至合作办学,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实践性教学植入日常教学环节,与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与业界的合作应是多方位的深度合作,根据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实现学校和行业资源的整合,通过各种有效渠道结成人才教育共同体,引入优秀一线专家;通过引入学界一流的学者,引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与“术”齐头并进,相互融合,多渠道整合资源,构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教学平台。

此外,整合学界专家学者资源,参与课堂教学,并与之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如此一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就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结合了当下业界的现实、专家学者的点拨,在与业界骨干、学界专家学者的共同探讨和学习中,学生一方面对当下事件有更深刻的体悟,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能力。

三、就考核方式而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吸引力建设需要改革旧有考核方式,实行个性化考核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在微传播时代遇到了各种挑战,其中之一,即为课堂秩序遭到冲击,学生出勤率不高,即使不来上课,也能拿到60分的基础分,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故而,对于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刻不容缓。个性化的考核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试卷测试。

首先,就形式而言,个性化的考核方式灵活多变,口试、平时论文、读书笔记、实践报告均可成为考核手段,而非单一的试卷形式。

其次,就分值而言,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通常将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平时作业)与试卷考试按照3:1的比例进行分配,这就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这门课只需期末考试考好就可以了,对平时的课程作业马马虎虎、不了了之,从表面上看,教师决定学生分数,但事实上,这种比例分配导致的是课堂整体主导权源自学生,而非教师。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非主导性。鉴于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设置,需要对分值重新调配,加重学生平时作业的考察,适当减弱一次性的试卷书面测试。

最后,就学生获取分数的途径而言,教师通常以60分作为分数临界点,表现好的同学可以酌情加分,分数偏高,表现差的同学,分数就稍低,这种评价难免介入主观因素,学生积极性也不高,认为60分大吉,只要能毕业就行。故而,教师应当变革这种考核方式,逆向而行。以“0”分为分数基点,学生每一次的课堂讨论、每一次的平时作业、实践作业都采取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即所谓学生“挣分”。

四、从“把关人”到“陪伴者”:教师个人角色意识的转变

面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所面临的挑战,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课程考核方式均需要随之调整,与此同时,教师个人角色意识也需要发生转变。课堂上,45分钟的一节课时间内,讲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应当排除在外,教师显然充当的是知识、信息进入课堂的“把关人”角色。需要注意的是,那些被排除在课堂外的内容,可能恰恰是学生们感兴趣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再加上面对发达的互联网络,基本的知识传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故而,教师角色意识需要调整,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把关人”转为陪伴学生、共同分享、共同了解的“陪伴者”

【注释】

[1]章瑞华,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是怎样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J].传媒评论,2014(2).

(作者是重庆新闻学院讲师)

编 辑 陈国权 24687113@sina.com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考核课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