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历史深处记忆
——《国家相册》创办一周年研讨会综述

2017-11-14 01:14
中国记者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社纪录片历史

□ 文/本刊记者

再现历史深处记忆
——《国家相册》创办一周年研讨会综述

□ 文/本刊记者

一年的时间很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一年的时间又可以很长,长到一个优秀团队,可以做很多事,出很多作品。

新华社《国家相册》主创团队,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一年可以很长。

从2016年9月2日第一集《胜利的日子》上线播出,到2017年8月31日,“再现历史深处记忆——《国家相册》创办一周年研讨会”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举行,《国家相册》已整整推出了53期(截至2017年9月底,已推出58期),累计观看量约16亿次。

来自中国记协、北京大学、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等单位的20多位与会嘉宾认为,《国家相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主流声音和有品质的内容在全媒体领域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优秀的标杆和宝贵的借鉴,让全社会看到了新华社的品质品格、专业实力和创新激情。

那么,作为新华社融媒体产品的代表作之一,《国家相册》如何做到每一集都保持高品质、好口碑?

一、像做《红色气质》一样做《国家相册》

2016年6月20日,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带领主创团队制作的微电影《红色气质》推出,成为轰动新闻界和影视界的“现象级”产品,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次。

《红色气质》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国家通讯社融媒体创新的能力,也给了新华社人自信。因此,一个脱胎于《红色气质》的创意应运而生,那就是把这种微电影式产品常态化、系列化,最好一周推出一期,并要打造成融媒体创新拳头产品。新栏目的名称,也来源于《红色气质》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国家相册”。

新华社执着于推出《国家相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的责任感驱使。在中国照片档案馆,有上千万张照片在柜子里躺了半个多世纪,偶尔被使用一些,但多数照片没有机会被世人看见。

这些沉睡的照片,并不是“死”的,如果运用得当,它们就能从历史尘埃中走出来,成为鲜活的人物、情感、历史,成为观众认识中国的良好渠道。

然而,如此海量的历史照片,如何才能运用得当?过去,无论是运用于摄影书籍、报刊,或是展览,都是从照片到照片的静态平移,能够接触到的人有限,影响力也有限。好在,《红色气质》的成功,趟出了一条新路。

沿着《红色气质》的思路,新华社决定以历史照片为主题拍影片,并突破平面媒体和影视创作双重传统套路,运用3D特效技术,让照片“串起来、动起来、厚起来”,带观众走进从未见过的历史现场,最终盘活了这一块独家资源。

于是,我国第一个微纪录片栏目诞生了。

《国家相册》每一期的长度都在5至7分钟之间,多数是用一两个小人物的故事带出一个大时代,用很小的点讲很大的历史,力求找到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结合点。

每一期的主要人物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比较完整、曲折、有一定时间跨度,它的来龙去脉,成为影片的主干。这些故事,很多是鲜为人知的,具有一定揭秘性。这也是历史照片的价值所在。

比如,《修“天路”的人》这一期,开篇就讲到,在西藏昌都附近的新怒江大桥旁,保留着一个老怒江大桥的桥墩。为什么如此?原来,1953年一支部队负责修筑怒江大桥,有一天,一名战士不幸掉进了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战友们想尽办法,也没能把他救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被泥浆吞没,最后含着泪把他筑进了桥墩。新大桥的设计者、建设者,刻意避开了原大桥的桥址,并保留这一个像纪念碑一般矗立的桥墩,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因修“天路”而牺牲的人。

这样的故事,足够震撼,一下子就能抓住观看者的心。而每一期《国家相册》,都在努力找到这样的故事或人物。寻找的过程很艰难,但主创人员做到了。

二、《国家相册》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问题

研讨会当天,来自新华社外的嘉宾,均已看过《国家相册》的片子,有些还是从一开始就关注。他们给予了《国家相册》充分的肯定、赞美和鼓励,也有真挚的建议。

殷陆君(全国三教办副主任、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国家相册》的成功之道,既有宏观层面的理念设计,也有微观层面的创制操作,更有中观层面的协调运作。主流媒体拥有优秀人才和强大品牌,如何做好延伸、提升、深化文章?新华社的深入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重新组织整合,盘活存量;创新深耕融合,激发增量;机制体制契合,做大总量;设计创制结合,提高质量。

《国家相册》拥有好资源好概念,如何创新理念、形式、内容做出精品?新华人的创新品格,让我们眼前一亮: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平面的东西立起来,历史的东西走近来;深刻的思想活起来,优美的形象动起来,灿烂的文化亮起来;心中的热爱说出来,共同的记忆融进来,特殊的情感激起来。

□ 8月31日上午,“再现历史深处记忆——《国家相册》创办一周年研讨会”在新华社新闻大厦多功能厅举行。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家相册》这个片子好就好在,或者说新意就在八个字:“宏大叙事、个人视角”。宏大叙事指的是隐含在时代进程中的历史演变;个人视角指的是在对重大历史题材的书写时,是从个人的角度和体验出发认识、理解和阐释历史,在经验与超验之间建立隐喻转换的关系。

虽然从局部看,从单个作品看,《国家相册》是一个个有时间限度的短视频,但把这50多集微视频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条与国家叙事紧密结合的大河,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

陈鹏鸣(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选题立意高远。从《国家相册》我们得以重见近代以来历史现场,看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里有日军侵华犯下的滔天罪行,有面对反动派的屠杀视死如归的英雄,有眼望家门难以割舍的无限眷恋,有建设祖国无私的奉献等。《国家相册》选取的这些历史照片真实地反映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奋起勇进的历史脉络,进而帮助受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汲取前进的力量。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家相册》反映的是宏大的国家大事,但它是通过一张张照片来反映,体现出打开《国家相册》、重温历史的策划力量,进而将无限定格成有限,一张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陈宏(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中广协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曾经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历史记忆的作用。而《国家相册》更是兼具纪录片和相册的特性。历史的碎片,定格在新华社建社以来所积累的海量图片中,那些社会历史发展变迁的一个个典型瞬间,成为国家形象建构中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素材。《国家相册》将这些碎片按照某一人物、事件和主题加以黏接组合,从而形成历史中国、革命中国和现代中国形象的电视化表达。

邓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华社推出的《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在新中国图片影像发展史上别具一格,在当下传统媒体如何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的课题前非同凡响,其意义目前一些传统媒体可能还没有完全认识,或许再过一段时间,无论是观念上可圈可点的变革,还是呈现方式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巨变,抑或是治疗过去传统宣传方式上的种种痼疾,《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会具有更加现实的示范作用。

从《红色气质》到《国家相册》,真正做到了用真实可信的图片抵膝交流、娓娓道来,从展示到行文到叙述,与读者是平等、真诚、客观地往来,这种能入脑、入眼、入心的效果值得传统媒体好好琢磨。

闻丹青(《中国摄影》杂志原主编、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国家相册》一大特色就是活用图片,现在的技术可以使照片动起来,但是如何动、怎么动是一个问题,刚才说了,年轻团队下了特别大的功夫,我觉得起到了增光添彩的作用。

不拘于图片,音频、视频、全媒体呈现是《国家相册》另一值得探索的领域。把手机上的功能转变为自己的表现手段,这大概是新一代媒体人要探索的任务。我觉得这一年的成果凸显出这一点。

传播手段变了、传播形式翻新了,但是受众乐于接受的依然是入情入理、生动感人的故事。《国家相册》这一年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它从某种程度上回答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问题。

殷德俭(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看了目前为止播出的全部50多期短片,看时激动,看后沉思,很久思绪都沉浸在历史长河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流逝的时光里。微纪录片《国家相册》某种意义上可谓图片的“国史”,是以图讲史的一个好版本。这本《国家相册》起始于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实则连接起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相簿”,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家庭的“家史”图集。

徐欢(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历史人文创作组制片人):我一直关注《国家相册》的内容,让我们团队学习。其实我有一个特别深入的感受,创作上的理念其实不只是在历史深处走一遭,而是对历史的再一次探求、发现和记录。

我想这1000万张图片,其实是1000万中国人影像的决定性瞬间。如何面对它,如何选取这些图片,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工作。就像我们制作一个选题一样,我们的选题标准是什么,如何选取?其实在陈小波团队的创作中,我看到的是人,是从历史深处走出的一个个的人,同时深刻感到历史是由人创造的。

另外是如何表达的问题,叙事方式使这个纪录片非常有温度,它没有采用“上帝视角”这种先知先觉的叙事方式,而是由讲述人对历史的了解进入历史深处,所以,这是一次再创造。

李东晔(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研究馆员):尽管《国家相册》是基于国家层面的历史影像记录,但影像中记录的却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影像将国家的历史浓缩到了每一个个体的身上。永远不能忘记《血染的风采》中王孝和的笑容,他那年轻的仅有24年的生命,承载着的却是我们那段不朽的历史——那里有人情冷暖,也不乏儿女情长,他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两个女儿的父亲,但他同时也是2000万英烈的代表。《国家相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借助于“讲述”——主持人的讲述与被采访者的口述,将国家与个人,历史与现实连接在了一起。

段文利(北京协和医院宣传处处长):《三位“大”医生》2016年10月21日上线后,在公众和医务界好评如潮,特别是它的点睛之句“大爱成就大医”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

衷心祝愿《国家相册》办得越来越好,也特别期盼有更多反映医务工作者内容的片子出现,这将是国社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特殊贡献。

三、《国家相册》正在变成一个全媒体训练营

相比专家和受众的赞美、鼓励,《国家相册》对新华社而言,还有更多深层次的意义。

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国家相册》策划人白林在研讨会上讲道,当前传媒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但我们坚信,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党的宗旨、人民情怀、新闻理想不能变,读者和受众的本质需求,依然是新闻所承载的品格、思想和能够留在人心里而不仅仅是在视网膜上昙花一现的东西。

白林说,《国家相册》的诞生也是新华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新媒体受众创新创意推出的一档新形态的短视频节目。这其实只是新华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众多新实践中的一个探索,是新华社系统性创新的一个成果。参与创作的所有同志,曾经都是典型的传统媒体记者、编辑,伴随着《国家相册》,他们正在按照总书记有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要求,完成全媒体人才的转型。中国照片档案馆存有上千万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但成就《国家相册》的最大资源不仅仅是老照片,还有参与创作的每一位同志内心仍然坚守着的新闻理想和新闻情怀。

正如《国家相册》栏目总导演、新华社总编室融发中心副主任李柯勇在一篇导演手记里所写,比《国家相册》影响力扩大更令人欣慰的是团队的成长。这种高负荷的实战训练中,每个人都在加速进步。每一个加入编剧团队的人,写一次脚本就会颠覆性更新自己的业务理念,因为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报道的业务体验,他们也许会把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项目运作模式带回到日常报道中去,进而催生更多的裂变。《国家相册》正在变成一个个面向全新华社的全媒体训练营。也许,这才是《国家相册》栏目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新华社纪录片历史
再创新高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