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对传统经典歌舞片的重构

2017-11-16 00:00
电影文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爱乐之城歌舞片米娅

关 冠

(长春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歌舞片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类型片之一,它脱胎于好莱坞电影制作方式和百老汇的表演形式的结合。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歌舞片曾经多次创造了银幕上的辉煌。虽然相较于西部片等类型片要晚出现约20年之久(这与有声电影的问世时间有关),但其在艺术成就上却是一度与其他类型片各领风骚、不遑多让的。

而歌舞片在当代的发展却不容乐观,随着电影拍摄制作技术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影类型能满足观众对银幕上梦幻绚丽世界的追求。歌舞片只能通过向青春励志类电影靠拢,在叙事上讲述青少年成长的疼痛,在舞蹈类型上舍弃传统经典歌舞片惯用的芭蕾、老式爵士舞而转向拉丁、街舞以及其他嘻哈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在歌舞片衰微的今日,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的《爱乐之城》(LaLaLand,2016)的出现无疑让观众眼前一亮,而电影一举揽获多项奥斯卡大奖也代表了业界对《爱乐之城》的肯定。而讨论《爱乐之城》的成功之处,是不可不提及它对传统经典歌舞片的继承和新创的。

一、歌舞与浪漫爱情的推进

早在好评如潮的《爆裂鼓手》(Whiplash,2014)中,达米恩就已经表现出了对音乐和情感之间关系的良好的把握,而《爆裂鼓手》也奠定了达米恩与同学、作曲家贾斯汀·赫维兹良好的合作基础。相对于《爆裂鼓手》中的青春励志性,达米恩希望能在《爱乐之城》中糅入更多的生活与艺术、梦想与现实之间更激烈的、更不可调和的冲突,但他又希望能够摆脱《爆裂鼓手》中的黑暗、压抑感,以一种纯粹、浪漫、明亮的叙事基调来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让电影以一种源于现实但又抽离现实,源于世俗但又超越世俗的方式给观众造梦。于是,在音乐之外,舞蹈又加入进来,承载这种营造浪漫主义观感的任务。

首先,歌舞意味着主题的高度集中。从叙事结构上来说,《爱乐之城》和其他歌舞电影一样都是较为简单的,观众也因对歌舞电影的熟悉而对电影有着较为纯粹的审美期待,歌舞的存在基本上就意味着电影在感情主线之外并不会有旁逸斜出的情节。以爱情为中心的歌舞片的叙事结构基本上为:男女主人公相爱——因误会,意外阻挠或其他原因而分开——最终结合或最终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瑟堡的雨伞》中,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这一对情侣就因阿尔及利亚战争而被迫分开,地理位置上的阻隔又造成了一系列误解,导致两人重逢时已物是人非。而《爱乐之城》则显然重复了这一叙事结构。米娅和赛巴斯汀因为在洛杉矶并不愉快的打拼而相识相爱,但最终又因为各自事业的起色以及一些误会而分道扬镳,最终尽管他们在爱情、事业上也取得了较为圆满的结局,但当他们5年后重逢时,依然感受到了缘起缘灭的感伤和欣然。

其次,在为上述叙事结构填充情感段落时,歌舞又能够将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言传的暧昧、怦然心动、彼此投契等微妙的感情传达得十分到位。恋爱本身是动人的,但人的主观感受又是微妙难寻的,电影在对爱情进行表述时,一般只有通过肢体和话语两种方式。而歌舞片则放大了人类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在《爱乐之城》中,塞巴斯汀和米娅化敌为友的一场戏中,赛巴斯汀一高兴抱着灯柱转了一圈,人物的淘气以及邂逅意中人的兴奋被表露无遗。这一动作来自于经典的歌舞剧——斯坦利·多南执导的《雨中曲》(1952),一场大雨和爱情带来的灵感让男主人公唐拿着雨伞在灯柱上愉快地转圈。随后塞巴斯汀和米娅因为越谈越投机,索性一同起舞,跳了电影中的“Lovely Night Dance”。两人的情感交流完全被视觉化了。而传统歌舞片如男女主人公因为聊得投机而跳起舞蹈的《随我婆娑》(1937)等,包括大量迪士尼动画片,无不是采用了这一套路。

最后,舞蹈本身的美感在影像化中技术的辅助下对于升华感情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前一段舞蹈表现的是两人一见钟情,爱情萌芽后的彼此试探,那么当两人的感情发展到最高潮、爱到极深处时,导演就会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不光是用其舞蹈来展现两个人的心意交流,还要为舞蹈加上各种舞台上难以实现的光影效果,意味着情感的升级,从而将这种私密的,仅属于两个人的幸福最大限度地通过视觉传达给观众。这方面最典型的便是两人在天文台里面跳的浪漫华尔兹。格里菲斯天文台一方面确实是洛杉矶较为著名的特有建筑;另一方面则是对爱情电影《无因的反抗》(1995)的戏谑式改写(《无因的反抗》中天文台是你死我活的打斗之地,而《爱乐之城》则将它变成了爱的伊甸园)。更重要的是,天文台使得男女主人公与星空共舞的场景丝毫不违和。在《摇摆乐时代》(1936)乃至迪士尼动画长片《睡美人》(1959)中,都有男女主人公在星空中翩翩起舞的场景。而即使观众并没有看过这两部电影,也都能感受到,由于爱情带来的喜悦,米亚和塞巴斯汀心神俱醉,拥有了一种飞翔于天空之中的轻盈和喜悦。

二、歌舞与个人梦想的追寻

近年来涌现出的歌舞电影,如《歌舞青春》系列、《舞出我人生》系列、《舞力对决》系列等,都在传统歌舞片的爱情题材之上,加入了青年人华丽转身,实现人生蜕变的励志内容。《爱乐之城》也加入了这一点。而与上述歌舞片不同的是,《爱乐之城》的男女主人公是早已步入成人世界的更为年长者,与作为大学生、中学生的主人公们在克服了诸多逆境后能获得情感和学业、舞蹈比赛等方面的双重成功不同,米娅和塞巴斯汀却不得不直面事业与爱情只能二选一的残酷现实。但这并无损于对电影中追梦行为的肯定。

米娅在一次甄选角色失败后,原本沮丧地回到租住的房子,但当同住的朋友们邀请她参加派对时,米娅便很快打起精神来,和三个漂亮的舍友一起跳了一段性感又可爱的街头舞蹈。这段表现闺密情怀的舞蹈带有如百老汇《错失甜蜜》(1969)的意味。在《错失甜蜜》中,三个青春洋溢的闺蜜也在普通的街头上演了一场完美演出。而更重要的是,这段舞蹈表现的并不只是米娅的友情,还有她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能够迅速调整心态的精神力量,而舞蹈便是米娅这种意志的最佳体现方式。“舞蹈之所以可以成为歌舞影片的兴奋剂、调节剂,就是因为舞蹈一直处于身体动态流动的过程,并且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加强力度,让力量堆积直至爆发。”

塞巴斯汀的事业也陷入困顿中。他有着一种对传统爵士的迷恋,而邀请他组建乐队的塞巴则说:“我知道,这不一样,但你说你要拯救爵士,如果没人听,还怎么拯救? 因为你这样的人,所以爵士才在消亡。你在灯塔咖啡屋对着90岁的老人表演,孩子们在哪里?年轻人在哪里?你执迷于肯尼·克拉克和塞隆尼斯·蒙克,这些人是革新者,如果你固守传统,怎么能成革新者?你抱着过去不放,但爵士讲的是未来。”预示塞巴斯汀决定朝前看,先完成自己在经济上状况的改善。在塞巴斯汀改变风格后的演唱会上,大量歌迷和舞者随着他们激情四射的演奏而狂舞,这是有别于传统爵士乐的,但这说明了重构爵士乐的可行性,塞巴斯汀也在这种观众的热切反应中释怀,决定继续在这条路上发展下去。

可以说,舞蹈是两个人事业起伏的见证者。

三、歌舞与城市形象的构建

如果说用歌舞来对浪漫爱情进行书写是达米恩对传统歌舞片的继承和改造,而用歌舞来塑造一个励志者的形象,则带有对当代青春歌舞片的因袭的话,那么使歌舞参与到城市形象的构建中来则可以说是达米恩对歌舞片的一个贡献。

在《爱乐之城》中,位于美国西部的洛杉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关键词。正是因为洛杉矶有着好莱坞,它才吸引了无数个“米娅”来这里实现自己的明星梦或演艺理想。也正是在这里,米娅积极地参加各种派对,一次又一次地去面试,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向全世界证明自己能做一个好演员。

在电影的一开场,达米恩就给观众展现了一段匪夷所思的长镜头,即高速公路上,因为堵车人们纷纷走下车来,一起合作了一段群舞。这段群舞带有很明显的对艾伦·帕克《名扬四海》(1980)致敬的意味。而《名扬四海》的主题便是非常明显的“追梦”:纽约一所艺术高中的年轻人无不怀抱艺术梦想,每天刻苦练习器乐、表演以及舞蹈,他们的身上也背负了父母等人的热切期待,在追梦的过程中又意外迭出,年轻人们遭遇着爱情、专业各方面的考验。而这些在公路上跳上汽车、与陌生人友好互动的年轻人,他们也是来洛杉矶追梦的人,包括一边等着交通畅通,一边还在看着剧本练习演戏的米娅。随着米娅和塞巴斯汀交往的深入,两人常常在业余时间游走于洛杉矶的大街小巷。此时达米恩又用了舞台剧的方式不断更换场景,让观众能够跟随着两人的脚步看到整个洛杉矶就犹如一个巨大的片场,在三步五步之间就有剧组在兢兢业业地拍戏。整个洛杉矶都洋溢着一种狂热的“造星”气息,正如电影中具有双关意义的CityofStars歌名所暗示的那样。这也是米娅不愿意离开洛杉矶追随巡演的塞巴斯汀的原因之一。

而除了洛杉矶以外,在电影中还有一个城市是不可忽视的,那便是巴黎。在电影中,巴黎被认为是艺术之都。相对于以一种流水线的方式生产电影和明星的洛杉矶,巴黎显然代表了更为高雅的艺术氛围,扭转米娅命运的一场表演面试,她所唱的歌便是关于巴黎塞纳河的。在这一段表演中,巴黎的唯美、静谧也得到了彰显。最终米娅事业的顶点也是在巴黎达成的。早在曾获得第2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由文森特·明奈利执导的歌舞剧《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中,主人公落魄的画家杰瑞·莫里恩便是在巴黎获得了事业和爱情上的转折。其中一次盛大的黑白舞会上,大量俊男美女在浪漫的巴黎翩翩起舞,其情景可谓精彩绝伦。在一直是百老汇向好莱坞歌舞片输送灵感的情况下,《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实现了电影对舞台剧的反哺。

但也需要承认的是,电影中依然带有好莱坞的一大症结,即微妙的刻板印象:在《爱乐之城》中,中国和尼加拉瓜是人们在饭桌上的笑谈之资,用来代表遥远、偏僻和神秘,虽然穷困但是有可能成为淘金地的地方,而如前所述,巴黎这一城市则是美国人向往的救赎之地。这有可能是电影为了追求“复古”意味而向好莱坞老电影的继承,但在当代这未免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只是在电影整体十分出色的情况下,这一点可以说是白璧微瑕。

可以说,没有前代导演在歌舞片上的耕耘,就没有《爱乐之城》今日几近奇迹的辉煌。导演达米恩对此也表示,一方面他很高兴观众在《爱乐之城》中看到了他对经典里歌舞片的致敬;另一方面,他所希望的又不仅仅是对经典歌舞片进行一个拼贴,如同建造一个悬挂经典画作的画廊,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时代的“新”和经典歌舞片的“旧”进行融合,从而创造一种具有现代化和人性化意味的个人风格。达米恩在电影中关于爵士乐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关于歌舞片的。达米恩通过《爱乐之城》表达了歌舞片需要继承传统经典歌舞片,同时又需要革新,只有适当地重构,歌舞片才能在当代获得活泼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爱乐之城歌舞片米娅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马戏之王》:好莱坞歌舞片回春
浅析好莱坞歌舞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歌舞片《爱乐之城》的成功
《爱乐之城》,写给洛杉矶的情书
《爱乐之城》领跑奥斯卡提名
《爱乐之城》获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