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失译、 误题之经的文字学考察
——以《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例

2017-11-17 12:23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玉篇字书用例

方 梅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艺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汉魏六朝失译、误题之经的文字学考察
——以《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例

方 梅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艺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汉魏六朝时期的翻译佛经, 有许多年代、 译者尚未确切, 但其中出现的大量的文字, 是历代字书未收录的, 也可为大量的文字提供鲜活的语言用例, 使其不至于沦为死字。 以《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例, 可阐述失译、 误题之经的文字情况。

汉魏六朝; 未确切译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 文字学考察

汉民族语言音义结合、 字各有义。[1]汉字研究的材料可分为语篇文字和字书文字两种。 语篇文字处于使用状态, 是历代字书收字释义的主要依据之一。[2]目前可见的汉文语篇文献(含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总量不下10万种, 这笔汉字研究资料数量庞大, 利用价值首屈一指, 但很多字尽管被《说文》、 原本《玉篇》等早期字书收录, 却未举例证, 而同时期的中土典籍也未见用例。 中古时期的翻译佛经, 有许多年代、 译者尚未确切, 其中出现的大量的文字, 有些是历代字书未收录的, 有些可为大量的文字提供鲜活的语言用例, 使其不至于沦为死字, 如“”“”“”“”“蹇”“妷”等字。 本文以《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例, 阐述失译、 误题之经的文字情况。

一、 未确切译经——《分别善恶所起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一卷, 僧祐置于“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第一”(《出三藏记集》卷四, T55no2145p29c14), 隋费长房不知何因将其置于“后汉译经”, 其前后分别为《人病医不能治经》, 一卷, 出《修行道地经》; 《斫毒树复生经》, 一卷, 出《出曜经》。 并曰: “右一百七十六部, 合一百九十七卷。 安息国王太子名清字世高……”(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四, T49no2034p52b23-24)唐道宣、 靖迈沿用了长房这一记录, 智升也记载《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世高译经。 长房还记载:“《十善十恶经》, 一卷, 亦云《贫富善恶所起经》”(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十四, T49no2034p117c9)。 不过法经是将《分别善恶所起经》收在《众经失译三》的, 虽然他和彦琮、 静泰都曰:“《分别善恶所起经》, 一卷, 一名《十善十恶经)》。”(《众经目录》卷三, T55no2146p131c21)明佺一作后汉译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 一卷, 右后汉代安世高译, 出《长房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九, T55no2153p427a6-7); 一作西晋译经, “《分别善恶所起经》, 一卷。 一名《十善十恶经》, 右西晋惠帝代沙门支法度译, 出《长房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七, T55no2153p411c6-7)。 吕澂认为此经“先失译, 后误安世高译”[3]55。

二、 来自中土典籍

如果把古今汉字当作一个总体, 从字形、 字构和字用三个角度去认识, 可以概括为:汉字是用表意构件兼及示音和记号构件组构单字, 以记录汉语语素和音节的平面方块形符号系统。[4]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失译、 误题之经, 其中不乏新兴的文字, 但也有不少来自中古典籍, 如“揆、 懱、 躄、 皦”等。 有些字《说文》未收, 但《玉篇》收了, 如“嚾”, 《玉篇·口部》:“嚾, 与唤同。”《分别善恶所起经》有例, “十四者, 醉便嚾骂不避王法”(卷一, T17no729p518c5-6)。 “嚾”, 宋、 元、 明、 宫本作“唤”。

【揆】

是时有罪人, 闻王以法谏, 自揆无良操, 入怖而对曰:“但以亲恶友, 闻凡非法言, 坐以贪浊故, 不能修德善。”(《分别善恶所起经》, T17no729p5204-8)

“揆”有度量、 揣度之义, 《说文》已收, 《说文·手部》:“揆, 度也。”《尔雅·释言》同。 如《诗·鄘风·定之方中》:“揆之以日, 作于楚室。”《易·系辞》:“初率其辞而揆其方。”《国语·周语》:“南北之揆七同也。”早期译经已见用例, 如后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佛言:‘是菩萨摩诃萨当觉知魔为。 譬若绝工之师能作殿舍, 意欲揆作如日月宫殿令高无不见者, 于须菩提意, 乃能作不?’”(卷四, T08no224p447a26-29)后汉安玄译《法镜经》:“又开士游于山泽者, 当自揆察, 我为何故来至于此。”(卷一, T12no322p20b26-27)

【懱】

懱毁谁无圣, 后生阿鼻狱。 (《分别善恶所起经》, T17no729p520c16-17, 宋、 元、 明、 宫本)“懱”高丽本作“蔑”。

“懱”有“轻侮、 蔑视”义, 《说文·心部》:“懱, 轻易也。”段玉裁注:“懱者, 轻易人蔑视之也。”《玉篇·心部》:“懱, 轻也, 易也, 晦也。”《商书》:“以相陵懱。” 前蜀贯休《陈宫词》:“缅想当时宫阙盛, 荒宴椒房懱尧圣。”未确切译经中亦有较多例子。

(1)彼时诸比丘闻诸道异学所说, 亦不然可, 亦不訾懱。 (《苦阴经》, T01no53p846c16-17, 宋、 元、 明本)“訾懱”高丽本作“呰蔑”。

(2)尔时, 长老难陀着鲜净衣, 执持好钵, 意气憍慢, 凌懱余人, 自贡高言:“……”(《别译杂阿含经》, T02no100p375a1-2, 宋、 元本)“凌懱”明本作“陵懱”, 高丽本作“陵蔑”。 翻译文献中“懱”“蔑”常互用, 慧琳为“轻蔑”作注时曰:“蔑……经作懱, 二形同。” (《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七, T54no2128p491a4)

【躄】

“躄”, “足不能行”义, 《玉篇·足部》:“躄, 跛甚者。”唐慧琳《一切经音义》:“顾野王云, 躄, 谓足偏枯不能行。”(卷三十三, T54no2128p526c1-2)《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 则皮毛虚弱急薄着, 则生痿躄也。”王冰注:“躄, 谓挛躄, 足不得伸以行也。”《文选·枚乘〈七发〉》:“当是之时, 虽有淹病滞疾, 犹将伸伛起躄, 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李善注:“躄, 跛不能行也。”《墨子·尚贤下》:“王公大人, 骨肉之亲, 躄瘖聋, 暴为桀纣, 不加失也。”翻译文献亦有例, 如:

(1)诸有盲者则皆得视, 诸跛躄蹇者则皆得走行, 诸病者则皆愈起, 诸尫者则皆强健。 (后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四, T12no361p298c19-21)

(2)盲者得视, 聋者得听, 哑者能语, 拘躄者得手足, 癃残百病皆悉除愈。 (《菩萨本行经》卷二, T03no155p117c5-7)

(3)魔白佛言:“唯然, 世尊!人种虽多, 今吾孤独, 不有徒使, 无扶接余。 假令行道忽极躄地, 不能自起, 愿见安抚得欢喜悦。 唯愿世尊哀速抚育, 使眷属兴。”(西晋竺法护译《阿惟越致遮经》卷二, T09no266p217a14-18)

“躄”可与“躃”同, 《篇海类编·足部》:“躃, 亦作躄。”《正字通·足部》:“躃, 同躄。”“躃”有“仆倒”义, 《广韵·昔韵》:“ 躃, 躃倒。”《龙龛手鉴·足部》:“ 躃, 倒也。”如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年在龆齓, 聪明博畅, 智策无俦, 力能躃象, 走攫飞鹰, 舒声响震若师子吼, 名流遐迩, 八方咨嗟。”(卷八, T03no152p46b16-18)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从人答言:‘提婆达多手搏一象, 躃在城门, 妨人行路; 难陀次出, 以足指挑掷着于此, 是故行人悉聚看之。 ’”(卷二, T03no189p628c12-14)“躄”亦有“仆”义, 如:

(4)于是四辈诸来众会衣毛皆竖, 泪出而惧, 颠倒躄地……(西晋竺法护译《阿惟越致遮经》卷三, T09no266p225a17-19)

(5)见已闷躄地, 当作如是报。 (北凉昙无谶译《大方广三戒经》卷三, T11no311p698c24)

(6)王既服已, 须臾药发, 闷乱躄地, 无所觉知, 犹如死人。 (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卷六, T12no374p400b7-8)

也有“躃地”, 与上述几例“躄地”语义类同, 如:

(7)逾出宫城, 父王苦恼, 生狂痴心, 迷闷躃地, 以水洒面, 七日方能醒悟。 (《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 T03no156p124c3-5)

(8)悲感哽噎、 天而哭, 闷绝躃地, 悲不能言。 (《撰集百缘经》卷四, T04no200p221c13-14)

在《分别善恶所起经》中尚有“躄顿”:“九者, 醉便躄顿, 复起破伤面目。”(T17no729p518c2)《佛般泥洹经》则有“顿躃”:“宝象天马, 呼泪出, 恋慕天王, 靡不顿躃。”(卷二, T01no5p170c16-17, 宋本“躃”作“擗”)

【皦】

后常值圣人, 皦若星中月。 (《分别善恶所起经》,T17no729p523a3-4, “皦”宋、 元、 宫本作“曒”)

“皦”, 同“皎”, “洁白、 明亮”义。 《玉篇·白部》:“皦, 白也。 亦与皎同。”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埤苍》:“皦, 明也, 净也。”《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 有如皦日。”毛传:“皦, 白也。”陆德明释文:“皦, 本又作皎。”《古文苑·公孙乘〈月赋〉》:“月出皦兮, 君子之光。”章樵注:“以月之明比君子之德。”

三、 提供语言用例以规避成为死字

各历史时期出现的字书的具体编修时间可以考定, 因而可以其为轴, 将文献划分为若干区间, 比如要研究《类篇》新收字, 可以划分为《说文》前的文献、 《说文》至原本《玉篇》间的文献、 原本《玉篇》至宋本《玉篇》间的文献、 宋本《玉篇》至《类篇》间的文献以及《类篇》后的文献等五个区间。[2]中古时期的翻译佛经, 有许多年代、 译者尚未确切, 其中出现的大量的文字, 有些是历代字书未收录的, 有些可为大量的文字提供鲜活的语言用例, 使其不至于沦为死字, 如“”“”“”“”“蹇”“妷”等字。

《汉语大字典》有些例证来自未确切译经, 有些甚至是孤证, 如“”(2959页)、 “”(2960页), 皆以《分别善恶所起经》为例, 佛言:“人于世间喜两舌谗人……有鬼从人项拔其舌, 若以烧铁钩其舌断, 若以烧铁刺其咽, 欲死不得, 欲生不得……”(T17no729p518b13-20)、同为“矛”属, 《说文·矛部》:“, 矛属;, 矛属。”《广韵·唐韵》:“, 短矛。”

【蹇】

“蹇”从足, 《说文·足部》:“蹇, 跛也。”“蹇”, 宋、 元、 明、 宫本作“謇”, “謇”为“口吃、 言辞不顺利”义, 《玉篇·言部》:“謇, 吃也。”翻译文献中常“謇吃”连用, 如: “弥筋蹇吃重言。”(《分别善恶所起经》卷一, T17no729p518b21)“口言謇吃, 行不直路。”(《菩萨本缘经》卷二, T03no153p63b22)“面皱唇哆, 语言謇吃。”(西秦圣坚译《太子须大拏经》卷一, T03no171p418c20)“蹇”后亦有“口吃、 言语不流利”义, 还可指“文字生涩”。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足部》:“蹇, 言难亦谓之蹇。”翻译文献不同版本中“謇”“蹇”常互用, 如: “若生为人, 六情不具言语謇吃。”(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二十三, T04no212p730c4)“謇”, 宋、 元、 明本作“蹇”。

【妷】

佛言:“人于世间淫妷犯他人妇女, 从是得五恶。”(《分别善恶所起经》, T17no729p518a29-b1)“妷”, 明本作“泆”。

“妷”, 《玉篇·女部》:“妷, 与姪同。”翻译文献有例, 除《分别善恶所起经》外, 《般泥洹经》:“福罽避坐言:‘从今日始, 身自归佛, 自归道法, 自归圣众, 受清信戒, 身不杀, 不妄取, 不婬妷……’”(卷二, T01no6p184a13-15)“妷”, 元、 明本作“泆”。 又《佛说孝子经》:“凶虐残戾, 滥窃非理。 婬妷外色, 伪辞非道。”(T16no687p780b18-19)中土典籍也有例, 但却迟至唐代, 如韩愈《元日城南登高》:“亲交既许来, 子妷亦可从。”

(2)其王顶上生一肉靤, 其靤柔软, 常以兜罗绵拂, 拂于肉靤, 无诸疼痛。 (宋法贤译《众许摩诃帝经》卷一, T03no191p933c14-16)

【踈】

(1)二十三者, 踈远贤善。 (《分别善恶所起经》, T17no729p518c12)

(2) 既有亲踈则有斗诤, 又为止诽谤故。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二, T23no1440p511c19-20)

(3)七守约损, 衣食麁踈, 草蓐为床。 (《般泥洹经》卷一, T01no6p176c1)

[1] 王云路.试论外族文化对中古汉语词汇的影响[J].语言研究, 2004(1).

[2] 柳建钰.字书新收字整理研究刍议[J].海南大学学报, 2012(4).

[3] 吕瀓.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M].济南:齐鲁书社, 1981.

[4] 李运富,张素凤.汉字性质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6(1).

[责任编辑伍纯初]

PhilologicalStudyofMistranslatedandInaccurateBuddhistScriptsduringSixDynasties——IllustratedwithTheSutraoftheDifferencebetweenGoodandEvil

FANG Mei

(SchoolofCultureandArts,ZhejiangTechnicalInstituteof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The translation time and translators of many Buddhist scripts translated during Han-Wei Six Dynasties were unidentifi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characters in these scripts were not recorded in existing lexicon books, and can provide authentic instances of relevant lexical uses, to identify such characters as traceable.TheSutraoftheDifferencebetweenGoodandEvil, taken as an example, can provide illustrations of the lexical uses in the mistranslated and inaccurate Buddhist scripts.

Han-Wei Six Dynasties; inaccurately translated scripts;TheSutraoftheDifferencebetweenGoodandEvil; philological study

H028

A

1009-4970(2017)10-0051-03

2017-04-15

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2012N086);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4YJC740021)

方梅(1976— ), 女, 河南信阳人, 副教授。

猜你喜欢
玉篇字书用例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说文解字》与《玉篇》囗部字的释义比较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
原本《玉篇》残卷引《礼记》管窥
无字书图书馆(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