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外交任重道远

2017-11-21 18:02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现代国际关系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

冯仲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新时期中国外交任重道远

冯仲平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1949年,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开启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新时代。1979年,中国以改革开放的新面貌主动参与世界,中外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励精图治、砥砺奋进的同时,在国际上主动进取、开拓创新,中外关系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

过去5年,中国领导人在全面客观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以强烈的历史和现实自觉意识,从中国和世界长远发展的高度,提出并实践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新思想新理念。

首先,主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尽管这一努力后来扩展到整个国际关系,但着力点一直是大国关系。可以说,与俄美欧以及新兴大国构建和发展以相互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关系,占据了中国外交过去5年很大一部分议程。截至今年7月访俄,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以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晤达22次。中国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努力与俄一道把两国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打造成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为了防止中美掉入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中国主动“出击”,采取了一系列“不合常规”的举动。安纳伯格庄园“习奥会”、海湖庄园“习特会”,均体现了中国外交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与此同时,中国坚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须基于相互尊重的原则,明确提出中美应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对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于对方。对于中欧关系,中国非但未动摇发展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进一步将中国与欧盟定位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及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并推动将中欧关系打造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在寻求与大国构建新型关系的同时,周边外交被置于新时期中国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2013年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提出与邻国打交道时中国要做到“亲、诚、惠、容”。在此思想指引下,中国努力通过加大利益捆绑,双边和多边两条腿走路,不断推动中邻形成真正“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是近几年中国最重要也是花了最大心血的一项外交实践。中国向沿线50多个国家提出,互联互通对于改善这些国家的就业等民生问题,以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该倡议从2013年提出以来,中国高层开展了大量精细复杂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工作,设立了丝路基金、亚投行,并在国际上特别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织展开密集的沟通交流。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有29国领导人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大国际机构负责人参加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可谓是这一沟通和交流工作的一个高潮。

过去5年,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大。这要归功于思想和意识的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进行了思想准备。中央政治局一年内两度学习讨论全球治理问题,更推动了共识的加速形成。在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的签订、二十国集团的转型、联合国发展目标的落实等方面中国均发挥了引人注目的作用。

以往习惯了中国忙于内务的外部世界明显感受到近年来中国外交的变化。中国对外新理念新实践已引发国际持续高度关注。对于中国本身,不断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外交努力也带来了切实的成效。大国关系稳步发展,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以来中美关系未出现大波折,中俄、中欧关系均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中国与新兴大国的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周边外交提供了新的巨大动力。中亚、东南亚等许多国家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进一步扩大了与中国合作的利益。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在南海既维权又维稳,中菲关系实现转圜,一度风高浪急的南海局势明显趋于平缓。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如果说“一带一路”建设使得很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产生了更多认同的话,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开放经济,以及气候治理的立场则使得包括欧洲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增刮目相看。

然而,迈入历史新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仍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任重道远。我们熟悉的一些挑战犹在。虽然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让世界很不适应,美国外交的不确定性陡增,但美国对华战略博弈没有放松,并在南海等问题上持续向中国施压。欧洲一些国家虽然对华不存在美国式的战略竞争,但在所谓“价值观”上的对华成见、偏见根深蒂固,令中欧政治互信难以建立。作为中国两大近邻的日本、印度对中国崛起的心态也十分复杂。2017年5月印度缺席“一带一路”北京论坛格外扎眼,而近期由于印军非法越界进入中国边境地区引发的双方军队对峙局面更使得人们有理由对两国未来关系担忧。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态度虽有所变化,如派团来华出席了“一带一路”论坛,但其对华对抗战略并未根本调整。不论是战略防范遏制、地缘政治竞争,还是意识形态分歧,都使得美欧日印等国难以接受和适应中国的崛起。而这将继续成为中国外交面临的重大挑战。朝鲜半岛等地区热点、南海东海等领土领海争端以及中印边境纠纷属另一类传统挑战。此类问题同样给中国外交提出极大考验,如得不到解决或控制,对双边关系以及地区稳定必将产生消极影响。

同时,中国的外部环境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不曾预料到的情况。伴随着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社会动荡,欧美均出现了以反建制和反精英为表征,以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反移民、反欧洲一体化为内容的民粹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2016年英国通过脱欧公投、美国特朗普胜选上台,2017年法国极右政党——民族阵线进入总统大选第二轮,无一不说明民粹主义的威力之大。欧美出现的逆全球化以及对外经济保护主义需要高度重视。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该如何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

首先,始终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原则。社会主义大国是中国最重要的特色,这既是中国外交的特性更是强大优势。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安全等既是中国外交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外交遵循的原则,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平等的原则更要坚持。其次,在如何实现共赢问题上多动脑筋。世界上如此多的国家愿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受到了中国“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吸引。这一点告诉我们共赢是外交的硬道理。不论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国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实现双赢和多赢。近年来中欧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便是追求多方利益共享的积极探索。再次,在与大国特别是西方大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原则性和灵活性要相结合。合作加竞争加斗争将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的常态。一方面要以务实的态度通过合作巩固和扩大双方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要敢于斗争来捍卫中国的利益。最后,既要加大还要改善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交流。我们的叙事还有不少过于宏大或者空泛、模糊的表述,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常令国外受众难得要领。一些误解错解疑忌也可能由此产生。同时还必须提高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智库要有能力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总之,如果说外交政策是一国内政的延续的话,外交能力则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新时期中国外交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
指尖上的大国工艺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起底“中国外交天团”(中)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大国气象
“大国工匠”擦亮“中国创造”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