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麻城县志》差异比较

2017-11-23 15:26曹立群
黑龙江史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麻城县志刻本

曹立群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四版《麻城县志》差异比较

曹立群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麻城县志》记载麻城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笔者研读四版《麻城县志》,各版各有所长,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文风相通,整体风格相似。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尤其是续编,贴合时代特色,增加了党政、新式教育、新式交通等内容。

《麻城县志》;版本比较

湖北麻城,楚北名区,山水秀丽,人文蔚起。县志乃记载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麻城县志》乃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笔者所阅为由凌礼潮总监、章跃兵总策划由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搜集再版的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上册)》、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下册)》、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麻城县志(前编)》、《麻城县志(续编)》。据再版声明所载,“经考察,麻城历史上共正式出版了6部县志,其中首次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出版的《麻城县志略》业已失传,最后于1933年出版的《麻城县志》仍有大量存书”(1)。

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开卷为屈振奇撰写的《重修麻城县志序》,文中提及县志之重要性与修志之缘由。麻邑旧志兵灭罔存,有邑人访得烬余数纸,补缀增益,前令删定草创未就,屈氏修之。而后是禅悦老人撰写的《麻城县志序》,反曾子之观点而独出心裁,直言“一邑之志与史学无殊,而志有倍难于史者”(2)。相较其他版本,此本缺漏最多,文辞不甚华美,章节设置不繁复,其记载和保存史料之功值得称赞。序后为图,麻城县总图,麻城县图,以及县治图。相较其他几个版本,对书籍的整理纂修参与人员未列专表,仅屈氏在序中提及邑人与前县令,不若其他版本麻城县志清晰载明参与人员,为其留名,不掠他人之美。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目录与记载内容来看,文章目录十卷,分为封域志、城社志、民物志、赋役志、秩官制、选举制、人才志上、人才志下、艺文志上、艺文志下,之后缺漏。整体章节编排与内容记载中规中矩记述基本内容与其他三版五本相类似。疆域志中之分野介绍麻城位置与所获赞誉,亦可归入建制沿革,文笔不错。城社志中坟墓,记载本县或流寓本县的名人坟墓,其他版本中皆有此部分,只是人物选取上稍有区别。民物志中户口一部分记载年代、户数、人数,相对简约,并没有很细致的统计与说明。这部分为原始史料,之后各版都沿用这部分史料。风俗这一块引用前人著作阐述本地风俗,与物产一起,凸显麻城县人杰地灵,物阜民丰的面貌。该地民风淳朴,厚学重诗书,苏轼云此处“山水清远,士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漏,尊德乐道独异于他邦”(3)。而物产部分,记载十分简单,仅记载物产名称。灾异部分,记载灾荒与奇异事件,奇异事件一般与上天警示或征兆相联系。艺文志按传、序、记、书、行状、诗等划分系类,各版本艺文志分类方法区别很大。全书至艺文志诗部分缺页。通观全文,相对简约,文风质朴,饰词不多,部分归类较为粗暴,图在几个版本的县志中最不精细,史料价值值得肯定,一些独特的分类方法也值得借鉴。

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开篇为序,由于乾隆版序开头缺二页,从光绪版移接二页。姜廷铭所撰写序文辞清丽,具体名称由于缺页不详,述其体例,赞其续修之功。黄书绅《重修麻城县志序》言及“上谕纂修一统志,微取各州县志,如麻志之疏略何足以上呈御览,爰延浙绍章君为总修,邑中诸君子为分修”(4)。遍观四个版本的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纂修阵容最强大。章学诚是清代有名的史学家,有“浙东史学殿君”之誉,纂修《湖北通志》《永清县志》等十多部志书,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义例。在麻城县志编辑官名录上,章学诚的名字列于首位,职为裁定,另有参订、分校、督刻、分修、总理、校封等职务及人名排列,不掠美他人。光绪版与民国版《麻城县志》在这一点上相沿袭,记载编修人员。内容上,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业谈,卷内分类的划分上有所调整变更。总体上记载内容类型未有大变更,只是内容上有所增删,更加丰富翔实,卷册分类上更加细化有条理,文辞优美,篇幅明显增加,章节处理精细,体现着编者们深厚的文献功底,艺文志的处理上犹见功夫。

卷首为图,麻城县地舆全图,先为河流分布图,绘制麻城市河流与居民点走向,其次为麻城县行政区划图,所分三区太平乡,仙居乡,亭川乡三乡的行政区划,相对较细,亦有麻城县城池图,县治图等,与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一样,更为精细。亦增加了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中没有的图画,如文庙儒学图、武庙书院文明楼图、黄州府同知衙署图,当然,图片中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麻城县三台八景图,图文并茂,更显意境。卷一《皇朝大事记》,编排将之居于卷首,记载蠲免、赈恤、征讨、祥灾异。分类更为详细,事件按大清皇帝顺序分门别类记载,十分条理。灾异会记在自然气象灾害以及一些奇异的现象。而异常现象的出现大家会将之与其他现象联系起来,有迷信的成分,如“十三年二月,王心宇家猪产五子皆异状,一白象一黑象皆长肉鼻,有一目在面中者状甚狞恶,一狮首一猴首形极怪异。市民聚观如堵,未几,合县仆人叛主,千百为群,乃古今罕有之奇,故先兆此兽妖也”(5)。将猪生五子异状与仆人叛逃联系起来。第二卷为古大事记,记载从三国到明的事件,三国到明,从三国开始写,反映了作者对于时间段的切分有自己的思考。县志先记述皇朝,在记述之前朝代,并非地方志中按时间顺序记载的方式排列,而且将恩蠲祥异等置于卷首,不同寻常的编排更为凸显感恩皇恩浩荡,歌颂皇朝,某种程度上有溜须拍马之嫌。卷三舆图考中市镇,关隘前版未见。寺观部分比之之前记载更为详细,按城内、城外、三乡划分。风俗篇与康熙九年刻本相类似。卷四为山川考,记载了山峰岭岗、崖石岩洞、河湖陂港塘堰井池潭矶冲畈。按山、石、水划分,详细而有创意。划分带有明显地方特色,值得借鉴。而卷末有关于麻城山水地形的总结,先分述,再总结,系统条理。卷五古迹考彰显麻城的历史底蕴。卷七为赋役考,户口部分前期数字沿用旧志,关于国朝人口的统计按年份,按区域,按流寓与土著划分,十分细致,比旧志用心。人口丁银与赋役的征收记载十分细化。乾隆六十年刻本的麻城县志记载了存解支给各项,可以观测中央与地方的起运存留比例。这点为其他版本所无,同时新增新裁官员俸役食等项。卷九金石考按碑碣钟磐分类,一般为原文全录,比旧志而言内容有所增删。卷十艺文考八按经史子集划分文献,为传统图书分类法的一种。有不少关于书籍的记载皆引用四库全书的介绍。文献的具体分类,经史子集具体内容的规定,可见编者的文献功底之深。文徵编者将其分为六类,一为奏疏、论、文、引、考、书,二为序,三为记,四为箴、辩、传,赞、墓志,五为诗(五言古、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六为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集唐诗余、赋),同时,按六部的划分将文献资料划分吏户书、礼书、兵书、刑书、工书六书,将前文所载文献与新文献进行整合,无疑是创举。作者有一套自己的划分体系,同时文献功底精深,足以支撑精细的划分,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作者认为“折中文质别为文徵一书与志相辅而行,以见十五国风固不可与八国一语同为一编而亦未尝非并行而不悖也”[6]。关于其分类首次将奏折编入地方志,是一大创举。第二类辩加入令人辩论的成分,趣味盎然,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六书部分礼书中关于文庙礼仪的部分十分详细。艺文考一卷的划分方式细致,足见作者平日的文献积累,载入文章大为丰富,编纂者花了不少心力,篇幅较长。卷十一职官表明以前为文字记载,明代以后处理成表格的形式,更为简明,内容不多。卷十二至卷二十七,主要为人物列传、表格。占全文篇幅比例大,分类较细。关于人物记载之特点,每类人物先总述,再列人物单独介绍。而文中第157页、158页、161页、163页由于原书印刷或者保存问题不清晰,部分地方有勾画。卷二十八为业谈,讲述了编辑地方志时取材的一些原则,并将当时未录而自觉有意义的事情以业谈的方式保存。

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篇幅之巨,为四版麻城县志之首。开篇为陆勤所攥序,盛赞麻城人杰地灵。卷首附有麻城县志修辑官绅职名,包括督修、监修、总纂、分纂、总校、分校、经理绅士、采访绅士、筹费绅士等,人员更多,分类更细。麻城县舆图,一如前面两版志的风格。图片集前两版图片之大成,线条基本一致,只是笔墨浓淡有区别,应该是刻板印刷着墨轻重的问题。重订凡例为全文章节的介绍。卷一为方舆志,记载沿革表、疆域与险要,沿革表,记载历代建置沿革,区别点在于做成表格的形式,简单明了,更为直观。表格之余有文字整理。卷二方舆附名胜记有三台八景之说,文辞婉约,记载详实,除风景介绍外,有小字部分选取笔记与其他史料记载作者本人的游览经历或者邑人游览的感受和创作的诗词,让大家对景区有更多的了解。不过,三台八景,文中仅记载了三台七景,柏子秋阴未提及,估计是粗心疏忽了。卷之四寺观中,民间香火祠开始载入地方志,如刘姓香火的法云庵。卷五建置三乡镇按行政区划划分,以表格的形式标明界限。堤堰部分,表明重修以及筹资人员卷七建置五中,古迹中奖名人别业亦载入其中。同时增加了义冢附。卷八学校制中记载学制,即学宫以及国朝不同年代政府的措施,以及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节烈祠四祠,仅记载人名。以上四祠姓名均照旧志录入,其近年补请旌恤如祠之忠义官绅丁勇与节孝贞烈殉难之妇女仍俟俸到部文归齐补录。书院记载书院名,以及培养的人才。卷十、卷十一为食货志,风俗篇中有此记载之前未见,“麻城幅员周方二百里,东北多山无平原,大陆田畦高下鳞错其地宜木宜桑宜麻宜五谷,其民男务耕作女习织缝廑衣食之谋鲜侈靡之习。西南则平畴弥望禾颖盈阡,布帛之利甲於楚中,是以富商大贾多出其间。金居奇利源流贯上”(7)。风俗、人口等记载可以参考前两版,新意不大,稳妥为主。关于清代的记载,尤其清末的记载,兵祸很多。卷十二官师志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处理。麻城县志卷十二,官师第二,记载从宋到国朝在麻城治理的官员,忠节人士。而本书不同于前两版志的地方在于咸同间死事弁兵附。纪念咸同间阵亡人士,人数极多,从187页至197页,翻阅纸张的时候感觉到震撼。卷十四选举志至卷二十五耆旧志记载人物,远古详今,或以文字的形式,或以表格的形式,简洁明了。

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下卷从列女传开始。卷二十六烈女志至卷三十一列女传将列女按贤懿、节孝、贞孝、节烈划分,而在此基础之上,又旌表的时间划分前朝、国朝已旌、补旌表、新旌表等,人数之多,为各册人数之最,篇幅较大,占下卷十分之三的篇幅。卷三十二到卷三十六艺文志是下卷的重头戏,篇幅占据下卷的十分之六。划分方式按经史子集的方式划分,后又有文徵外邑人文、文胜本邑人文、文胜本邑人诗,按外邑与本邑来划分,同时借鉴了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文献分类方面的一些做法,诗文众多,地域色彩浓郁,但序、传、铭等同列,内容驳杂,看起来不太条理。卷三十七至卷三十九为大事记,记载列朝、国朝大事。县志以稳妥守成为主,创新并非其追求,大事记一将灾异与兵祸联系在一起,尤其天灾与兵祸。大事记二记载内容一般为皇室恩蠲,歌颂皇恩浩荡,时间为清初至道光年间。大事记三记载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灾异与恩蠲。卷四十为大事记四,杂记附,仪式记载很详细。

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麻城县志》分为前编,续编,相较而言,前编的风格与之前的县志风格更为一致,续编虽然仿照之前文风,却记载了不少新事物,新观念,具有近代气息。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麻城县志(前编)》开篇为孟广淳的序,描绘麻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崇仁仗义、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胡林翼抚鄂时期在麻城筑堡楼要寨,整修关隘。郑重的序二中,阐述麻城风俗,痛感于清末世人攘利而堕落。余晋芳所作序三,叙说县志得成之来源,前编续编之由来,不掠前人之美。图仅有麻城县全图,绘制的比较精细。卷一疆域志沿革用表格的形式,疆域志主要以文字的方式处理,二者互相呼应。卷三为食货志,户口按年代、户数、口数制成表格,简明清晰,易于比较。仓储篇裁撤名不副实的空仓,蠲恤篇因灾蠲免比较普遍,出现皇太后昭免的字样,这种记载的出现符合史实。盐法篇提及淮盐、川盐与北私的明争暗斗。卷四学校志的部分加入祭典礼,有祠内配享的文字与图片,图文并茂,简明易懂。卷五武备志增加国防篇,相应时代特色。卷六、卷七职官制以表格的方式处理。卷八选举志记载清代麻城取得科举功名的人数大幅增加。卷十四将轶事列入艺文志卷。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麻城县志(续编)》充满近代特色,增加了许多颠覆的新观念,新现象,新词汇,近代气息浓郁。卷首为图,新县境全图与分区图,王洪范所绘制的新县境全图精细程度居于四版之首,画面纸张为之前篇幅的六倍,比例尺、方位、例图完善,绘制之具微前所罕见。从麻城县全图来看,麻城县经过了新的行政区划,分为九区。卷一将方言篇纳入疆域志是一个特色。卷二为建置志,专有交通一篇,电报、电话、邮政、递步哨、汽车路、飞机场等,相较传统的陆路水路而言,是一种革新,反应了交通运输的近代化,贴合时代特色。卷三为食货志,设有商务篇,亦有专门的实业志,从传统的重农抑商,将经商视为末业,耻于谈商到大大方方谈商业,鼓励经商,实业报国,观念的转变可谓巨大。卷四教育志,设有教育研究机关、教育行政机关、通俗图书馆等篇,反应社会变革。卷五武备志中增加了军械、兵事、保甲、公安等篇,军械篇记载十分详细,枪支数量明细在册。卷七为党务志,此为创举。卷九自治志最有特色,记载自治经费与自治学院班次。“地方自治萌芽于清末,延续于民初,中经民八后筹备之动机,又值有民十九训政施行之演进,清末为九年预备立宪之初,基民初则根据于省政府单行条例临时之颁布,因清已成之局,不另重行选举,而以新命令召集之”(8)。之后列女传、耆旧志、艺文志、金石志相较变化不大。卷末有捐户提名。

康熙八年刻本、乾隆六十年刻本、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文气相同,虽在章节、内容编排上有所差异,有些小创意、整体风格延续了旧式地方志的风格,观念上并无实质的差异,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麻城县志(续编)》注入了不少时代的新血液,紧跟时代潮流,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观念上,都有比较大的革新,当然,形式上的革新相对少,表现不是很明显。尽管如此,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麻城县志(续编)》尽量在语言风格和章节分布上靠近前文,体现县志同出一源,脉络相承的属性。就完整程度而言,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因种种原因,原书缺页,再版皆为完全版本,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缺漏甚多,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情况要好很多。而其余两版四本章节完整,仅部分文字因印刷的缘故有脱漏的情况。四个版本共六卷的麻城县志各有其优缺点,有简约不简单,有的考究精致,有不少小亮点,当然,也避免不了很粗糙、简单沿袭的部分。

注释:

(1)屈振奇:(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12月。

(2)屈振奇:(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12月。第3—5页。

(3)屈振奇:(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12月,第 33页。

(4)章学诚:(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12月,第 6页。

(5)章学诚:(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12月,第 47页。

(6)章学诚:(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12月,第 265页。

(7)(清)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12月,第131页。

(8)余晋芳:(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麻城县志(续编)》,麻城:麻城市地方志办公室收集再版,1999年 12月,第 14页。

猜你喜欢
麻城县志刻本
李文涛
和刻本《事林廣記》中所見宋詞——《全宋詞》未收《迎仙客》詞六首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密韵楼藏元刻本《南丰先生元丰类稿》版本关系初探
古人做书为什么不加页码
县志里的乡贤
贺麻城获“千年古县”兼读凌礼潮先生《麻城不待麻秋筑城而早有城》感怀
贴心服务聚英才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