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行业 扩张与聚集

2017-11-27 00:52姜疆
新经济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集群联网发展

文/姜疆

物联网行业 扩张与聚集

文/姜疆

物联网行业正在进入爆发式发展期,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应把握好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和其他行业一样,物联网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中存在着不同的环节,是物联网的行业内产业,在价值链中处于不同地位,具有不同增长速度和发展状态。在物联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物联网行业的增值环节在空间上形成的产业集群也在不断发展演化。既有的物联网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进入成熟乃至饱和阶段时,空间上的扩散又成为物联网企业寻求低成本区域布局的选择。

当前,随着窄带物联网标准正式冻结等方面的利好,物联网规模化商用正全面提速,物联网行业正在进入爆发式发展期。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应把握好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产业基础和信息化条件,集中有限的资源与力量,形成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领域。同时,可通过规划物联网顶层设计等形式,构建物联网整体发展的统筹互动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

新机遇下的发展布局

物联网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但2017年却被视为物联网商用元年。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相关技术标准于去年6月份正式冻结之后,2017年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等各方联手推动下游细分应用频频落地。

2017年5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实施深入推进提速降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17专项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加快窄带物联网(NB-IoT)商用进程。特别是,《意见》提出了NB-IoT商业化的具体方向,包括拓展蜂窝物联网在工业互联网、城市公共服务及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支持智能工厂、智能网联汽车等创新业态发展。多方预计,2017年会是窄带物联网引领物联网规模商用的重要节点,是物联网行业爆发期和商用元年。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起初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由此掀起全球物联网建设的浪潮。物联网自提出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应用不尽如人意,60%是低速率应用。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指出,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物与物的连接,然而这些连接大多通过蓝牙、Wi-Fi等短距离通信技术承载,并非运营商移动网络。

而如今,窄带物联网为物联网应用打开了新窗口。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软件所所长潘文表示,随着窄带物联网标准正式冻结、国内运营商重点布局、设备制造商强力推动,物联网规模化商用正全面提速,步入快车道。

目前物联网涵盖汽车、都市、外部应用、健康、零售、广场办公室及家庭等细分领域。在我国,从现阶段的发展来看,行业应用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我国已在很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试点和示范项目,如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物流、节能环保、医疗卫生、精细农牧业和公共安全等。

当然,无可否认,由于种种因素,一些领域内的物联网项目出现了周期长、回报低和评估不全面等问题,另外也出现了一些忽视行业实际需求与技术实力而盲目开发的现象。

不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我国物联网行业将保持年均增长30%的高速发展态势,有望在2018年达到1.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另有相关研究预计,到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83万亿元。

全球层面,物联网应用增长态势也极为明显,当前正处于产业爆发前的战略机遇期。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物联网行业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预计到2018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超过千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31%以上。

而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测,全球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基数2020年将增长到307亿台。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754亿台,未来1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21%。另据权威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2万亿美元,物联网设备数量或将达到1000亿台,新增传感器部署速度或将达到每小时200万个。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物联网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具有很强的知识外溢效应,物联网研发对器件、芯片、材料、服务等产业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产业和经济的引领作用,就物联网发展也做出了多项国家政策及规划,推进物联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物联网发展的十个专项行动计划》,等等,多项政策不断出台。

2017年初,工信部发布了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年》(以下简称《物联网分册》),《物联网分册》系统表述了我国物联网“十三五”发展的路线图,将规模化应用列为发展主线,提出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与其它领域深度融合。

《物联网分册》不仅提出了产业规模突破1.5万亿、公众网络M2M连接数突破17亿的发展目标,并且,制定了“强化产业生态布局”等重点任务。根据物联网2016年至2020年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打造形成10个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物联网产业链8大环节

物联网行业的集聚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只是物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间都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主要不同点在于上游新增了无线射频识别(RFID)和传感器等供应商,下游新增了物联网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和系统方案提供商等。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每一个层次中,有着不同的行业内产业,亦可看作是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增值环节。大致可分为八大环节:芯片提供商、传感器供应商、无线模组(含天线)厂商、网络运营商(含SIM卡商) 、平台服务商、系统及软件开发商、智能硬件厂商、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提供商(见表)。

当前,我国物联网行业已经形成包括芯片和元器件、设备、软件平台、系统集成、电信运营、物联网服务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从整个物联网全球价值链来看,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位于各个层次的不同产业,在价值链中处于不同地位,因而具有不同增长速度和发展状态。

从我国和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一般说来,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初期,产业“地方化经济”积极效应会吸引各类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集聚,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使物联网行业表现出巨大的生长潜力。

作为物联网行业全面感知的主要工具,传感器往往在物联网发展初创期,由于行业应用推广以及领域的迅速扩大,市场空间会有很大提升。在需求的增加引起传感器生产制造单位成本大大降低的同时,传感器制造产业企业如沐春风,不断加速涌现和聚集,集聚经济效应也不断强化。

这一时期的物联网行业聚集地区,在有关学者们的研究中,被称作处于导入阶段和成长阶段初期时的产业集群。在这个时期,物联网应用多是在具体行业的具体应用,系统集成需求较少或者说较为分散,物联网运营商盈利模式难以成熟。

随着物联网行业进入发展兴起期,因传感器进入壁垒不高所以市场竞争比较激烈,行业利润会逐渐摊薄,所以传感器在价值链增值环节中处于较低端。

这一时期的专业系统集成需求服务会增加,物联网运营盈利模式趋于完善。在这个时期,既有的物联网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进入成熟乃至饱和阶段,集群的发展也走到了临界状态,集群内的要素拥挤和企业竞争加剧,集群内企业的进入和成长速度降低,这时空间上的扩散又成为物联网企业寻求低成本区域布局的选择。这将意味着原有产业集群的衰亡和新产业集群的兴起。

相关学者和观察人士们都十分关注新兴产业,尤其是大都市区新兴技术产业的时空演变,总体上看,他们认为新兴技术产业一般在中心城市集聚,并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演化有向郊区扩散的趋势。与此同时,产业演化的主导因素也相应地改变。

理清新兴技术产业的集聚与扩散规律及其演化机制,对于未来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和区域规划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合理的空间布局是影响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物联网行业的扩散

物联网行业的市场爆发力吸引了产业巨头纷纷制定其物联网发展战略,并通过各种方式快速进行重点行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布局,提升对整个产业的把控能力。

在物联网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的初期,产业集群的积极效应会吸引各类相关企业在一定区域集聚。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我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初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形式,促进着物联网行业巨大成长潜能的发挥。

上海海事大学科学研究院学者的一项研究,着力分析了上海市物联网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特征。结果发现,初创期物联网企业在上海郊区集聚,随后向上海郊区其他区域扩散,并呈现出从单极集聚向多极拓展转变的空间演化进程。

为了进一步刻画物联网企业空间演变轨迹,该研究以上海市的人民广场为中心、每5km为半径向外作缓冲区,统计各圈层内物联网企业的数量,计算各圈层内物联网企业数占总数的百分比,描绘了上海市物联网行业的拓展和演进模式。

1993年至2002年,为上海物联网行业的初创期。这一时期,物联网企业从上海市中心到外缘呈现双峰型格局。物联网企业趋向在市中心分布,尤其是距离人民广场10km的范围内,40km处出现次高峰。普陀区和徐汇区是中心城区物联网企业分布的核心区,共有18家物联网企业,占中心城区总数的50%。而距离人民广场15km~30km的过渡圈层范围内,物联网企业数量急剧减少。距离人民广场40km左右的圈层内,物联网数量又逐渐增多,大致分布在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和青浦区。

2003年以来是上海物联网行业的兴起期。这一时期,上海物联网企业从中心到外缘呈现阶梯型递减格局。首先,距离人民广场10km左右的圈层集聚优势不再突出,而是与原来15km~30km的过渡圈层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企业第一大阶梯,徐汇、闵行、嘉定、浦东成为物联网企业主要入驻区。其次,原先40km处的次高峰优势有所减弱,形成30km~45km范围的第二大阶梯,主要包括青浦、松江、奉贤和金山的部分地区。最后,在距离人民广场60km出现一个集聚小高峰,主要是上海与苏州、嘉兴的接壤地区。

实际上,从更广阔的空间来看,近些年来,物联网行业内很多产业也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

江南大学的另一项研究借助“钻石模型”六要素,构建了物联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与理想解的组合评价方法,比较分析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在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政府四个方面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而在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大大缩小。

尽管中西部地区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但该地区各地也涌现了一批物联网行业的产业集群。产业分布呈现“星火燎原”的势头。四川双流县、河北固安县、山东微山县,等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物联网领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当前,中西部各省市区都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中西部地区的各省市区在物联网产业园与基地的建立也不甘落后。如安徽设立皖江城市带衔接产业转化示范区和以合肥、芜湖两市为试点的“智慧城市”;洛阳建有物联网制造设备的产业园和信息软件服务产业园;黑龙江开发了哈尔滨经济区“中国云谷”,设立了哈尔滨物联网产业科技创新园和大庆市物联网产业园,以及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北方智谷”“凌云港”和位于黑河市的“新曙光基地”;江西南昌高新区正式推出云计算项目“江西鄱湖云”。

未来中国物联网行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热点地区将不断涌现,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物联网产业发展,区域分工进一步显现的三大趋势。

东中西协调发展

眼下,从全国物联网行业空间分布来看,已初步形成分别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中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关键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

当前,中西部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然而,江南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基础相对不够夯实,相关应用的需求也不充足,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缺少有利的支撑和动力。显然,物联网行业在我国的发展程度存在着地域差别。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市也拥有不少的物联网产业园和基地,但龙头骨干企业较少,缺少起带头和领军作用的标杆力量,使得中西部地区物联网的发展较分散,无法像东部地区在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实现资源的整合,构建物联网产业集聚区,从而无法凝聚成较强的产业集群,也就谈不上产业集群优势。

除企业力量不够外,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集群还出现了合作互动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这也是消弱该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大因素。

而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有关专家学者指出,物联网产业集群密集分布,形成一个个分散的“信息孤岛”。物联网产业发达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协同创新较少,发达地区对周边不发达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也较为有限。

物联网行业格局的优化不仅要求纵向上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也要求横向上的协同发展,打破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壁垒,实现联动。专家学者提出,应通过规划物联网顶层设计等形式,构建物联网整体发展的统筹互动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重复投资和浪费,方便客户需求。

对于尚未形成成熟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地区,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正在形成阶段的产业集群,相关专家建言,政府在干预物联网产业集群的发展时,应注重知识扩散效率的提高。具体来说,通过激励性政策影响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意愿,提高信息交流频率、知识分享意愿,保证知识溢出通道畅通,进而提高小企业的创新效率,给大企业带来创新压力,最终提高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避免低端技术锁定。此外,集群内企业还需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有效地进行学习或模仿创新,提高创新绩效。

产业集群中现实存在的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同质竞争的情况,无疑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或升级。对此,政府可推出一些合作项目,加强企业间正式和非正式的连接关系,增加企业间的互信程度,优化集群内的竞争秩序,提高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从而提高集群的整体收益。

猜你喜欢
集群联网发展
“身联网”等五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抢占物联网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