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明日”条注释商榷

2017-11-28 07:43张言军
辞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汉语大词典大词典词条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作为我国最大的语文词典,自出版以来,嘉惠学林久矣。(肖晓辉2015)但是由于《汉大》收录的词条众多,且由于编撰工作繁重,所以部分词条的释义在今天看来就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此,已有众多研究者就相关词条的注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或完善建议。我们在资料查阅中发现《汉大》对“明日”词条的释义也存在一些不当之处,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为方便理解,转引《汉大》对“明日”词条的释义如下:

明日① 明天;今天的下一天。《左传·文公十二年》:“两君之士皆未慭也,明日请相见也。”唐李复言《续幽怪录·麒麟客》:“明日望之,莲花峰上果有彩云去。”《说岳全传》第九回:“我们不如回寓,明日再来罢。”② 不远的将来。《四游记·哥阇君臣游猎》:“(玉堂公主)将言戏之曰:‘天仙这等美貌,得我明日生下一个太子,有此秀气,妾心足矣。”《红楼梦》第三一回:“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业,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曹禺《北京人》第三幕:“这又是属于明日的‘北京人的事,和在棺木里打滚的人们不相干的。”

可以看出,《汉大》对“明日”的注释跟《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6版对“明日”的解释基本是一致的:

明日: 名 时间词。明天。

明天: 名 时间词。① 今天的下一天。② 不远的将来。

《现漢》认为时间词“明日”基本等同于“明天”(当然,即使在现代汉语这一共时层面,时间词“明日”“明天”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笔者有专文对比分析两词的异同,可以参考),而时间词“明天”的两个义项也正对应于《汉大》给“明日”所列出的两个义项。但是我们认为,《现汉》基于共时层面对时间词“明日”所做出的概括和解释是成立的,而《汉大》的注释则存在一些问题。这是因为《汉大》的编撰是为了反映语词的历史源流演变,因此它所给出的注释就应该涵盖“明日”在古今汉语中的所有用法,但事实上,以上注释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在更大的语篇背景下来看义项①所给出的《续幽怪录·麒麟客》中“明日”的用法:

(1) 后曰:“我当至蓬莱谒大仙伯。明旦于莲花峰上,有彩云东去,我之乘也。”遂揖而去。茂实忽呻吟,众惊而问之,茂实绐之曰:“初腹痛,忽若有人见召,遂奄然耳,不知其多少时也。”家人曰:“取药即回,呼之不应,已七日矣。唯心头尚暖,故未敛也。”明日望之,莲花峰上果有彩云去。遂弃官游名山。后归,出井中金,与眷属再出游山,后不知所在也。

在上面一段材料中,后(王后)先预言了一个事件“明旦莲花峰上,有彩云东去”,其第一人称口吻中的“明旦”就是“明天早晨”,而后续的“明日望之,莲花峰上果有彩云去”乃是叙述者以第三人称口吻对王后的预言实现之后的一个描述。材料中“明日”所指向的动作行为“莲花峰上果有彩云去”明显是已经发生的,那么,“明日”显然也就不能用“明天;今天的下一天”这一义项来做解释。因为对于未来时间(今天的下一天)所发生的事情,我们是不会使用“果然”这种带有确定语气的副词的。换言之,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是绝对不能用“明天”来对应的,我们认为它在本句中的功能、用法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二天”。也就是说,我们认为时间词“明日”在古代汉语中除了以上两个义项外,还有第三个义项“第二天”。它是叙述者置身事外,以第三人称视角去描述/回顾已经完成的动作行为或事件进程而使用的时间词,也就是指动作行为或事件开始之后的第二天,但是相对于叙述者而言,这些动作或事件都是已然的,而非未然的。

刘百顺(2004)曾指出:“古汉语表达年、月、日的词语属常用词,大多数使用的频率很高,这些词语在理解上似乎没有什么难度,所以长期以来不受人们注意。其实,如果要问这些词语到底指什么年份、月份、日子,回答恐怕并不是那么了然。”通过上文对《续幽怪录·麒麟客》中“明日”一词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汉语的历时研究中,的确应该重视刘先生的上述观点,否则很容易出现“以今推古”的错误。

在现代汉语中,不管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叙述视角,在使用“明日(明天)”的时候,它所指向的动作行为或事件都只能是未然的,而不能是已然的。但时间词“明日”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将来指向的用法外,过去指向的用法也非常普遍,并非只是上面一条孤例。根据我们的考察,在上古汉语中“明日”表示“第二天”这一义项的用法不仅已经出现,而且使用频率极高,甚至应该看作是其基本义,如在《左传》中“明日”共出现16次,其中14次用来表示“第二天”。如:

(2) 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左传·桓公十二年》)

(3) 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明日,先遇莒子于蒲侯氏。(《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除《左传》外,我们还对先秦两汉时期的另外16部文献做了全文检索,其中9部文献中出现了时间词“明日”,其余7部文献中未见时间词“明日”。表1是对这9部文献中时间词“明日”用法的统计。

根据我们对历史语料的初步考察,隋唐五代之前,“明日”的“第二天”义的使用频率一直都是极高的。在此之后,虽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仍一直有所沿用,明清时期仍有用例。

(4) 说的常峙节有口无言,呆瞪瞪不敢做声。到了明日,早起身寻了应伯爵,来到一个酒店内,便请伯爵吃三杯。(《金瓶梅》第五十六回)

(5) 好容易盼到明日午错,果报:“琏二爷和林姑娘进府了。”见面时彼此悲喜交集,未免大哭一场,又致庆慰之词。(《红楼梦》第十六回)

(6) 明日早堂在花厅问案,是个发审委员。差人将三人带上堂去,委员先问原告。(《老残游记》第二十回)

例(4)—例(6)中“明日”都并非现代汉语层面上的“明天”,根据语境,只有解释为“第二天”才是最合适的。它是说话人/叙述者以过去某一动作/事件的发生为起点,描述此后一天的相关动作行为时所选择的时间词。现代汉语中“明日”的参照点就是说话时刻的今天,但在例(4)—例(6)中,“明日”的参照点都是过去某一动作/事件发生的时间(当天)。

“明日”“第二天”义的消亡,大致是在民国早期,动因可能是随着第一人称叙事的发展乃至成熟,这种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使用的“明日”逐渐受到了抑制,因为它过分凸显了叙述者的存在,无法使读者/听者获得参与感。同时,“次日、翌日”等专门表达“第二天”这一概念的词语的发展也为“明日”的退出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第五卷).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2. 刘百顺.古汉语年月日表达法考察.语言科学,2004(5).

3. 肖晓辉.《汉语大词典》心部书证商榷五例.辞书研究,2015(6).

4. 张言军.时间词“明日”“明天”的多维度考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464000)

(责任编辑马沙)endprint

猜你喜欢
汉语大词典大词典词条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大数据相关词条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