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7-12-08 00:51杨叶舟
法制与社会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主要问题社会主义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优异的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中国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重大的破坏。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其次分析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建设 主要问题

作者简介:杨叶舟,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90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生态文明是指,“即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每一发展阶段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20世纪后期,英国最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财富,在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很大的灾难。首先,全球生态危机四伏。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单方面的强调经济效益而漠视对生态环境的爱惜和保护,这种发展模式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如臭氧层空洞,会破坏臭氧层原有的屏障功能。其次,能源问题逐渐显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能源开采使用,导致能源几乎枯竭。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受到更多的关注。1972年,联合国组织并召开了关于人类环境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定为“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让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紧迫性产生共鸣,促使各国政府各环境保护机构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和对保护自然生态的强度。

(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伴而生,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现在还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清晰无误地呈现了发展与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内容。在发展中依据具体情况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提高发展水平与效益,完成整个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这与社会主义生态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致,因此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漏洞,这些漏洞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仍存,并未完全转变

改革开放伊始,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因素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缺陷因素之一就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还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看似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实际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我国的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耗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工业排污的排放量也高于国际标准水平,特别是东部地区,工业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问题不仅体现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在每年的春秋季,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会频繁出现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时常发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釆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形势严峻的生态问题已经给我们严重的警示。

(三)环境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明显的在保护生态与环境方面在法律规制层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经济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明显增多,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立法上面明显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国家也在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颁布了许多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已经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重新修订和完善有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很重要的,让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薄弱

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公民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非常薄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例如,在学校附近的商业街上,垃圾乱投放随地乱丢弃,饭馆也会摆放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供客人使用,公民大多数不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来水的过度浪费,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无视,严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想使生态环境的得到真正的保护,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很关键。

三、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endprint

(一)创造良好生态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转變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第一,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只能带来的短暂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并不能使生态和环境健康的发展,所以,要转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采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式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第二,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对第一二产业进行改造,让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其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倡导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首先,紧抓宣传,让循环理念得到广泛宣传。积极的开展倡导循环经济的倡议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其次,制定详尽的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由生产企业本单位自己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工作;倡导废物资源的再次利用积极政策;最后,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号召,积极促进生态循环技术水平提高,这不仅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的先决条件。

(二)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首先,生态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要想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在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规定的前提下。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研究,2013年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严格的参考标准。

其次,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和有效发挥监督的作用。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有助于环境保护理念更好深入人心,依靠监管的职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果。第一,要形成环境追究制,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具体明确到破坏环境的个体或者单位;第二,要有明确的执法准则,生态环境破坏的多严重,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受到多大的处罚,这些都要有具体的措施。

(三)以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学校教育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养成学生保护环境是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理念。我们生存于地球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文明是自然的杰作,作为地球生态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家园,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协调共存、和谐发展。在学校里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社会上进行保护生态文明的宣传,逐步使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

其次,宣传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提升民族素质。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但大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例如:无计划的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建造工厂、浪费珍贵资源破坏环境等。因此,有人提出“如果全部人类体制准备与自然建立较高层次的友好关系,以稳定的内部平衡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并进行幸福的交流,那么人类就必须经历一个深刻的文化进化,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产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对生态文明实现的信念。如让学生到社会上向人们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邀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来校讲座并组织学生学习、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军中、带领学生集体参加植树或捡拾垃圾活动等等。

注释: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出版社.2006(10).1-9.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22.

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内蒙古:内蒙古林业出社.2004(8).1.

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2).1.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11).

[2]习近平.控制PM2.5要压减燃煤,严格控车.凤凰网.

[3][意]奥雷里奥·佩西著.邵晓光译.人的素质.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主要问题社会主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