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套期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2017-12-09 00:49张浩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4期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张浩

摘 要:从2014年开始我国经济相比过去经济增长降低,以及至今为止仍然还在不断大力优化的产业结构。但是对于相对应的会计准则而言却仍然沿用2006年时的企业会计相关会计准则,所以这对于我国会计准则对实体会计业务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新的要求,在今年2017年4月6日我国财政部会计司在官网上推出的这十年来第一次的全方位修订,使得在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形势下有了全新的辅助促进作用。为了企业金融工具的使用起到了更完善的监督以及指导作用。这正是我国现行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改革与创新。据此,主要通过盈余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变更原因、变更区别以及尚需改善意见的方式来解读此次新套期会计准则。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套期会计;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53

1 引言

好的会计准则是好的企业财务报告必要条件。(葛家澍,2006)。而在2006年举办的新会计准则与财务政策论坛上,陆正飞教授对当时的会计准则下经常性损益的预测误差做了强调。在2006年准则下学者通过对沪市A股的相关企业研究发现,像资产减值损失或公允价值波动等未实现盈余项目按准则并入将大大加大对利润表的利润额的波动性的影响。(程小可,2008)2017年新企业会计制度中引入的暂时性盈余,它的概念在2000年时Esaton进行了崭新的定义为不可预测的盈余(Easton,2000)。

第24条企业会计准则-套期会计的修订,与当年连业务都没普及却已确立套期保值准则的意义相当。2006年前国内学者和实务界都缺少将会计和金融较好融合的实务或理论。(岳亮,2010)所以2006年当时套期会计的颁布是相当具有意义的,但是如今我国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会计与金融的交叉程度也比以往都要高。所以财政部与时俱进的修订准则,一定程度的改善了我国跨国企业为了套期保值等行为时所做的行为规范。

在2014年习主席在APEC上对新常态解读后,我国去产能与经济结构转行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由于2009年宏观政策对市场带来的极强影响,使得很多产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最严重的是电解铝在2013年产业过剩率就已经超过了30%。(赫磊,2016)而这些在2006年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僵尸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并不能非常好的体现出来,所以新会计准则的修订,改善企业暂时性项目等的披露和科目转移的管理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

2 新旧会计准则比较

老准则虽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39号。但是我国2006年颁布的会计套期保值会计准则和套期会计里的有效性很大程度束缚了企业进行套期会计的开展(朱国华,方毅,2010)。另外2006年版的套期保值准则令企业利润数据剧烈波动,很大原因是套期工具利得与损失都计入当期损益所致。在实务界,财务人员大多反应2006版的套期保值规则过于复杂,难以运用(杨模荣,2012)。

据第二条新准则可发现财政部对套期的解释上加强了对管理行为的强调。相比在2006年时发布的企业套期保值的准则中过于单方面的强调规避风险,这也体现了新准则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对于2017年新套期会计的风险指导加强,在财政部扩大风险范围可以看出。

2006年的企业准则对套期会计的规定相比改革后的要求显得有点过于严苛。

老准则将80%-125%这样一个可以抵消风险的范围定义为了高度的套期有效。虽然理由和这次2017年4月我国财政部修订的套期会计的理由较为相似,理由就是:依据目标来对套期进行评估,可以使得公司进行套期时更加注重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一定程度减少企业因投机而产生的过度套期现象。

但是,一条明确的定量分界线会使得企业使其企业的套期抵消风险的比率成功调节进数值范围为主要目标,这将与最初的套期目的产生了一定的南辕北辙与本末倒置现象。从而忽略了套期最主要的风险管理功能,而不是以为的去追求指标的目标。这也一定程度规避了企业通過追求指标的达标后,忽略套期的风险而进行一定程度的盈余管理。

现行修订的套期会计准则套期会计的关系等方面的改革对套期会计适用性的加大是相当有利的。

其中的第二十三条,对公允价值的摊销实际利率应从摊销开始日计算后计入当期损益,而对被套期项目的规定需符合之前所说的2017年4月新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企业准则。第18条的规定,那些已经发生的利得和损失摊销并计入损益时,不得调整账面价值。

第二十四条则对现金流量套期储备做了定义,即为套期有效的部分,而在会计处理时则将这些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而具体的储备金额则为过去的累计变动或未来现金现值的孰低值。反之,则在当期损益中体现。

第二十五条则将套期中预期项目的综合收益转化为了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

第二十六条则是规定了终止套期会计时对仍然尚存的套期储备金额处理给予了相应的指导。

具体看未来现金流量是否会依然发生。遗留下来的总计金额则是可以进行保留的。但若未来不发生则可将其从其他综合收益转为当期损益。

第二十七条,同样涉及其他综合收益的处理,在境外企业所获的投资净值在进行套期的时候,其处理与现金流量的套期较为类似。

学者研究发现套期工具与其相应项目关系越明确,则套期会计的不确定性越低。并且在内外部风险控制机制的形成上,再加入套期会计将会使得套期会计的可行性提高(谢莉萍,2011)。

此次准则对套期工具扩大了适用范围。在第二条准则内加入的特定风险所带来的风险敞口就是证明。另外新企业套期会计准则中,财政部将2006年时对相关风险的定义做了相应的概括,将原定义的商品,股票的价格风险再进行进一步扩充,将指导范围扩大为了整个价格风险。并且对原要求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关于套期工具的定义做了更明确条件指导即指出为金融工具即可。endprint

在第七条中,新增了如下两条套期工具整体判断的除外情况说明。新增的第一条内容大致为外汇基差可以单独分拆的则不可以将全部金融工具定义为套期工具,而是将金融工具先减去相应的外汇基差后的部分确定為套期工具,而不再是全部金融工具。第二条则是为防波动过大而禁止了公允价值差额计入套期工具。

第八条对期权的判断比以往指导更加的详细了。条例指出对于签出期权和购入期权组成的期权如果本质上依然属于净签出期权的可以在套期购入期权时才能作为套期工具,条件不符时则不再确认。

由于时间价值的关系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化以当期损益的形式进行衡量,这将使得企业的损益波动性加剧。而新准则,使公允价值变动先都暂计其他综合收益,再做相应会计处理。这对减少企业损益的波动性带来了相当好的作用。另外,新修订的准则允许了企业对未加保护的信用风险敞口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将变动值归为当期损益,条件不符时再撤销此指定。这令其与信用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在表内实现了对冲,这样企业就可以不用进行套期会计,促进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积极性。

3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问题浅析

其他综合收益对当期当期损益的转入其实在历来都已经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企业通过不同时间和不同金额的转入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是具有可行性的(杨克智,2016)。

自FASB在20世纪90年代令其他综合收益进入人们的视野以来,对其在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是不可小觑额的。

20世纪末的时候Feltham等人认为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有点和经典的EBO模型中超额收益较为类似。自此揭开了对其他综合收益信息质量的大量研究,Chambers最后发现130号SFAS文件前后,其他综合收益与股价呈现显著正相关。

而国内学者对这一概念的本土应用也做了一定的研究,(徐经长等,2013)他们用了4年的A股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其他综合收益的单独报告出来与股价的相关性更高。

2017年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其他综合收益的引入,会使企业可以在损益确认的时间上以及每次转入的金额上进行调整来达到盈余操纵,使得企业完成如与风投基于盈余等指标为基础的对赌合约来盈利。

4 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建议

2017年新套期会计准则固然为会计工作提供了比以前更细致和科学的实践指导。但就像上面对于其他综合收益的盈余管理的问题一样,还是稍稍有点乏善可陈的。所以本文在对2017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与2006年相对应的套期保值的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后,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角度看,现今新准则如果能要求企业对其各项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单独报告的话,可以相当程度的减少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因为,当市场对企业的各项较大其他综合收益的转入等行为进行监督的时候,是相当大的起到了降低企业盈余操纵的可能性的。

再次,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加强企业内部其他综合收益的披露,可以通过会计信息披露的倒逼机制,令决策者将其他综合收益涉及科目进行更有效的战略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与效率。

最后,站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角度,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应该具体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具体分析,通过不同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分析得出未来现金流等的风险一般都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创新与趋同相结合的一项准则——评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J].会计研究,2006,(03):3-6.

[2]程小可.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盈余结构的价值相关性——来自沪市A股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04):6-46.

[3]叶建芳.管理层动机_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分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9,(03):25-30.

[4]岳亮.解读套期保值会计准则[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07):58-60.

[5]郝磊,张朝.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1):109-113.

[6]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 [J].会计研究,2007,(12):35-42.

[7]刘永泽,唐大鹏,张成.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认定标准与列报问题分析——基于我国资本市场数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1,(08):72-81.

[8]朱国华,方毅.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及其评价[J].证券市场导报,2010,(11):55-60.

[9]杨模荣.套期会计原则缺失问题研究——IASB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评述[J].会计研究,2012,(06):25-31.

[10]孟芳.套期保值准则探析[J].财会通讯,2010,(13):84-85.

[11]谢莉萍. 套期会计由繁至简之变革——解读IASB<套期会计征求意见稿>[J].财会月刊,2011,(18):84-87.

[12]杨克智.其他综合收益、信息透明度与盈余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6,(08):65-73.

[13]徐经长,曾雪云.综合收益呈报方式与公允价值信息含量——基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01):20-27.

[14]Easton, Peter; Shroff, Pervin; Taylor, Gary.Permanent and Transitory Earnings, Accounting Recording Lag, and the Earnings Coefficient[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0,5(4):281-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及差异的根本原因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