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2017-12-26 10:33李海洋吴学琴
关键词:问卷大学生研究

李海洋,吴学琴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李海洋,吴学琴

从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自控、技术支持、社会支持、资源支持6个关注点,以及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外在环境、内在行为习惯和中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基于学习行为学理论,采用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以矫正大学生不科学、不合理的网络学习行为,提高网络学习效率。

信息化;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化、职业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学方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尤其是随着教育信息化(如MOOCs、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普及,大学生已对互联网技术产生了兴趣,甚至依赖,教育信息化趋势不可逆转。

为了建构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发。基于迈克尔·穆尔的独立学习和3种交互类型理论以及保罗·内辛的语言学习目标分类[1],构建一种有效的学习评价模型或指标体系,搭建良好的大学生网络学习环境和平台。然而,由于主观(内在)因素、客观(外在环境或条件)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不够科学、合理,网络学习收效甚微。

“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基于学习行为学理论,采用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现状进行调查,通过SSPS 17.0数据处理软件分析出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内、外因素,从而矫正大学生不科学、不合理的学习行为,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

一、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现状分析

彭文辉[2]对近10年我国网络学习行为期刊论文(59篇CSSCI来源期刊)进行定量分析,梳理了我国网络学习行为的研究倾向和趋势。杨丽娜等[3]主要从信息技术视角分析研究了网络学习行为的内涵、影响因素、特征、模式及评价等。季志[4]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包含9个潜在变量的网络学习行为模型(USEBM)。吴涛等[5]在文献计量学的框架体系下,统计了高产作者、高频关键词,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近年来我国网络学习领域的作者合作和关键词共现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作者-关键词耦合矩阵,挖掘了我国网络学习领域潜在可能的作者合作网络。但是,对“90后”大学生网络学习的外在环境、内在行为习惯和中介影响因素的微观调研尚少。

行为学派的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可感官行为,认为行为的多次愉快或多次痛苦可以改变个体行为。另外,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存在以及问题网络学习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与其个体周围存在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学习行为的存在、发展都不能脱离客观环境而独立发生。

二、大学生科学网络学习行为的价值分析

以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学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网络教学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网络教学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方面而言,对网络学习行为的存在、发展以及制约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化人们对网络学习行为的认识,进而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6]。从实践方面而言,美国著名的行为心理科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推动人行为的心理因素是“需要”→“自我效能感”→“动机”,这是推动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他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说明:人(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人(大学生)的个体需求及其外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且作用是相互的。首先,他强调了个体内在需求的重要性;其次,他肯定了外在环境的作用不容小觑;最后,他着重强调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这个由个体内心激发“新”需要的动力源。他通过对人的“自我效能感”把人的内在认知需要同认知行为、认知环境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人的学习动机,满足人的学习需要。个体认知需要影响因素结构如图 1 所示[7]。

图1 个体认知需要影响因素结构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通过个体认知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个体认知需要、外在环境)以及“媒介”(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研究,分析问题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规律,找出对策,以便于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开发以及网络教学管理。

三、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计量学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真实情况,2014年3月,课题组共15人分4个小组分别赴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及安徽三联学院进行实地调研,问卷内容设计[8]如表1所示。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法(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观察研究法(Observational Research)和访谈研究(Interview Research),共发放调查问卷392份,回收有效问卷368份,有效回收率为93.88%。采用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客观分析。

(二)问卷的信度分析

为检验问卷的可信度,课题组对问卷中有可能产生歧义的词语予以去除或给予明确解释,同时,在调查初期与调查对象进行交流,以保障问卷质量。在尝试性调查(30份)结束后,通过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问卷内容与调查主题的相关度P值均大于0.05,说明相关度极高。之后进行大规模调查,对368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分析,问卷信度测量数据如表2所示。

表1 问卷内容设计

表2 问卷信度测量数据

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因素中,网络学习环境的信度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在自我调节因素中,教师引导的系数相对偏低(0.516),与初步估计结果不符。可见,当前大学生问题网络学习活动中,教师参与活动的频率较低,甚至越来越低(受扩招“师生比”因素影响),导师缺位,导致其成为大学生问题网络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不论是因变量还是自变量,α系数均大于0.500,表明问卷信度较高。

(三)问卷的描述性分析

为验证问卷的合理性、科学性,对问卷中6个变量数据以Q-Q分布进行了简单的数据处理,观察其是否属于正态分布。变量数据的Q-Q分布图如图2所示。可见,6个变量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说明其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均具有正相关,问卷设置科学、合理。

(四)问题网络学习行为分类

依据彭文辉等[9]的网络学习行为S-F-T分类模型,将网络学习行为分为结构维度(S)、功能维度(F)和方式维度(T)。依据网络学习行为S-F-T分类模型,可以把问题网络学习行为分为行为缺失、行为逃离、行为失当及规划失误,以便进行分类分析、解决。

图2 6个变量数据的Q-Q分布图

(五)问题网络学习行为的原因分析

1.导师缺位,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基于学生问题网络学习的外在因素,对安徽大学、合肥学院及安徽三联学院32名在职教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对网络教学平台精通、熟练的仅有19人,占比59.38%,且中青年教师较多(精通网络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共17人,年龄为40周岁以下)。认为“通过虚拟的网络教学(即项目驱动或任务驱动的形式),基于学生自主参与网络学习能够达到教学目的”的仅有11人,占比34.38%。教师自身对网络教学平台不精通、不熟悉,如何指导学生学习?首先,当前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高校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网络平台建设,但并没有对网络教育者的劳动进行定质、定量分析,教师的劳动得不到认可和报酬。另外,学校也没有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导致网络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即使部分教师愿意参与网络教学实践,也只是凭借专业兴趣和一时的工作热情,不可能使网络学习系统化。其次,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师资队伍建设略显不足。再次,导师缺位,导致学生目标性不强,甚至无所适从。最后,即使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发问,也不一定能得到及时回复,因为教师不知道学生何时发问,学生也不知道教师何时回答,甚至回不回答。

2.资源缺乏,网络教学平台内容针对性不强、功能不全

基于学生问题网络学习的中介因素,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认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不稳定、网速较慢”的有119人,占32.34%;认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资源不够丰富”的有156人,占42.39%;认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中专业性资料不足,资源归类不合理”的有227人,占61.68%。

结果表明:网络教学平台中专业性教学资源缺乏、建设力度不足、教学内容归类随意。同时,网络教学平台忽视了学生网络学习的行为习惯,导致平台环境设置不够合理,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功能不全,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3.学生认知不足,自学能力较差,且存在个体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视野也开始急速从现实世界(书本)转向虚拟世界[10]。随着MOOC的发展,学生参与网络教学的时间及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多,但虚拟网络的利弊共存,有的学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趋利避害;有的则容易迷失方向,游戏人生。另外,虚拟知识的获取受物质条件的限定,如电脑的配备、资料的下载等。学生因个体辨识能力的差异,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还会产生较大的个体认同差异。

丁穗娟等[11]曾经统计:“经常使用网络学习平台的为12.2%~24.0%,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为6.1%~13.9%,有助于掌握课程技能知识的为10.9%~41.7%,能扩展自身知识的为23.2%~39.2%,在网络学习平台偶尔下载过资料的为1.3%~57.3%,在网络平台偶尔观看过视频的为6.3%~69.5%,经常浏览教师通知和教学动态的为18.3%~34.2%,在网络学习平台提交过作业的为48.8%~77.2%。”可见,虽然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很高,但使用效率很低,由于大学生在物质、技术方面存在差异,其对网络学习平台存在认知差异亦成必然。

(六)大学生问题网络学习行为的矫正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运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并没有影响其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依然以建构主义、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为学生的学习定主题、确方向、设任务、选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1)精通、熟悉网络。教师不仅要熟悉网络如何使用,还要知道如何利用网络。(2)转变理念,注重方法。“今天”的学生已非“昨天”的学生,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方式,不但达不到教学期待,甚至会适得其反。“行为受行为动机的支配。”[12]认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机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然而,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元的、复杂的,但都是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需要去激发其学习动力,并最终影响其学习行为,实现以“疏”代“堵”。(3)肯定价值。首先,教师必须深信自己在网络教学的主导地位;其次,教师应在虚拟的网络教学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并且学校应给予教师相应的报酬。

2.构建系统、科学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是当代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先决条件,是网络教学的阵地。那么,这个阵地如何建设才能发挥作用?(1)加大投入,大力建设。没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就不可能整合应有尽有的海量资源;没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应有尽有的海量资源就不可能被系统化,从而为教学所用,供教学支配;没有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再全面系统的资源也不可能被学生看到。因此,学校必须加大投入,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定期对平台中的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同时大力建设校园移动便携式网络端口及其他校园网络硬件设施。(2)拓宽途径,开拓空间。网络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也可以进行“人-机-人”或“人-机”交流,没有任何时间、空间甚至地域的限定。

3.提升学生的网络技术和学习素养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因为网络教学的“虚拟性”而改变,因此,学生的网络技术和学习素养在网络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技术虽然普遍提高,但层次可谓良莠不齐。冯玲娟等[13]认为:大学生的网络技术能力普遍较差,学习素养更是不容乐观。彭文辉[14]认为:从“动机-行为”的关联性考虑,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中选择“获得相应文凭”的占51.7%,选择“个人兴趣”的占 20.3%,选择“知识学习”的占 25.4%,选择“家长期望”的占 2.6%。

学生学习素养的培养与提升需要动机与情感的激发。谢幼如等[15]分别从大学生个体在网络学习空间中的社会存在感、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支持和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式等方面对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效果进行分析,其结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规范行为。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首先应具有规范性,以项目驱动的形式来规范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达到预期学习目标。(2)投其所好。关注需要,投其所好。任何学生都有“需要”,只是“需要”的程度不同罢了。也就是说不存在没有“需要”,存在的是激发“需要”引出“动机”,以“动机”促进相关性。(3)激发“自我效能”。即激发“行为”,以“行为”达到预期目标,从而实现自我满足,提高学习素养。

四、结语

为进一步提高网络教学的实效性,以问卷调研的方式,从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自控、技术支持、社会支持、资源支持6个关注点,通过网络教学的主体、客体、中介3个方面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并对问题网络学习行为进行分类、分析、矫正。

[1]宋岳礼,赵娟,王少娟.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评价体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

[2]彭文辉.近十年我国网络学习行为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1).

[3]杨丽娜,颜志军.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4).

[4]季志.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与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5).

[5]吴涛,张子石,金义富.网络学习领域作者合作的社会网络分析:基于CSSCI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2).

[6]李玉斌,武书宁,姚巧红.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7]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7.

[8]严雪松.网络学习行为研究:网络学习环境与自我调节的关系[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9]彭文辉,杨宗凯,刘清堂.网络学习行为系统概念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9).

[10]季志.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与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5).

[11]丁穗娟,陆凤婷,谢帆.提高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

[12]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21.

[13]冯玲娟,李彤,杨子莹.大学生网络学习实效的提升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4).

[14]彭文辉.网络问题学习行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2).

[15]谢幼如,盛创新,杨晓彤,等.网络学习空间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效果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

G642

A

1673-1999(2017)12-0117-04

李海洋(1980—),男,硕士,安徽三联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吴学琴(1965—),女,博士,安徽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

2017-10-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研究”(13BZX010)阶段性成果;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基于Moodle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教学平台研究”(2013SZXM101)。

(编辑:刘姝)

猜你喜欢
问卷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