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问题

2017-12-29 00:23赵肖
考试周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农村地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赵肖

摘 要:“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是基于我国农村地区因自然原因和机械原因造成的学龄儿童数量减少以及建国以来农村地区“村村办学”的分散教学格局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四大方面入手分析了偏远地区农村小学撤并的原因,撤并所带来的问题,对撤并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实施学校撤并提出的一些建议。因为学校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它还牵扯到问题的许多层面。希望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科学决策,对农村小学的撤并不仅要关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还应关注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农村地区;撤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 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的原因分析

(一) 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的法律依据

建国几十年以来,我国普遍采用村办小学,乡镇办初中的办学模式。在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这个阶段性任务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政策相应的也需要作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大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按照就近入学原则以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对校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偏远农村小学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再进行适当合并。2001年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被纳入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日程中。从此,义务教育阶段“村村办学”的格局逐渐被打破,并被“集中办学”模式所替代。

(二) 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

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的小学不言而喻均分布在我国经济非常滞后地区,因其经济条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以及教学水平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校舍破旧,设备简陋,有的地区甚至存在许多危房。学校办学经费严重缺乏,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谈及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这些学校大多都没有图书馆,即使拥有,藏书量也极少且书籍多破旧不堪,有的学校的图书馆竟是摆设品,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根本不对学生开放,这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二、 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存在的問题

(一) 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为学生带来了多重负面影响

首先,增加了学生上学的路程,因为那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微型小学的撤并,他们不得不走比之前更远的地方去上学,对于那些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住不起校舍的孩子或者是没有校舍条件的学校来说,若地处深远山区,那就意味着学生只能每天徒步去上学,那么在这个上学过程中上学时间的增加,步行体力的严重消耗以及路途中所遇到的状况都是未知的。

(二) 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微型小学撤并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由于上学路程的拉长,学生不得不选择搭乘交通工具去上学,这样一来,家长每年要付额外的交通费。而在交通较为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学生只能选择寄宿,有的学生由于年纪太小,一些偏远山村地区的家长只能选择陪读,这样一来,家里的劳动力便减少,从而影响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虽然现在我国已经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蛋奶工程,贫困家庭补助等,但是学生的交通费用、伙食费、住宿费和家长陪读的费用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其经济负担。学校的撤并淡化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所带来的改革成效。

(三) 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微型小学撤并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学校的撤并,意味着教师岗位的调整,教学地点的改变,与学生一样,面临着上班距离的变远,相应的如果教师配套住房,餐饮等设施未能跟上这一距离变化,那么教师的交通费,食宿费必然会增加。除此之外,由于许多学生实行寄宿制,对于那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生活还达不到完全自理,学校需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其进行管理。而一般学校是没有生活教师这一专职人员的,此时只能让科任教师或是班主任轮流看管了,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新”“旧”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也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影响教学的进度和教育的质量。学校的撤并同时也意味着,不再需要那么多的教师,那些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又该如何安置,也是一个问题。

三、 对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中存在问题的几点思考

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撤并是因为国家宏观政策(合理规划调整学校布局),人口生长的自然因素(人口出生率降低,学龄人口大量减少)及人口流动的机械因素(在大城市打拼的大众子女)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但是忘记政策的初衷,盲目地进行撤并学校,片面地追求教育投资所带来的教育的经济效益是否超过所预期的结果,那些学校的撤并是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以及把教育的社会效益搁置一旁的做法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

(一) 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存在曲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违背教育的自然规律等现象

当前,在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撤并过程当中,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只是被撤并学校的数字以及因此而减少的大量教育成本而感到很欣慰,而被那些数字、金钱背后隐藏的深刻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目前的大势所趋下,虽然偏远落后农村地区微型小学的撤并不可避免,但如同教育这个复杂的大问题一样,学校的撤并也并非一个简单数字的重新组合排列,它背后的实质还是教育、社会问题。如果学校的撤并能为教育节约大量成本并促进教育公平,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便利学生家长等,即它所带来的优点大于缺点那我们自然无可厚非,但偏远地区农村小学的撤并产生的负面影响明显超过了学校因撤并而节省的经费。

四、 教育经济与管理视角下的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微型小学撤并的对策建议

“撤点并校”政策的目的就是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教育的公平,社会的公正,使全国教育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政策,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追踪调查,从而发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一) 落实教育公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其一,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即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平等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内在要求。机会平等是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所设立的制度要保证社会成员有平等的参与机遇,它要求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始终均等。其二,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原则。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表现为教育资源配置时的差异性,它反映的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原则,即不是平均或平等分配教育资源的份额。

(二) 合理利用闲置资源,发挥教育投资效益

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各种专门人才,以及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多数农村小学“撤点并校”以后,学校处于闲置荒废状态,这造成了之前教育投资的浪费,教学资源的浪费,相关部门应该对其加以改造并合理加以利用。将闲置的好的硬件设施送到需要的地方或是转卖给其他需要的地方。而学校这片大场所可以为当地村民改造成集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场馆,还可以在里面置办一个小型农业养殖书籍阅读室和特色文化展示馆。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当地的公共服务建设,又不浪费资源。在这里农民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通过阅读农作物养殖方面书籍提高农业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乡村文化。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教育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21-23.

[2] 王衡.农村基础教育学校撤并及其存在问题反思[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76-179.

[3] 于泽元.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教育对策[J].天津市教育科学院学报,2011(3):21-23.

[4] 王海英.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方向选择——兼谈农村学校“撤存”之争[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56-1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地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好刊社会效益高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分析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