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原则看许渊冲的古诗英译

2017-12-30 10:54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许先生三美原诗

张 珍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7)

从“三美”原则看许渊冲的古诗英译

张 珍

(西安航空学院 外国语学院,西安 710077)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独特的体裁和语言特点使其成为翻译界的一大难题。在古诗英译的问题上,翻译家们也是各叙其理,提出了不同的古诗翻译原则。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开启了古诗翻译和译文评价的先河。在中国古诗英译时,许渊冲先生体现了自己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并再现了中国古诗的艺术之美。

古诗翻译;“三美”原则;许渊冲;艺术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它通过凝练形象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将诗人丰富的感情充分地传达出来。古诗精美的体裁形式使其成为“文学中的文学”。翻译难,译诗更难,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常被人认为是徒劳的。美国诗人佛罗斯特对诗歌作了一个不寻常的定义:诗歌就是在翻译中丢失的东西[1]。从翻译的角度看,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诗歌译者的无奈和尴尬。国内翻译界很早就存在着关于古诗可不可译的争论,直到许渊冲先生将美学引入古诗的翻译中,才给古诗翻译理论和实践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评价标准。许渊冲先生认为,中国古诗翻译更大意义上是一种美学活动,而不是翻译技术活动。没有美学价值的翻译,古诗将不再成为古诗。他在汉诗英译的理论建设方面功勋卓越,在翻译理论上创立了“三美”说,即意美、音美、形美。古诗结构形式的美、音韵节奏的美及意境意象的美构成了古诗总体的美。“三美”是许渊冲先生根据鲁迅先生《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段话引申过来的[2],只不过鲁迅谈论的是写文章,许渊冲把这个理论用在了古诗翻译中,“三美”是古诗翻译追求的最高境界。许渊冲指出,译诗不但要传达出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后来他又提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译诗应首先追求意美, 其次求音美, 再追求形美, 并力求做到三者统一[3]。

一、意美

根据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在中国古诗翻译中,应当尽量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其中意美排在首位。意境是古诗的灵魂,是赏诗的最高境界,意美传达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情境,尽管意境是一种看不见的抽象概念,多以隐喻的形式呈现,但它可以通过诗词中具体的意象,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古诗的精髓在于意象的安排和处理。因此,古诗意美的体现关键在于古诗中意象的处理和翻译。许渊冲在古诗翻译实践中保留了古诗中原有的意象,更好地传达出原诗的意美。现以许先生翻译的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里的诗句为例。

原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The crows at moon-set cry,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原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在许渊冲的英译本中都有保留,分别用“moon-set” “crow” “frosty sky” 表达。在中国文化中,月亮、乌鸦和风霜都指代某种特定的意境:月亮让人产生思乡之情,乌鸦和寒冷的风霜天气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这些意象帮助读者体会诗人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因此,在古诗英译时,意象的保留是传达古诗的主题,是体会古诗意美的关键。许先生还通过增加富有感情色彩的副词来反映古诗想要传达的意境,比如dimly (昏暗的)和sadly(伤心的),类似这样一种富有意象和情感的完美的英译向读者传达了原诗的意境。

再以唐代诗人杜甫《春望》一诗中的两句,赏析许渊冲先生古诗英译的意美体现。

原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make us shed tears; Hating to part, hearing birds breaks our heart.

《春望》表达了杜甫在经历安史叛军作乱,攻陷长安后,诗人身处逆境思家情切,却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悲苦心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乡之切,诗人写下了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花”和“鸟”,“泪”和“惊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提到“花”和“鸟”就会和生机勃勃的春天联系在一起,让人充满活力,而诗人此时看到花开却“溅泪”,听到鸟叫却“惊心”,这种独特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当时离别思乡的伤感心境,即使看到美丽的鲜花,听到悦耳的鸟鸣都不能让他的心情愉快,美景鸟鸣反而更让诗人愈加悲伤,愈发思念自己的亲人。“花”“鸟”“泪”“惊心”这四个字词属于截然不同的意象,将对比强烈的字词放在一组诗中,真实准确地表达了诗人当时内心特有的伤感。

从以上例子不难看出,中国古诗多采用“以物寓情”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山、水、花、鸟、人物等客观事物的描写,抒发作者心中“美的感受”。古诗中的意象,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视觉的还是听觉的,都能准确地表达诗人特有的情感,读者也因古诗当中的意象,亦能体会诗人同样的心情并和诗人产生共鸣。因此,意象是传达诗人内心世界及感受的工具,也是古诗美学和艺术价值的体现,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是经过诗人精心构思和安排的。因此,在古诗英译时,不能随意替换或省略古诗中的意象,否则古诗的意境就会被破坏。许渊冲先生为了最大限度地传达中国古诗的意美,在中国古诗的译作中几乎保留了原诗中所有的意象,在翻译中竭力体现这种“意境美”。

二、音美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巅峰,这一时期形成了固定的古诗形式,对古诗的行数、节奏及押韵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律诗和绝句。中国古诗源于音乐,古诗的音乐性是古诗固有的本质特点之一。在古诗翻译时,词语的选择,首先服从于“意美”的原则,同时也要服从“音美”和“形美”的原则。这里的“音美”就涉及到韵律的问题[4]。许渊冲先生曾说:“诗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古诗的音美”[5]。在中国古诗英译时,要达到音美就必须与原诗在韵律和节奏上达到一致的效果。中国古诗的平仄或仄平和英诗的抑扬或扬抑格两者的功能十分相似,都起抑扬顿挫的作用,增添了古诗的音乐美和感召力。英诗也有1、3和2、4行押脚韵即abab韵,还有1、2和3、4行押韵脚韵即aabb韵两种格式。因此,一首出色的英译诗同样可以有音韵和格律,与读唐诗一样,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许渊冲先生在中国古诗翻译时曾提出“在不破坏古诗意美的前提下,要尽量保证古诗原本的音乐性”[6]。 在翻译绝句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基本保持了押韵这一特征。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责子》诗中的两句: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是:Yong-twan is thirteen now, And yet I do avow He can′t discarnate, The figures six and eight! 为了保留古诗的韵律美,许先生把“六与七”译成了“six and eight (六与八)”。这样的处理不但不影响译文在意义上对原文的忠实,而且押韵的效果也使得古诗更有音乐美。

现以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一)》来看许渊冲英译古诗时音美的体现。

原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Each seed when sown in spring, Will make autumn yields high. What will fertile fields bring? Of hunger peasants die.

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对贫苦农民的压榨。农民们在土地上劳苦了一年,但有些人最终还被饿死,诗人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诗中第二句“子”和第四句“死”押尾韵/i/,这两个仄音的尾音产生了深沉且悠长的效果,有助于古诗主题的表达。许渊冲在翻译这首诗时也保留了押韵的特点,译文1、3 句中的最后一词都押尾韵/ing/; 2、4句中的最后一词都押尾韵/ai/。 /ai/在英语中的发音和汉语中的感叹词“唉”发音相同,“唉”是感叹词,表示一种无奈的叹息,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农民悲惨命运的无助感叹和同情。许先生的译文不仅达到了“音美”,产生了古诗韵律美的效果,并且更加深了对原诗主题的传达。

迭字(reiteration)是中国古诗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形成古诗的音乐美。为了再现原诗在迭字上的音乐美,许渊冲先生在英语中也寻找与原词相对应的单词进行迭字修辞,通过头韵、脚韵和类韵的效果形成音乐美,即通过介词或连词连接两个相同的单词形成英语短语,如果没有相关的英语短语,便用逗号把两个相同的单词隔开,达到迭字的修辞效果。下面以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感遇》及诗人杜甫的《登高》来体会古诗英译在迭字音美效果上对原诗风格的保留与再现。

《感遇》(陈子昂):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译文:Slowly, slowly shortens the day,Rippling, rippling blows autumn breeze.

在这两句诗的译文中,许先生用 “slowly”和“rippling”对应原诗中的“迟迟”和“嫋嫋”,体现了原诗迭字的语言风格。其中“rippling”还再现了秋风拂面时的声音和形象,颇具形象感。

许渊冲先生还有下面一首英译诗,常被当作经典来鉴赏,其中迭字语言特色被许先生翻译得传神且有音乐性。

《登高》(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原诗句中迭字“萧萧”和“滚滚”不仅在韵律上产生了音美效果,“萧萧”还体现出了叶落时的沙沙声,“滚滚”描绘出了长江之水翻涌不息的场景。许先生把“萧萧”译成“shower by shower”。shower这个单词的头韵/sh/与汉字“沙沙”在发音上非常接近,英译本让我们感受到了叶落的声音。“滚滚”被译为“hour by hour”。“Hour ”这个单词表示时间(小时),“hour by hour”的重复,体现出长江之水永不停歇的奔流状态。

古诗源于音乐,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再现了原诗的韵律,保留了古诗在迭字修辞中的语言特色。他在“音美”上追求极致,让读者体会到了古诗的音乐美。

三、形美

“形”主要针对古诗的体裁而言。古诗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主要在于其形式上的特殊性。古诗的独特形式体现在它以分行进行排列。一首诗由并列的诗行组成,诗行组成诗节,诗节组成整首诗。古诗的这种结构形式的美,再加上音韵节奏的美、意境意象的美,构成了古诗总体的美。许渊冲先生认为,古诗精炼的措辞是中国古诗形式美的重要特点。对古诗而言,它在形式上的要求比其他文学体裁都要严苛,所以许先生在翻译古诗时提出“形美”的要求,正如著名作家老舍所言:“有诗才的译者应以诗译诗地去译这些作品,使读者不但知道书中说了什么,而且知道怎么说的”[7]。这正说明了古诗翻译除达意之外,再现原著的文体特征尤为重要。为了让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古诗的艺术美并欣赏其在形式上的精炼之处,译者应竭尽全力保留原诗的行数。“形美”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或在译作中创造出语言的形式美或者视觉美,它要求译文要和原诗在行数上尽量对等,除此之外,还要求诗行的长短和原诗尽量一致。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诗的音步、行数、对仗、诗节等特点,因此,他的古诗英译无一例外都是再创造的韵文,最大程度的再现了古诗的“形美”。

翻译一首诗,如果仅仅是再现古诗的的语义,产生的译文就不再是诗,而成了散文。只有再现原诗的文体特点,译诗才算得上是诗[8]。下面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的两种英译版本的比较为例,由此来看许渊冲先生“形美”原则是如何体现的。

原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家翁显良的译文如下:

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5]

翁先生的译文从内容上看,更像是对原诗意思的解释。从形式上看,这个译本每行的音节数量相差较大,而且没有固定的押韵模式,每行的结尾音节各不相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翁显良先生的译本忠实于原诗的内容,但没有保留中国古诗的形式,失去了古诗“形美”的韵味。孟浩然的这首诗属于五言绝句,每句诗只有五个字,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押/ao/韵,正是古诗严格的结构和韵律才形成了它的艺术美。所以在这一点上,翁显良的译本没有再现古诗的艺术美。下面是许渊冲先生对这首诗的英译。

A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在形式上,译文共四句,每句八个音节。每句的八个音节分别形成了整齐的四个扬抑格。一、二句押尾韵/ing/, 三、四句押尾韵/auez/。因此,许先生的译文在形式上要求非常严苛,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古诗形美的特征,国外的读者也能体会中国古诗形式上的精炼与整齐。

中国古诗的句式并不都像上面这首五言绝句一样整齐划一,古诗的形美还包括句式的长短及交错之美。如若原诗并不以各句字数相等为美,而是以字数的不等为美,译者也应再现这种“变化、交错”之美,以忠实原诗的艺术。下面以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钗头凤》的上阙为例。

原诗: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悲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译文:Pink hands so fine,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t confine.

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 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rong, wrong, wrong!

许先生的译文用了三组尾韵,音美效果不言而喻。就形美来看,原诗按照句式长短可分为三种:(1)三字一句。例如:红酥手,黄藤酒。/东风恶,欢情薄。/错,错,错;(2)四字一句。例如:一悲愁绪,几年离索;(3)七字一句。如:满城春色宫墙柳。从译文的长短句可以看出,译文保留了原诗的长短交错之美。许先生还极力保持译文和原诗句子长短一致或接近, “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实现了与原诗句字数上完全对应。“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在音节数目上和原诗基本保持一致(都是三个音节)。最后一句译文“Wrong, wrong, wrong”也与原诗句“错,错,错”实现了字数相等,音调重复。像这样保留原诗形式美感的艺术佳作在许先生的译作当中不胜枚举。

四、结语

中国古诗作为众多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集诸多美学因素于一身。中国古诗英译绝非易事,古诗翻译是翻译艺术的顶峰,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艺术。在众多的古诗翻译理论中,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结合了古诗意美、音美、形美的艺术特征,要求中国古诗翻译成英文诗时也应保留原诗的艺术美。虽然在进行古诗翻译时达到“三美”要求非常难,但精益求精的许渊冲先生在古诗翻译方面给我们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让译者认识到,只要多下功夫,虽不能有出神入化的诗笔,但佳译之作也是可以预判的。

[1] 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203.

[2]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74.

[3]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12.

[4] 党争胜.翻译名篇欣赏[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55.

[5]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6.

[6]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157.

[7] 老舍.谈翻译[M]//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8] 翁显良.古诗英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89.

[责任编辑、校对:东艳]

AnAnalysisofXuYuanchong′sTranslationofClassicalChinesePoetryfromthePrincipleof"ThreeBeauties"

ZHANGZ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Xi′ 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 an 710077, China)

Poetry, especially the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has become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in translation field for its unique literary form and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ors have put forth different principles in dealing with poetry translation so far. However, Xu Yuanchong′s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has achieved highest with poetry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how Mr. Xu translates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by realizing "Sense Beauty" "Aural Beauty" and "Form Beauty" of the poem and get to know how he retains the artistic beaut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n his translation.

poetry translation; "Three Beauties" principle; Xu Yuanchong; artistic beauty

2017-03-28

张珍(1982-),女,陕西咸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研究及大学英语教学。

H059

:A

:1008-9233(2017)04-0073-05

猜你喜欢
许先生三美原诗
峨眉山月歌
开在心里的花
攀爬的姿态
改诗为文三步走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三美”
从“三美”理论看杜甫陇右诗的翻译
许渊冲的“三美”理论视角下《上邪》三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