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问题研究

2018-01-04 21:18范佳宁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社交媒体

范佳宁

摘 要 随着社交媒体越来越深入影响当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公众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去,信息传播的速度前所未有的加快,传统媒体传播体系以及公众的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交媒体在赋予了公众更多的媒介话语权的同时,也为媒介伦理问题带来了更多值得思考的方面。

关键词 社交媒体;媒介伦理;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2-0009-02

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在《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伦理是关于职业传播者在他们的行为可能对他人产生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的指导方针或者道德规则。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中,媒介伦理是媒体从业者在从事新闻等相关活动中的重要行为准则和规范。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开始减弱。在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展过程中,传播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和情绪化。

1 传统媒介伦理与社交媒体的矛盾

首先,在传统的生态媒介中,媒体在从事新闻活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对受众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严格的筛选。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追求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和中立性,更加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但是,相对而言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信息更新速度快、流动性强,对于实效性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传统的“客观性、真实性”等媒介伦理规范受到了挑战,真实性和时效性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产生了矛盾。一些媒体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头条和点击量,新闻工作者更加专注于拼速度和抢爆料,导致社交平台上的新闻内容大量的出现内容和排版上的错误,甚至是一些假消息。

其次,虽然传统媒体仍然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社交媒体平台产生的海量信息更容易发生裂变式传播,而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闻的主要生产者,自身也存在于社交媒体所编织的网络之中,也会受到大量主观大量信息干扰,新闻生产变成了一件社会化的事情,职业的独立性受到网络的挑战。信息传受主体的界限变得模糊,对于信息来源的核實更加困难,这就容易产生新闻从业者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

再次,社交媒体的兴起赋予普通民众更多的话语权,信息的分享也从未如此的开放和自由,每个人的个人信息无时无刻不暴露在网络平台上。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推动下,“人肉搜索”被越来越熟练地运用到大量的公共事件当中去。而这种在公众平台对个人信息的披露与传统媒介伦理中对于用户的隐私权的保护与尊重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2 社交媒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表现

1)新闻内容失真。所谓信息失真,指的是“信息偏离了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与一定的衡量标

准”①。在信息形成和传播过程中都有可能造成信息失真。而社交媒体极强的及时性和交互性更容易导致许多不加证实的信息肆意传播。这使失真信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为了迎合网民的猎奇心理,在未经求证的情况下,不惜通过夸大事实、使用煽动性词汇或图片以增加点击量。大量容易引起道德恐慌的内容充斥着头条新闻,给公众造成对现实社会的误解,影响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例如,2011年初日本“3·11”大地震期间引起的核辐射导致海水污染,部分海盐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此事件一发生,我国的部分社交媒体上就出现了大量我国沿海地区食盐资源也受到核辐射污染的虚假信息,致使我国多地出现民众奔走各大超市疯狂抢盐,使得“核泄漏”的恐慌在全国蔓延。2016年初,上海报业集团所属的澎湃新闻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发布江西九江发生地震的新闻,多家媒体账号纷纷转发。随后经证实此新闻为虚假新闻,虽然媒体公开向用户致歉,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受到处分,但是此事件对于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这个“全民皆记者”时代,用户在生产新闻的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普通用户相对于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信源、具体内容、准确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些用户在评论或转发信息进行二次传播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甄别能力或是本身就附带着不满情绪,使得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个人情绪色彩浓重的舆论场,公众在各种极具煽动性信息的包围下容易不顾客观事实走向非理性,给问题的解决带来障碍。近几年来,微博、微信朋友圈传谣不断,从社会热点问题到生活基本常识,各种失实报道的比例不断上升。例如2017年年初在微信、微博中得到大量转发的关于“驾考新规”的信息,后也被多地交警证明为虚假消息。诸如“注胶皮皮虾”“棉花肉松”“红包病毒”等此类与居民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的谣言信息更是极易在社交媒体平台被大面积转发扩散。

2)舆论反转新闻频出。舆情反转新闻指一些紧跟社会热点、关乎公众利益与矛盾、标注新闻热词的新闻事件,在后期新闻事实被揭露后的舆论,同在发展初期由于媒体报道不规范所形成的舆论呈现反转趋势②。网络时代的社会化传播使得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一些缺乏把关机制的社交媒体账户或是爆料者的私心都在多数的舆论反转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加上公众面对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缺乏分析和思辨能力,以往在传统媒体时代细致、深度的阅读习惯被部分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阅读,基于刻板印象或固化心理,社交媒体平台上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越来越多。然而随着更多事件发展所披露的信息或是事情的进展本身发生了明显变化,舆论发生偏向造成反转新闻也是屡见不鲜。2016年末,大多数用户的朋友圈都被一篇《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文章打赏也屡屡突破上限,然而经过一夜的发酵,事件却被曝出是一场滥用公众善意的营销炒作,当事人和许多自媒体账号一时都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从2015年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到2016年的“上海女逃离江苏农村事件”到2017年“榆林产妇跳楼事件”,社交媒体兴起后,一些缺乏把关机制的社交媒体账户和普通用户为了造成戏剧化的传播效果,面对一些信源模糊的事件,在未掌握全部事实和真相之前就急于表达发言的风气愈演愈烈。

3)网络暴力愈演愈烈。自由开放的媒介环境使得人性的丑恶可以被一些人肆意地放大,匿名性的传播情境使得部分用户常常忽略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通过言语发起群体性的攻击行为,从而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上或事实上的伤害。网络暴力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上都普遍存在,它在一定程度上给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带来了新的挑战。它的形式多样并且包含的内容丰富,比一般的暴力行为更具有传染效果,影响范围更广。近年来的人肉搜索,键盘侠,网络喷子,隐私窃取等事件频出,大量用户打着道德的旗号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传播扭曲的价值观念,污染了原本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使得社交媒体传播环境充满白色恐怖,人们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充满了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2015年7月,艺人袁姗姗通过TED发表主题为《在网络暴力中捍卫自己》的演讲,在社交媒体引发强烈反响。她在演讲中谈及自己遭受并面对网络暴力的种种过程,呼吁网友对自己的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反思。在之后的几年里,从普通民众到名人明星,遭受网络暴力的侵扰事件層出不穷并且争议越来越多。2017年11月,因为一则采访视频使得“江歌刘鑫案”重新在国内舆论引起轩然大波,围绕网络暴力的话题争论不断展开。在这起案件中,利用社交媒体被公开的他人隐私、网友们接连不断的“人肉搜索”以及许多知名社交媒体账号的评论文章都促成了这起2017年末在社交媒体上备受关注的案件。

3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规范

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指导新闻业务实践的理论体系应该得到坚守,它仍然是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础理论体系。面对更加复杂的媒介环境,无论是新闻从业者还是“公民记者”都应该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反思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守住职业和道德底线。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抵制不正当行为,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其次还应不断完善和落实网络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社交媒体平台的把关人功能,在追求实效性的同时提高新闻信息的准确度,努力营造媒介责任追究制度环境,净化网络空间。最重要的是要提升全体公民的基本媒介素养,普及新闻伦理教育,构建良好的新闻专业主义所需要的外部环境,使公众能够自由的参与社交平台各种话题讨论的同时,理性的克制负责任的行使言论自由的权利,自觉规范自己的传播行为,使传媒更有效地为大众服务。

注释

①萧浩辉.决策科学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殷婷.网络舆情逆转研究——以网络公共事件“范跑跑”为例.河北大学,2010.

参考文献

[1]彭增军.传统与挑战:网络时代的媒介伦理[J].新闻记者,2017(3):31-34.

[2]郑琳琳.新媒体传播对新闻伦理的影响与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7(10):33-34.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社交媒体
新闻人要做好社会的“瞭望者”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