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环保产业专业集聚化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2018-01-05 11:12张亮
重庆行政 2018年5期
关键词:重庆市重庆高质量

张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绿色经济。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2018年6月18日,在重庆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动员大会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强调,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落实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推动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可以预见,重庆环保产业即将进入政策与经济周期双重利好的快速发展道路。但当前重庆环保产业发展与京津沪及东部等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推动重庆市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重庆市环保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推动经济健康增长

2017年,重庆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总收入超过750亿元,占全市GDP总值比例接近4%,同比增长25%,超额完成市政府规划要求的670亿任务,全行业实现利润134.4亿元,同比增长107%。环保产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税收、拉动进出口贸易等方面,都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2017年,全市有110家环保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较2016年增加17家。全市环保产业科技研发共投入7.19亿元,占全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支出的2%,共完成技术创新340件。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在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比28%。

(三)促进环境持续改善

环保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业务的持续开展,为重庆“山清水秀之地”建设贡献了力量。2017年,重庆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3天,长江干流保持优等水质,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改善。

二、重庆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行政资源配置不当

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没有高质量的环保产业,就没有高质量的生态产品”认识不足,政府部门及平台公司职能交叉或分散。环保产业发展及培育职能分散在发改委、经信委、建委、市政、科技、商务、环保、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缺乏有效反馈和协调,无法形成较一致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执行方案,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行政资源未有效整合。

(二)政策缺乏精准性

现行监管政策不完善,鼓励机制不健全,国家或重庆市发布的产业规划或扶持办法难以兑现。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未落实,或缺乏实施细则、程序复杂,导致惠及面窄,部分专项资金未能真正输送至有需要的环保企业手中。

(三)市场开放度不高

部分环保行业存在监管不到位、地方保护主义或行业垄断、恶性竞争等情况。项目信息不开放、交流不畅,企业不能及时获取第一手项目信息。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大型PPP项目难以涉足,大量项目长期無法推动。

(四)产业集中度低

目前,重庆环保企业规模较小,近80%的环保企业固定资产少于2000万元,固定资产超过1亿的企业数量占比不足5%。环保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的仅有9家,全市范围内无百亿级环保企业。环保制造业分散于27个区县,产品配套难,物流及管理成本较高,区域型产业链不完善。

(五)民营环保企业发展困难

因在产业信息、资金等方面存在不足,环保产业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逐渐被压缩。一些较大的项目订单往往由市级平台公司或大型央企国企掌握,部分民营企业靠为国有企业“打工”而生存。另外,由于金融资金多向国有企业倾斜,多数民营企业得不到金融市场的“输血”,处于难以为继的窘境。

三、重庆环保产业集聚式发展的探索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应提升产业的集聚发展程度,以产业园等形式,促进环保技术、人才、资金、市场、政策等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和延伸环保产业链,结合重庆实际,打造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环保产业集聚发展区,带动整个重庆环保产业高质量健康快速发展。

(一)提高产业定位,形成政策合力

环保产业是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是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全市环保产业发展协调推进机制,明确统一主管部门,编制出台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涵盖全产业链环的环保产业发展规划。针对《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尽快出台具体操作细则,用于指导地方政府部门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如金堂县环保产业园就结合成都市产业“东扩”战略,制定对接政策,取得较好效果。

构建全市环保产业统一管理机制,信息对称发布、接收机制,搭建买方卖方、“产学研”的信息“高速路”,提高业务对接效率。加强对于民营企业及中小型环保项目的精准支持力度,促使国家及重庆市鼓励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到位。

(二)错位发展,打造大数据智能化环保产业链

全市各区县应秉承“开放、合作、创新”理念,聚焦现代金融、现代服务、高端制造业、技术研发等领域,突出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和环保综合服务,以打造“共享、平等、连接”的混合型环保产业生态系统为园区建设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差异化发展。同时,优化运营模式,降低企业节能改造成本,提升竞争力。

以一批正在建设的特色环保产业园区(如大渡口、万州、荣昌等)和骨干企业(如德润环境、三峰环境、财信环境等)为平台,采用“区域协同”“产学研合作”等模式,推动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万州区、大渡口区、两江新区、大足区、荣昌区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优势互补。打造专业链条和物联网络,在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等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聚集区,永川、大足(双桥)、长寿、涪陵、垫江等地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支持三峰环境等企业,拓展全国垃圾焚烧业务,延伸其在垃圾渗滤液、环卫垃圾处置等领域的产业链,带动地区环保企业集群发展。

(三)合作共赢,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一是“双轮”驱动。采用地区自主招商与市场化专业招商相结合。一方面从各部门抽调专人组建工作组,专职负责园区的招商及企业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采用市场招商方式,与国内产业界最具影响力的专业机构,如北京E20环境平台等开展商业合作,营造良好产业氛围,提升影响力。

二是搭建事业“合伙人”。采用招商“4.0模式”,充分利用好政策招商、市场招商、金融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模式,完善合作机制,提供创业帮扶。可推广大型环保产业PPP项目模式,让环保企业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和环保产业园区发展建设中来,成为“合伙人”,实现园区建设与企业发展共同推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三是开展平台化服务。引入专业平台,聚集产业信息,积累社会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招商、顾问、咨询等服务。通过举办报告会、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关系网”,打造环境产业“圈层”文化。建立节能环保产业专业委员会,引入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机构,搭建行业链接,打造产业“加速器”。

(四)鼓励创新,加强对企业的金融“输血”

鼓励创新驱动,以技术革新高质量推动民营经济新发展,按照“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强化战略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参与重庆市“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在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找准方向,提升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通过提供天使基金、股权基金、债权基金等金融服务措施,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难、研发成本高、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建立研发创新的金融扶持系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大型PPP、BOT等项目的投资运营。通过逐步减少行政资金对于产业的直接扶持,充分发动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严格的风险控制、技术评审,以技术创新质量及应用前景为主要考核指标进行项目投资。如重庆环保科技产业园建立了三支针对环保企业的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00亿,2017年以来投资了全市近20个环保企业或项目,取得了较高的资金收益回报,在实现国有资产增值的同时推动了环保企业的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党校,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8级MPA班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重庆市重庆高质量
重庆客APP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