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构成与巫山实践

2018-01-05 11:12雷兆玉
重庆行政 2018年5期
关键词:巫山乡风战略

雷兆玉

振兴乡村,既要有传统农耕文化的风俗余韵,也要有现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这是十九大对乡村振兴的一个科学定位。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内容和要求概括为5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18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内容也概括为5句话20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十六届五中全会是侧重从一个村的角度提出的,十九大则是侧重乡村整体发展,从农业现代化拓展到农业农村现代化,5句话20个字的内容范畴基本一致,但排序作了调整,提法作了变化,内涵更加丰富。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县域幅员面积2958平方公里,辖2个街道、24个乡镇,307个村、33个居委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巫山县常住人口为495072人,户籍人口63万。

2017年,巫山县地区生产总值116.15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全国高3.1个百分点,比全市高0.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54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38.0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54.57亿元,增长11.8%。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9%、35.3%和54.8%,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0、3.5和5.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3:32.8:46.9。全县户籍人口63.69万人,常住人口44.8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89万人,城镇化率39.90%,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明确要求的。巫山县根据国家战略要求,结合本地实践有序推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国家政策,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

一、抓住乡村振兴的根本,促进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内容和要求。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十九大用“产业兴旺”代替了原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的提法,突出了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根本性。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产业兴旺要求,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夯实生产能力基础,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构建融合发展体系和对外开放格局,促进发展有机衔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巫山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是巫山的首要任务。巫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实现产业发展活力旺盛。2017年全年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62112万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农业产值172899万元,增长2.7%;林业产值41248万元,增长16.6%;畜牧业产值138611万元,下降4.4%;渔业产值3041万元,增长21.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6313万元,增长10.1%。巫山规划,在2020年实现三个体系的升级。

(一)实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升级

巫山规划,到2020年,积极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实现“1+3”主导产业规模化,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7。累计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00个,上市农业企业实现“零突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5家以上,农业增加值达30亿元以上,土地综合生产率达到6000元/亩,农业劳动生产率达25000元/人年。巫山还突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重点,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全产业融合发展,优先发展脆李、中药材、烤烟、山羊等特色产业,巩固提升柑橘、干果等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因势利导发展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打造特色效益产业集群。

(二)实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升级

巫山计划到2020年,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83家,发展专业合作社1218个,农民参合率超过30%,重点抓好“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以增加附加值,加快建设“1+3+2”產业技术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山羊加工、脆李保鲜、中药饮片、果汁加工、果品开发等方面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业深加工品牌。

(三)实现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升级

巫山抓住机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启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推进中药材产业项目股权化,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完成土地流转17.9万亩,流转率28%。巫山还将以振兴三社即“信用社、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助推“三农”,推进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培育农产品现代流通主体,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电商等对接,进一步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

二、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促进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个内容和要求。十九大报告用“生态宜居”替代了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并从第四位调整到第二位,突出了生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基础性。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就是要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更多的老百姓吃“生态饭”“旅游饭”而不吃“苦”不吃“亏”。

巫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实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绿色发展初见成效,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一)改善基础设施

巫山坚持加快推进面向“三农”需求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网、水利网、信息网和能源网,构建城乡一体、配套完善、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重点抓住深入实施交通三年大会战,按照“机场加快、铁路加速、高速公路加密、航运加强、普通公路加等、小康路加硬”的要求,2020年基本建成渝东门户交通枢纽,实现通组通达率100%,通组通畅率80%,戶户通人行便道、乡乡有客运站、村村有招呼站、行政村全部通客车,实现“2小时巫山”。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配套满足产业发展、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网络。

(二)改善人居环境

巫山按照中央、市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要求,扎实开展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8年3月完成了存量农村危房改造,山水林田湖(库)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60%。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减量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三)改善生态环境

巫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严格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招商引资坚持大小不论、污染不要,项目建设必须生态把关、环保优先,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同时,持续推进环保“五大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夯实乡村振兴的保障,促进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三个内容和要求。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十九大唯有“乡风文明”是与新农村建设没有改变位置和提法的,突出了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保障性。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乡风文明的要求,就是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巫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乡村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法治意识明显提高,新时代文明乡风加快呈现。

(一)树立新风

巫山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坚持把种文化、送文化、用文化结合起来,统筹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使农民综合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巫山还注意弘扬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风气,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发家致富。

(二)狠刹歪风

巫山坚持培育文明乡风,必须移风易俗,遏制陈规陋习。通过广泛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明确了提倡的和反对的界限。县委提出,乡村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县委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旗帜鲜明反对大操大办,党员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要带头抵制不良风气,以实际行动倡导文明新风,带动农民群众共同营造文明乡风。

(三)留住乡愁

巫山坚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文物古迹、农业遗迹、传统美食的保护力度。巫山还注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文化遗产,让人更多地感受、回忆、寻找乡愁,让广大农村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抓住乡村振兴的关键,促进治理有效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四个内容和要求。十九大用“治理有效”替代了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并从原来的第五调到了第四,突出了有效治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性。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治理有效的要求,就是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巫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显著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充分发挥,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一)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巫山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突出政治功能,广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便民举措,疏导社情民意、传递正面能量。突出服务功能,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百姓办实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持续开展“星级村”创建,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确保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有制度理事。

(二)增强体系的约束力

巫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发挥村民监督的作用,让农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注意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巫山坚持把政府各项涉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

(三)增强惩治的震慑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巫山注重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继续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管住管好邪教问题。加快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深化农村网格化管理。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农村警务、消防、安全生产、地灾防治、危化品管理等工作,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边界、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

五、明确乡村振兴的目标,促进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五个内容和要求。十九大用“生活富裕”代替了“生活宽裕”,并由原來的第二调到了第五,标志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有更大的提高,突出了生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目的性。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生活富裕的要求,明确生活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神富裕,物质富裕就是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精神富裕则是让老百姓享受到公平正义和丰富的精神产品。为此,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基础设施升级,加强社保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培养乡村传统建筑名匠。

巫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的标准是: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一)稳定转移就业

巫山坚持做大做响“巫山建工、巫山红叶姐”劳务品牌,积极开发清扫保洁、停车管理等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特殊困难群体,就近转移农民,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组织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巫山招工,帮助有技能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二)发展新兴产业

巫山突出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观光基地,打造一批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示范村,举办脆李采摘季、柑橘采摘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促进产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

(三)落实惠民政策

巫山注意把退耕还林、种粮直补等按时落实到位,坚决打击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四)激活农村资源

巫山坚持推进“三权分置”,深化“三变”改革,以土地改革促生财,以股息促生财,以余钱促生财,增加农民收入。

(五)壮大集体经济

巫山通过兴办企业、资源利用、物业收益、服务收益、旅游带动、资本收益型、异地发展、产业股权型、光伏发电、财政资金撬动等方式,计划到2018年底,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到2020年底,实现全县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发展壮大,达到一定规模。

作 者:中共重庆市巫山县委党校副校长、正高级讲师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巫山乡风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乡风
醉美巫山赏红叶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战略
文明乡风聚人心
战略
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