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服务业对居民消费质量影响路径分析

2018-01-10 12:17欧阳艳蓉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24期

欧阳艳蓉

内容摘要:消费性服务业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服务业市场化的产物,我国的消费性服务业近年来增长迅速,已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升居民的消费质量。本文通过对消费性服务业的内涵、分类及发展意义的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消费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我国消费性服务业影响居民消费质量的具体路径,并根据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从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和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

关键词:消费性服务业 消费质量 影响路径

引言

居民生活水平近年来的大幅度提升使消费者对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对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的追求倾向于高品质和个性化,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是消费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居民的消费质量和经济发展。目前学术上有关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多,而针对消费性服务业对居民消费质量影响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

消费性服务业概述

(一)消费性服务业的定义

消费性服务业(Consumer Services),也称生活服务业,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为满足消费者最终需求而存在的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涵盖范围非常广,其可以基本覆盖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服务、旅游和娱乐服务、社区服务业等,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内部向外部演进的过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消费性服务业倾向于非市场化,消费性服务业的大部分活动由消费者自行提供。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也随之提高,消费性服务业开始向外部化和市场化发展,消费者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所需要的消费性服务。

不同于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消费性服务业主要生产消费者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服务产品,消费性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具备消费性服务业的六大特点,即服务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的不可传递、不可存储与运输、服务的不稳定性、消费服务的全程性和难预测性以及服务价值感知的主观差异性。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和产业升级提供保障服务,但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服务,主要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是促进二三产业过渡融合的关键环节。

(二)消费性服务业的分类

目前对于服务行业的分类问题尚不存在统一意见,但根据各大分类体系,消费性服务业,即生活性服务业这一类别基本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对于消费性服务业的分类和其所包含的具体行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共识,从我国的统计口径来看,也尚未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做出明确的划分,第三产业的分类仍旧以大类为主。

目前我国比较认同的分类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中将消费性服务业分为商贸服务、旅游、家庭服务、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共五个大类,其中,家庭服务包括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包括健身体育、体育竞赛和表演、体育中介和体育场馆运营等;二是从行业角度进行的分类,消费性服务业可以分为六大行业,六大行业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

(三)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意义

消费性服务业的繁荣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消费结构合理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和产品升级。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引领作用:第一,扩大有效供给。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消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实用、舒适、美观以及有品位的商品消费潜力巨大,但目前市场上低质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积极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有助于围绕消费升级的需求擴大有效供给;第二,带动消费环境的改善。我国由于商品标准的更新相对滞后,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建设也相对缓慢,消费者权益难以有效保障,尤其是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问题目前较为突出,高端品牌线的部分缺失与制造业生产能力和规模的严重不匹配。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有助于加快营造安全、便利和诚信的良好的服务环境。第三,促进政策系统的优化。目前我国有一部分新兴消费严重依赖于国外市场,新消费所催生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增长还面临一定的现实约束。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有助于促进政府加快推进有利于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形成。

我国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观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及第三产业产值情况,2015年我国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总产值为344,075.0亿元,占比首次超过50%,成为三次产业中占比最大的产业。我国消费性服务业近几年来处于稳定发展的阶段,基本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持平。其中,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的增速明显,相对而言,住宿业、餐饮业以及文化体育业的发展却相对缓慢,我国消费性服务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仍有待提高。从第三产业总体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性方面来看,由图1可以较为明显的看出消费性服务业的大部分分支产业的发展以2008年为节点,2008年以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不断攀升,2007年服务业产值的增长指数相较于2006年的增长指数达到了116.0,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高点。除住宿餐饮业外,2008年以前的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产业(文化体育、娱乐、家庭服务等)增长速度都呈现上升的态势。但2008年以后,服务业总体的增长速度都趋于平缓,增长指数基本保持在110上下。但相对而言,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产值增长指数持续低于第三产业整体的产值增长指数,呈现出消费性服务业与第三产业整体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我国应积极寻找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从而促进第三产业总体的发展。

消费性服务业对居民消费质量的影响路径

(一)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endprint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其中消费性服务业的各个重点领域成为引领新消费的重要力量,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质量及效益的增长,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消费性服务业,尤其是居民和家庭服务、养老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等贴近消费者生活的消费性服务业的领域,其有巨大的需求潜力,并可以带动消费者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家庭服务、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合理发展可以促进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从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和现代型转变。消费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供给与需求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消费者的消费向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发展。

(二)丰富居民消费资料

消费资料的质量是消费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消费资料质量的提高可以扩大消费者对服务的选择权,从而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消费格局。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消费者对供给商所提供的商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满足了消费者对服务业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并促进了服务业消费的进一步升级。消费者对于中高端产品的消费力度增大,而当前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购物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消费性服务业,提高中高端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供应水平,培育消费性服务业的新供给和新动力。

(三)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从静态角度分析,消费质量是消费主体、消费资料与消费环境所结合的质的规定性,包括消费主体的质量、消费资料的质量和消费环境的质量三方面,因此,消费环境的优化是提高消费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消费环境的质量还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为相应的消费资料的质量,因此消费环境的优化也是部分消费资料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消费的基础设施环境、网络环境、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的改善给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消费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相应的行业竞争,服务提供商为了争夺客户资源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消费资料的极大丰富也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完善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消费性服务业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

(四)优化居民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生活消费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以及相互之间质与量的关系。消费者的消费项目中,食品、服装、家庭设备等产品属于基本消费需求,而医疗保健、文体教育文化服务、交通通讯、家庭服务、旅游产业等属于发展型与享受型的消费需求。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增加各项消费的绝对值之外,还需要调整消费结构,增大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的比例而相应的减少基本消费需求所占的比例。消费性服务业的繁荣是社会保障机制高度发展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产物,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促使我国的消费主体从以家庭为中心向以个人为中心转变,促进了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性服务业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消费对象的多元化和消费追求的个性化,消费结构得到优化。

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发展消费性服务业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以及市场机制的重要功能。我国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相对较大,东部地区的消费性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更高,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通过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和就业补助,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其对服务业的需求水平。从国家税收和市场机制调节方面来看,税收的减免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高收入人群进行社会捐助,实现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财富转移效应,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税收压力,相应提高收入水平。对于垄断行业而言,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可以约束垄断行业的发展,缩小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升级,促进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开发个性化消费服务产品

服务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要获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力量。服务业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消费性服务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重点开发适合不同消费人群的个性化产品,从而提高服务的多样化水平,充分满足消费者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和个性化需要。同时,服务业的管理机制也应该创新发展,合理划分服务业中的竞争性企业和社会公益性行业,根据运营的目的,实行不同的运行模式与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推进服务业的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践行国家和行业标准、保障消費者权益等方面的自律性作用。与此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电商化发展趋势尤为明显,通过创新发展,推出适合电商时代消费者习惯的服务产品,提高消费性服务业整体产业的网络化和便捷化。

(三)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各区域消费性服务业联动发展

由于消费服务的实质是通过对服务产品的消费来满足消费者自身的消费需求,因此消费性服务业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收入水平的高低对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收入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收入水平的差异最终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差异。同时,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居民对服务业的消费理念向高端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对消费性服务业的质量需求,提升了相应的区域消费性服务业竞争力。为缩小消费性服务业的区域性差异,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各区域需要联动发展,依托自身因要素禀赋优势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消费性服务业。各省份之间可以通过省际合作的方式提升消费性服务业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消费性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

(四)加强消费性服务业的人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消费性服务业的多样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消费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实消费性服务业从业人才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成为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消费性服务业需要从专业化人才到高水平研发创新人才的建设,从而促进消费性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央及各省政府应加大对各大高等学校及职业院校的投资力度,以提升其教育水平,建设完备的消费性服务业人才梯队。各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相关专业的设置比例,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相关行业提供专业化的人才,提升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的总体质量。

参考文献:

1.郑小丽.服务现代都市生活性服务业的消费型物流运作思路[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2.周为杰,戴腾辉.我国消费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区域性差异研究[J].中国物价,2016(9)

3.张子麟,宋蕊.新常态下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6(6)

4.黄山.我国消费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分析[J].知识经济,2016(10)

5.赖阳,康健.“云消费”时代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的思路[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