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2018-01-20 06:29袁伟
智慧健康 2017年23期
关键词:肝门胆管炎胆管

袁伟

(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300)

0 引言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同时肝内胆管细胞癌也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显著或是典型的症状,因此在临床诊断时,使用影像学方法非常重要[1]。本文分析了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使用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在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内收治的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1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65岁,平均(46.52±18.48)岁,均已使用病理诊断方法确诊,即通过手术或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且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实施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使用GE Discovery MR750W 3.0T磁共振机。在检查前需禁食至少4h,并行T1WI以及T2WI扫描以及快速多层绕向梯度回波动态扫描,扫描中的参数如下:T1WI为TR400-600ms,TE16ms,层厚7.0mm,层间隔3.0mm。T2WI为TR2000-4000ms,TE80ms,层厚7.0mm,层间隔3.0mm。SPGR为TR130-160ms,TE1.5ms,层厚7.0mm,层间隔2.0mm,反转90°。SWI(磁敏感加权)序列使用三围扰相GRET2×WI序列横轴位,TR 27ms,TE 20ms,层厚为1.5mm,层间隔0.3mm,FOV 230×130mm,矩阵为256×243,接受宽带120Hz,偏转角为15°。各个序列矩阵均为256×128,视野均为40×35。扫描过程中需进行1-2次的激励,扫描时采取横断面扫描。扫描范围包括患者肝内外胆管和肝脏。在实施FMP-SPGR平扫后需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将扫描图像让我院2位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阅片分析,对其统一结果进行收集和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所有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均被确诊,病灶显示满意。在生长类型方面,本研究中有7例为包块型、2例为周围浸润型、3例为混合型。在病灶数量上,可发现13例病灶,其中1例为肝内2个病灶,另有11例患者T1WI病灶信号表现为低信号,1例患者病灶混杂信号,但主要为低信号。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可发现其肝脏内部或肝门部位的胆管扩张,其中有6例胆管扩张是由于病灶压迫肝门或是侵犯肝门或是肝门淋巴结转移导致的,另有2例患者是因为病灶对肝内胆管浸润导致的。在病灶的动态强化方式上,本研究中有6例患者为Ⅰ型强化、有3例为Ⅱ型强化、2例为Ⅲ型强化、1例为Ⅳ型强化。

图1 包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2.2 典型图像分析

图1此例患者为包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A显示T1WI示远端扩张胆管;1B显示病灶远端的扩张胆管以及因为肝门梗阻导致的左叶明显扩张胆管;1C表示动脉期,患者病灶的小结节以及环状强化;1D显示延迟期病灶强化的填充样改变。

图2此例患者为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2A显示T2WI示病灶浸润所致扩张胆管;2B显示动脉期轻度强化后的胆管壁,即箭头位置。

图2 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3 讨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临床较少见的,起源于胆管上皮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由于其特点,患者在临床发病时并不会出现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症状,患者大部分也没有肝硬化和肝炎病史,同时使用甲胎蛋白检查也经常为阴性,因此在临床诊断时若使用常规方法往往无法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2-5]。在这样的前提下,使用影像学诊断非常重要。

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有着极高优势。由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特点,其毛细血管内的血流较为缓慢,若使用常规磁共振诊断效果不佳,无法显示出血管流空现象,因此患者病灶在各个序列上经常显示不清[6-8]。在本文中,通过使用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的方法,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即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对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而言,也可发现其动脉期轻度强化后的胆管壁、门静脉期的胆管壁的逐渐强化特征,在延迟期更是能够发现明显强化的胆管壁,因而能够取得明显更佳的临床诊断效果,对患者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使用超高场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可取得明显更佳的临床诊断效果,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1] 陈丽华,刘爱连,宋清伟,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鉴别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7,33(7):993-997.

[2] 郭晓军,刘源远,张玲,等.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并肝内胆管细胞癌MRI表现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7):357-359.

[3] 王立成.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表现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3):4458.

[4] 陈枫,赵大伟,赵晶,等.硬化型肝癌与肝内肿块型胆管癌的影像征象及病理学对比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35(3):375-379.

[5] 任玉清.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细胞癌核磁共振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90-93.

[6] 高朋瑞,黎海亮,李祥,等.MRI影像特征对肝内胆管细胞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1):1757-1761.

[7] 毕聪,孙文阁,卢涛,等.3.0TMRI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肝脏转移瘤与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5,18(5):378-382.

[8] 毛枫.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对比研究[J].肿瘤,2014,34(11):1023-1027.

猜你喜欢
肝门胆管炎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胆管炎的诊治及预后研究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联合半肝切除与围肝门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胆道闭锁患儿术后胆管炎的预防性护理
中西医护理干预在重症急性胆管炎术后的应用效果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断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