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盈余管理下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2018-01-22 11:32李佳
南方企业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会计政策盈余管理

李佳

摘 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会计政策的选择成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房地产行业的A公司为例,基于盈余管理从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应收账款、折旧四大方面探讨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运用,然后针对盈余管理提出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政策;A公司

盈余管理的概念及动机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对企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可以化解企业的财务危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是也可能造成财务信息的失真,使投资者失去对收益质量的信心和期望。

盈余管理的动机有:避税、筹资、规避债务、维护管理者当局的利益等。

案例分析

A公司自2001年上市以来至2014年,主营业务为医药制造。2015年3月,公司实施完成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标的资产注入,主营业务增加了房地产开发经营。

存货政策

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够完善、透明度不高,企业要获得当前的市场价格很困难,房地产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在存货计量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减值是不允许转回的,而房地产的存货可以通过计提跌价准备和转回实现利润的调节。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率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因此计提比率就依赖企业的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存货跌价准备进行利润的调控。

我国房地产行业从2014年开始实行双向调控政策。针对2016年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现象,目前房地产市场的主题依然为去库存、控房价。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调控政策的出台,可能导致2017年整个市场出现量价进一步回调。A公司公司是2015年开始进军房地产行业的。

从A公司的报表中可以看出,2015年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带来的不利影响。A公司2015年和2016年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比率都大于2%,而保利地产这两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率仅在0.2%左右,与同行业其他房地产上市公司相比,A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率偏高,这一差异可能与A公司公司内部布局有关,但是针对A公司近三年来对于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销数额的合理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投资性房地产政策

会计准则中规定投资性房地产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将依据: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科學合理的估计。A公司在2014年年报报出之后,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且公司的主营业务增加了房地产项目。就我国房地产现状来看,市场发展还不成熟,大多数房地产类的上市公司很难找到完全公允且又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市场价格。公司如果采用公允价值核算,投资性房地产将不再计提减值准备和折旧,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在期末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应收账款政策

应收账款划分为两类:1.单项金额重大并单独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金额200万元以上(含)或占应收款项账面余额5%以上的款项判定为单项金额重大,并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根据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坏账准备;2.按信用风险特征组合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款项,该项适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

通过与保利地产和万科地产的会计政策进行对比,三者在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方面大致类似,但还是有几点不同。第一,对单项金额重大应收款项的规定不同。保利地产将单项金额超过10000万元以上的应收账款认定为重大,万科地产将单项金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应收账款以及单项金额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其他应收款认定为重大。其次,A公司和保利地产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显示采用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其他方法计提坏账,但是按账龄分析法计提的比例为100%,说明了这两家公司都按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而万科则采取几种方法组合的方式进行计提。最后,三家公司的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的比率不同。如:保利地产计提比率不随年限变化,都为5%;万科一年以内坏账准备计提比率为1%,1~3年的为5%,3年以上为30%。三家公司计提比率不同,也体现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不同,A公司采取的是保守战略,保利采取的是激进战略,万科采取的是稳定战略。

折旧政策

房地产行业的存货和固定资产与其他行业相比不同,因此折旧在会计政策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A公司对其固定资产采用的是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在此折旧方法下,各个会计期间的折旧额都相等,企业的收益会比较均衡。因为房地产行业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都比较均匀,相比工业企业的机器设备价值损耗则不稳定,需采用加速折旧法,所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已经能够反映其固定资产的折旧状况。

建议

使用正确的盈余管理手段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所帮助,但如果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违背了规章制度,将会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所以企业应加强盈余管理的监督,并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的披露制度,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保障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林野萌.我国上市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J].山东经济,2015(01).

[2]王玉涛.企业会计选择与盈余管理——基于新旧会计准则变动的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2015(03).

猜你喜欢
会计政策盈余管理
新准则下境外子公司合并报表编制的研究
会计政策选择研究
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选择对会计职业责任的影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的比较研究
浅析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