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的农民观念问题

2018-01-22 11:32鲍可心
南方企业家 2018年7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鲍可心

摘 要:在中国,农村扶贫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做好农村扶贫工作不能忽视农民观念的重要性,更有必要提出农民背后隐性的观念问题,应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本文以赤峰市G嘎查为例,运用实地访谈调查法提出在精准扶贫当中存在的农民观念问题,寻找其本质内因,从思想观念改变行为模式。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民观念;存在的问题

要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离贫困,就需要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精准扶贫”的正式实施已经有三年的时间,但是,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仍存在很多难题。如农民的观念问题,存在争当贫困户和“等、靠、要”思想等问题。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农民的观念很重要。正确积极的观念能带他们走出贫困,但是错误的、消极的观念只会让他们深陷贫困的泥潭,所以应当提倡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相互作用,培育农民的内在信心,变成“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再加上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扶贫工作才会取得丰硕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出农民背后隐性的观念问题。

G嘎查扶贫概况

G嘎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全嘎查现总人口1780人,总土地面积28.9万亩,共有5个自然组。贫困人口为81户,共177口人。主要扶贫模式为资产收益,G嘎查扶贫效果一般。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因病、因学、缺乏劳动力、自然条件恶劣。扶贫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农民思想意识单薄、自然条件恶劣、连年干旱、生产条件差、资金紧缺等问题。

经访问嘎查书记得知,大部分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认识存在不足现象,农户对于国家的扶贫政策了解不清,对于什么是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以及民政方面的各类救助政策均有了解不清楚的情况,而且个别农户缺乏自身发展动力,生活意志薄弱、懒惰,只是在等待国家扶贫。

该嘎查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在嘎查随机调查到的10户农民中,都是只有小学文化或根本没有上過学,农民解决自身贫困的主动性不强,对政府的依赖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嘎查评选贫困户的时候,有些认为把家庭收入说得越少对自己越好,有些则认为谁贫困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存在消极的“看客”的思想。

农民观念中存在的问题

争当贫困户的现象

从前,说谁贫困,谁就抬不起头,难为情,都不愿意扣上“穷”的帽子。然而,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争着抢着要当贫困户的现象。嘎查书记说,每次评选贫困户的时候都有争当贫困户的现象,说到底就是农民对扶贫政策的不理解。他们认为,我被评为贫困户,所以我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有部分人认为,国家给的不拿白不拿,存在贪图便宜的心理。这也导致了扶贫的初衷变了,贫困更加恶化。

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

贫困户具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但这也仅仅是个盼望,存在主体意识不足的情况。经过对嘎查部分农民的访问,他们希望得到经济上的救助,但是又不想参加技能培训,存在着我想改变贫困现状,但是不想提升自我能力去改变的思想,也没有参加各项脱贫项目的意愿,即坐等别人来帮助他们完成这个愿望的思想。精准扶贫的被动性主要表现在农民没有奋斗目标。

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他们既想脱贫,又没有创新冒险精神,更不敢承担风险,也不愿做出更多的努力,不同程度地存在坐等观望的心态,别人种什么挣钱,就跟着种什么,不考虑市场需要等因素,盲目地跟随,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户,运用老一辈的经验来种植,未改变以前的“农忙干、农闲歇”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受限制和约束,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将脱贫看成是政府、社会的事情,固化了“守株待兔”的心态。

农民价值观念陈旧

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长远见识,只顾着眼前的利益,并不重视对文化科学的学习,认为学习知识是孩子的事情,学习技术还得花时间、金钱,还得动脑子,技术的掌握与不掌握并无什么差异。农民的这种价值观阻碍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严重阻碍了农民在精准脱贫过程中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的实现。但是,即便我们批判了某一价值观念,但如果不消除其背后的思维模式,那么它还会变相地再次显现。因此,只有从文化心理模式的层面来理解农民意识,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概念的独特内涵,针对它进行的批判才更为彻底。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一是落后的生育观念,农民仍然有一个传统观念,即多生几个孩子可以创造财富。二是摆脱贫困的办法是以自己的舒适为基础的,不愿意接受挑战。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缺乏创造性,观念陈旧。

对农民观念的解读

农民观念的“本质”

在农村地区,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户会形成一种生产惯性,也就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本能,别人种什么挣钱,就跟着种什么,不考虑市场需要等因素,盲目地跟随,相互参考,这样的规避风险的依赖性心理由来已久。一些贫困群众由于缺乏对形势的了解,总是担心国家的扶贫政策是“一时兴起”,抱着等过一段时间再看的观望态度,停滞不前,对扶贫政策缺乏回应行动。任何事物都存在本质,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当中,农民观念在本质上还是存在小农意识,受传统的思维模式制约,主体意识不足,经济意识淡薄。

格尔茨说:“新兴国家一方面渴望凝聚力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渴望赋予活力并与当代同步,这在内部社会产生的影响极不平衡,而且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表达。”任何扶贫工作都很难仅仅依靠外部援助来进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不能只靠外部因素来改变,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是内因,也就是说贫困人口意识的觉醒和脱贫能力的提高应从内在本质发生变革,即从思想观念上改变行为模式。

思想观念改变行为模式

农民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思维方式也自然而然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形态,进而形成一种文化,它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反过来,正是意识形态努力要赋予一个不能理解的社会形势以意义,将其解释为可能在其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即说明了意识形态的高度象征性,又说明为什么它一旦被接受后,就抓住接受它的人不放。

黑格尔说:“人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那一部分人。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尤其是知道自在自为的意志即理性需要什么,则是深刻的认识和判断的结果,这恰巧不是人民的事情。”所以农民的意识形态发展的可能性就在于文化的引导,从而改变其行为模式。主要就是把农民的这种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和安于现状的观念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脱贫能力,通过实践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扶贫政策和各个脱贫项目。农民要认识到它对自身的作用所在,可以积极参与到这些项目当中,这样就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并认识到脱贫还是要靠自身,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不是等着别人来帮助自己脱贫就一定能脱贫致富,那种方式只能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

结语

总之,通过对农村精准扶贫中农民观念问题的研究,可以说精准扶贫的关键还是在人,只要人的观念变了,人的心态积极向上,整体素质提升后,通过扶贫政策,内因和外因结合精准发力,就能解决脱贫问题。本文还以赤峰市G嘎查为例,据调查,当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解决自身贫困的主动性不强,对政府的依赖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农民脱贫观念上存在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和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等问题,而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坐等观望的消极心态、思想观念的长期固化、陈旧的价值观念等。最后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其农民观念的“本质”,解释了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其行为模式。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2014.

[2]黑格尔著,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

[3]阿列克斯·英格尔斯,殷陆君,译.人的现代化[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牟成文.中国农民意识形态的变迁[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5]张爱琼.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6.

[6]但昭明.“农民意识”的文化心理模式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