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性别
——第九届ICTM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研讨会述评

2018-01-23 15:17曲舒文
人民音乐 2018年2期
关键词:原住民论文音乐

■曲舒文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成立于1947年,ICTM附属的17个研究小组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各自的分会研讨会。“音乐与性别”研究小组于1985年成立,创始人是音乐学教授BarbaraL.Hampton。小组把性别视角纳入音乐文化研究,拓宽音乐文本和音乐表演的理论纬度。2016年7月13日—7月16日瑞士伯尔尼大学举办了小组的第九届研讨会,主题是“性别-表演-行动主义:跨文化交流”。会议由ICTM主办,伯尔尼大学音乐学系与全球研究中心承办,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瑞士民族音乐学协会等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会议邀请了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日本、挪威、印度等全球16个国家四十多名学者(欧美学者占大多数)参会并宣读论文,主旨发言人是赫尔辛基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PirkkoMoisala。

本次研讨会有两个主旨。第一,是把音乐材料放在一个跨学科的视野下去思考,用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酷儿理论的性别话语作为方法勾连民族、阶级、宗教、国族、后殖民等议题。第二,竭力让学术穿过理论迷雾进入现实讨论。绝大多数参会者是同时从事专业音乐演唱、演奏、作曲、表演的音乐工作者或是在音乐产业内从事相关工作,学者们在地的音乐经验为理性思考带来不少“浸入”式观察。笔者将参会的论文内容提归纳提炼为三个议题,筛选了代表性论文内容进行述评。

一、民族音乐学与性别理论

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欧美(民族)音乐学的性别研究经历了“女性主义”批评到“性别研究”式的批评转型。前者批评的重点是“打捞”失语女性音乐主体和批判父权意识形态,而后者受后现代思潮和第三波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除了重构女性音乐史,更加关注非西方白人中产的其他女性群体内部种族、阶级、宗教的差异,更将研究对象放大到男性、同/双/跨性恋、原住民族群的音乐研究。①音乐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讨论的核心议题。从此次研讨会论文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来看,既有相对传统的传统女性音乐史研究,也有结合了当代符号学、性别理论和文化研究理论,尝试打破二元思维、去本质主义的研究。

主旨发言人是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民族音乐学教授PirkkoMoisala,她参与编纂书《音乐与社会性别》(2000)和《性别与质性研究方法》(2003)是音乐与性别学术研究中的经典著作。《音乐与性别》的另一位编者BeverleyDiamond教授也来到了此次会议并分享了她近期的研究。Moisala的论文《跨文化相遇:德勒兹和尼泊尔塔姆Tamu地区女性的音乐身体》是她近期两个研究项目“德勒兹式的研究”和“原住民音乐的民族音乐学”中的成果。论文主要围绕德勒兹《差异与重复》(1994)书中三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成为、情感和组合—展开讨论。Moisala认为德勒兹的理论概念可以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带来新的思考工具,尤其是“Musicking”的研究。②“成为”是指一种非目的性的、暂时的和质性的生存状态,“情感”强调一种关系属性,而“组合”以现实世界的异质性为前提。Musicking的问题意识并不是追问本质主义音乐内核,而是去探索声音是怎么出现的以及如何它如何参与某一个地区的风土和人情的想象。Moisala基于她在尼泊尔Tamu地区的民族志调研经历,讨论了原住民的音乐性身体可以帮助我们解构原有的二元概念,比如流行和艺术、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学、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作品和表演、历史性和共时性,传统和创新概念等。

斯洛文尼亚学者AnaHofman的论文《“大声呼喊”:音乐研究中性别挑战和期待》讨论了新自由主义语境下的性别分工和权力关系问题。她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劳工/劳动力”这个概念,比较音乐产业和学术研究两种体系下相似的性别分工和权力关系问题:谁在哪一个层级做什么工作带来什么后果。Ana借由自己在Glasne(斯洛维尼亚女性音乐家组织)工作和研究的经历发现音乐产业在全球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形势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自我剥削的”、自由职业的、工作不稳定的和自主创业的音乐“劳工”,他们要面临不少与性别有关的挑战。她指出这些性别挑战同样适用于从事知识生产、寻求职业发展的学术“劳工”:例如,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问题,以及如何申请有关性别研究的有关资助和资源。她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产业和学术领域的性别分工问题,而是在新自由经济形势下女性劳动者如何获得可持续职业发展这一严峻考验。

两位奥地利学者MarkoKölbl和CorneliaGruber的论文《性别化的研究领域:对民族音乐学的性别/酷儿研究方法的调查》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考查了过去五年间几本经典民族音乐学期刊的学术论文都从哪些角度切入性别研究,常用的性别理论是什么、讨论局限在哪、是否推进性别理论思考。他们考查的期刊有YearbookforTraditionalMusic,Ethnomusicology,WorldofMusic,EthnomusicologyForum过去五年间发表的性别研究论文(作者以欧美学者为主),两位学者有以下发现:1.大多数性别研究文章的标题里并没有出现“gender”一词;2.酷儿研究极少;3.当文章在使用gender一词的时,没有辨析它所在的理论脉络以及作者立场;4.性别研究多见于舞蹈和男性气质分析;5.主要参考的理论有巴特勒的“性别展演”、后殖民性别理论、性别化劳动力等。两位学者指出需要进一步厘清音乐学的性别理论脉络,加强对挑战二元性别叙事的酷儿身份和后殖民话语研究的关注。

二、声音与性别结构

任何声音,不管它是人类发出声音的还是自然界的机械声响,一旦被人类的听觉捕捉进入认知系统之后便成为了知识的对象,离不开特定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对认知过程的型塑和干预。声音是社会的、语境的、具体的。Pirkko Moisala提到艺术音乐竭力让自己看起来和社会环境无关,但实际它也是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越是大众和流行的声音,社会因素参与的程度越深。③声音不仅仅是折射社会文化的媒介,也直接参与、干预和组成具体的社会文化生活(详见第四部分:音乐参与社会保育和社会运动)。因此,声音与社会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必须语境化声音的分析。这也是Moisala对Lomax的著作《民歌的风格与文化》提出批评的原因:虽然Lomax将233种世界各地文化中的3525首歌的歌唱风格归纳出一些性别化的风格特征(比如,相比于美国印第安歌手的鼻音共鸣和喉音,东方游吟歌手的声音偏高、女性化并且单薄)方便学界讨论,但Moisala认为只有“详细深入的民族志”而非“去语境的唱法清单”,才能让我们真正的理解性别和声音、歌唱文化的深层关系。④以下述评的论文都强调了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于理解声音的重要性。

《音乐与社会性别》一书的另一位编者是加拿大学者BeverleyDiamond教授,她也在此次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女人唱出他者:模仿的经济学以及异国情调》讨论了全球音乐工业对现场和媒体化的声音表演的影响。虽然加拿大原住民女性音乐人拥有了丰富音乐录音经历、精通数码媒体操作之后的确掌握了音乐能动性,Diamond指出这种能动性常会受到后殖民和异性恋霸权的两个强大话语的威胁:即把表演“异国情调”化,或是进入异性恋性别二元的逻辑。譬如,让女性模仿男性的、非人类的或是环境声音,用这种“异国情调”的声音迎合市场和商业文化的需求。Diamond以加拿大北部因纽特族的喉音演唱家TanyaTagaq作为案例分析,指出Tanya震撼的声音表演不仅成功地挑战了音乐工业里的刻板女性声音和性别气质,更展现了原住民文化中的“双灵”(Two-spirited)、“变形术”(shape-shifting)以及多样的声音可能,用声音表演去强调人类之间的普遍性关联,而非听觉习惯中的性别二分倾向。不过,Diamond也强调Tanya挑战刻板女性形象的同时必须要与音乐工业所青睐的新世纪音乐女性气质以及围绕原住民的“异国情调”去周旋。

中国学者曲舒文的论文《中国女性摇滚音乐人的声音和实践:性别,机构和全球化》,从历史和性别的角度梳理了过去三十年间出现的中国大陆女性摇滚音乐人的状况。她提出不能单纯顺着中国男性摇滚神话的脉络爬梳女性的声音和实践,也不能模仿西方女性摇滚叙事寻找后殖民的中国“WomeninRock”他者,而是应该耕作在具体的历史语境,把女性进入的方式、角色、表演放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音乐产业背景下去考查。女性摇滚音乐人的创作和发声的主体性离不开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语境。她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末是女性进入男性主导的摇滚音乐场景的关键转折点,如果说那之前的摇滚音乐生产是少数精英或是区域跨境资本的游戏,那之后的摇滚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女性音乐实践者打破阶级、地域、民族和性别区隔,全面表达的开始。然而,2000年之后女性摇滚音乐人从数量到质量的“进步”和“提升”还是要放在具体的国内音乐产业大环境、唱片公司商业运作、跨境文化资本的流动等多重因素下来考察。⑤

荷兰学者KristinMcGee的论文《Beyoncé音乐录影带中的弹性、谨慎和反公众》从音乐录像的视觉文本分析美国流行音乐巨星Beyoncé如何在男性的霸权凝视下获得一种“弹性”“谨慎”和“反公众”的女性主体身份。KristenMcGee说这篇论文是受到美国学者RobinJames的新作《弹性与忧郁:流行音乐,女性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启发,James认为“弹性”是福柯生命政治哲学在当下新自由主义浪潮下的副产品,是资本用“退一步进两步”的方式强化“多种族现实下的白人至上父权制”(MRWSP,即Multi-RacialWhiteSupremacistPatriarchy)意识形态的新策略。⑥不过McGee并没展开讨论Beyoncé音乐作品中Resilience意涵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共谋的关系,而是指出Beyoncé可以弹性地处理她全球音乐巨星角色和她音乐作品艺术批判张力,McGee重点分析了Beyoncé音乐录影带用视觉语言向音乐产业将黑人文化本质主义化的表达发起挑战。

美国学者FrancescaCassio的论文《在性别平等,全球化和政治之间:锡克教女性唱颂者的崛起》侧重分析女性歌唱者(FemaleKirtanie)在锡克科尔坦(Kirtan)唱诵历史和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科尔坦是锡克教宗教集会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音乐和宗教实践,虽然在非正式的场合下男女歌者都可以表演Kirtan,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里女性被禁止在正式场合(如印度锡克教神庙阿姆利则金庙里)歌唱Kirtan。不少批评的声音认为锡克教的教义里是提倡两性平等的,所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台开始出现了一些女性歌者表演Kirtan唱诵。Cassio进一步分析了除了锡克教教义外,最近三十年还有其他科技、媒体、政治和社会的多重因素鼓励着女性歌者进行Kirtan音乐创作,并在正式场合表演。上世纪80年代,印度媒体业(包括宝莱坞娱乐产业发展)的扩张吸纳了不少女性在公开场合表演Kirtan,同时期在印度学习Kirtan的西方女性也呼吁印度女性参与Kirtan表演的平等权利;上世纪90年代教育系统也开始接受女性学习音乐创作和演奏;本世纪初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鼓励没有受过正统音乐训练的女性创作和表演民谣化的(非古典派的)Kirtan音乐。因此,Cassio的论文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女性歌手崛起背后的多重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也指出Kirtan逐渐大众化过程中两性创作的Kirtan文本差异。⑦

三、音乐教育、原住民、社会运动

如前所述,声音可以参与、干预社会文化的建构,这部分学者的论文探讨了音乐的教育、表演、创作和实践活动,是否以及如何改善社会的性别、阶级、种姓结构,挑战极端宗教意识形态,传承民间口传文化以及动员社会运动。

英国学者SaraSelleri的论文《意大利音乐教育中的性别歧视:音乐课程中的社会教导实践和性别僵化不平等》讨论了意大利音乐教育中严重的性别失衡问题。通过四年的田野调查和访问,研究教育政策、国家教学指导说明、音乐机构政策和课本内容,Selleri指出意大利音乐教育系统里的性别分工和社会大环境的性别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例如,教授声乐和钢琴的老师以女老师为主(女性占比分别为69%和49%),而教授打击乐和木管乐器以男老师为主(男性占比分别为91%和99%)。她认为关注和改善音乐教学中的性别议题,可以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道德和文化层面的社会性别结构。⑧她还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1.把女性作为积极的音乐/历史的参与主体纳入到经典音乐历史中去,2.对女性为主的音乐实践给予特殊关注,比如口传音乐文化、非文字形式的歌谣和民间音乐等,3.指明女性在音乐历史活动中参与音乐、教育、演奏、作曲、出版活动的困难和限制,4.解构现有经典文献将女性漏掉和边缘化处理的性别话语,5.用“音乐和性别”视角整合其他人文和社会学科知识体系,包括文学(歌词分析)、历史(音乐家生平和曲谱)、艺术(美学和意识形态)、地理和宗教(跨时空和地理、宗教范围的比较)等。

印度学者RasikaAjotikar的论文《透过种姓之眼看女性音乐表演:探索西印度女性主义合作的方法》分析了种姓制度底层的Dalit女性主义者和non-Dalit女性主义如何寻求合作、反抗父权制和种姓制度的可能性。⑨印度的女性由于种姓制度的存在,让处于低种姓的Dalit女性背负社会经济地位和种姓地位的双重压迫,因此Dalit女性主义者通常只能选择发起或是参与反种姓社会运动,这进一步造成了Dalit和non-Dalit两个女性主义者阵营的分裂。因此,Ajotikar认为应该研究Dalit女性的音乐表演中的语言、歌词、乐器、表演与种姓结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将Dalit女性主义的行动和表达理论化,找到低种姓与高种姓女性主义者对话和合作的可能性,一起反抗种姓和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

加拿大学者AnnaHoefnagels的论文《加拿大原住民女性社会运动活动者的领导权和音乐创作表演的关系》关注的是加拿大原住民音乐和社会运动。最近几十年间加拿大原住民社群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引起了主流媒体和学界的关注,同时期在全国各地已经出现了很多社会运动(如IdleNo More)和联邦政府资助的社会调研,旨在调查原住民人群的各项权益。这些围绕社会和政治议题的歌曲,和以女性为主的音乐表演是社会运动中很重要的一环。Hoefnagels的论文是从女性音乐人创作的社运歌曲出发,分析她们如何用音乐的创作和表演表达殖民历史和父权社会对女性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霸凌和性别歧视),这种女性积极发声的行动不仅培养了一种女性的领导意识,更重要的这种领导权可能会给原住民社会中的性别文化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原住民音乐是研讨会一个重点议题,研究的共性是将原住民身份、后殖民话语分析、酷儿身份的理论论文积极对话形成有机体,例如用酷儿身体对抗后殖民话语是其中一个重点)。挪威学者ThomasR.Hilder的论文《酷儿声音、原住民发声和萨米音乐表演》讨论的是北欧萨米族原住民音乐中的性/别问题。Hilder指出当下北欧社会活跃的萨米族音乐表演继承了二战后“萨米文艺复兴”活动的遗产。Sami音乐人用萨米语歌唱,在音乐里勾勒另类萨米生活经验和未来图景来表演萨米人的身份,而性/别议题一直是萨米社群社会运动和重要政治主张。Hilder引用美国学者AndreaSmith的理论观点⑩以瑞典萨米流行音乐女歌手SofiaJannok的歌曲“SNLEJONINNA”的MV和歌词为例,讨论了Sami地区的传教历史和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北欧基督教的传教历史对萨米社会当下的异性恋霸权地位有很大影响),萨米族群的女性主义和酷儿运动以及Sami原住民争取主权和环保的相关议题。

美国学者HeatherMaclachlan的论文《在GLBT合唱团中歌唱、出柜意味着什么?》讨论了美国同性恋合唱团运动,这个GLBT合唱团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北美和欧洲地区发展出上百个社区合唱团。团里的歌手、艺术总监和作曲家经常把他们参与合唱团的行为和公然“出柜”联系在一起。MacLachlan讨论了“comingout”对GALA合唱团不同成员的含义,合唱团里非专业的音乐创作氛围让更多的人可以表达“出柜”的经历。虽然GALA团的同性诉求(如对婚姻的渴望)和学界激进的酷儿政治还是有区别,不过MacLachlan认为LGBT合唱团是美国性小众社群参与和推动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音乐和文化空间。

结语

综观此次ICTM音乐与性别研讨会的论文内容,研究侧重音乐社会学和语境分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阿多诺式音乐社会学讨论,即音乐活动的“生产力”和“生产环境”研究,前者指作曲活动、作品分析和音乐生产、复制传播的技术,后者包括了与音乐相关联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意识形态以及听众品味和接受问题。⑪这与当代人文学科研究的“文化”转向联系密切,知识边界被动摇,跨学科成为新的思考范式,性别研究从白人中产知识女性的研究过渡到了打破生理性别的社会性别研究,后者不单致力于解构所有二元叙事,更重要是将性别作为强有力的批判工具召唤、统筹所有(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份、资本、媒介和权力关系要素。不过,从“音乐与性别”的全球知识生产图景来看,欧美知识界仍占主导地位,亚洲地区内部似乎南亚比东亚更活跃一些。因此,中国学者如何更好的参与全球知识生产和交流,既不被欧美知识霸权所牵制,又能在地思考中国经验和中国以外的“音乐与性别”议题,是值得学界思考的问题。

①相关研究请见:董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社会性别研究》[J],《民族音乐》2013年第5期。汤亚丁《社会性别与音乐》[J];《交响》2003年第2期;宋方方《美国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学术历程》[J],《黄钟》2013年第1期。

②PirkkoMoisala对Musicking的定义是,将音乐和声音不是当作某种固定的文本,而是将其理解为一套包括了创作、表演、聆听和体验的实践系统。详见http://www.helsinki.fi/deleuzian/description/index.htm。

③ Helmi Järviluoma,Pirkko Moisalaand Anni Vilkko.Genderand Qualitative Methods[M].London:SAG E,2003,p.89.

④同③,第105页。

⑤曲舒文《中国大陆女性摇滚音乐人之“不可见”和“不可说”?》[J],《文化研究季刊》(台湾)2016年6月第154期,http://www.csat.org.tw/journal/index.asp。

⑥Robin James.Resilience&Melancholy:Pop Music,Feminism,Neoliberalism[M].Alres ford,Hants:Zero Books,2015.

⑦Francesca Cassio.Female Voicesin Gurbani Sangitand the Role of the Mediain Promoting Female Kirtanie[J].Sikh Formations10.2,2014:233-69.

⑧相关研究参见StevenFeld.Communication,Music,and Speechabout Music[J].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16,1984:1-18.Lucy Green.Music,Gender,Education[M].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MarciaJ.Citron.Genderand the Musical Canon[M].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3.

⑨Uma Chakraborty.Gendering Caste Througha FeministLens[M].Calcutta:Stree,2003.

⑩Andrea Smith.Queer Theory and Native Studies:The Heteronormativity of Settler Colonialism[J].GLQ:AJournal of Lesbian and Gay Studies 16.1-2,2010:64.

⑪Theodor W.Adorno.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Music[M].New York:Seabury Press,1976,p.219.

[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为:17JNQN006)成果;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高水平大学建设统筹项目重点培育研究项目成果。]

曲舒文 暨南大学讲师,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博士

猜你喜欢
原住民论文音乐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