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徐甘第大傳》的版本問題

2018-01-23 21:22秦啓蘭
历史文献 2018年0期
关键词:中國

□ 秦啓蘭

人類的歷史在16世紀迎來了分水嶺。哥倫布新大陸的發現以及達伽馬環球航行的實現等地理大發現,使得基督教福音的東傳成爲可能。沙勿略於1549年8月抵達日本鹿兒島,開始了福音的東傳。而利玛窦則於1582年7月登陸澳門,開始了中國的傳教事業。①本論文的研究對象《徐甘第大傳》的主人公甘第大,便出生在這個時代,②她見證了這個時期基督教事業的發展,並且也親自在這一項事業中擔任重要角色。

一、徐甘第大的生涯

徐甘第大誕生於1608年,③甘第大是其洗禮名,④其出身並成長於基督教家庭。⑤甘第大十歲的時候便堅定了自己的信仰,並且因爲經歷的一場熱病而愈發虔敬地信主。在十四歲的時候,其母親去世,兩年之後,她被許配給“門當户對”的松江望族之後許遠度,⑥生下四男四女,其子女全部領洗成爲基督徒,其丈夫也在去世前兩年入信歸主。在丈夫去世之後,甘第大便致力於教會以及慈善事業,例如向近親的家人傳教,在經濟等方面支援傳教士,建立教堂,援助信心會,建設育嬰堂等慈善機構,以及向身邊的女性傳教等等,可以説甘第大的一生和基督教事業密不可分。最後,甘第大於1680年10月24日去世,享年73歲。⑦

甘第大的祖父是明末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中國開教的柱石徐光啓,⑧父親則是徐光啓的獨生子徐驥。徐驥生有五男四女,甘第大是其中的次女。⑨甘第大則誕下四男四女,其中長子許纘曾積極協助母親的教會以及慈善事業。

二、《徐甘第大傳記》的成書及西方諸版本

1. 柏應理及其《徐甘第大傳》

比利時耶穌會士柏應理(1623—1692)是甘第大的告解神父,並且也是最初的《徐甘第大傳》的作者。

柏應理於1623年5月31日生於比利時梅赫倫的一個普通家庭。1632年進入梅赫倫的耶穌會學院學習,直至1640年,並且在同一年成爲耶穌會見習修士。之後的兩年在魯汶學習哲學,並執教數年。柏應理於1654年加入中國的傳教團,之後隨着團隊在1658年7月末到達澳門,1659年3月進入中國内地。在隨後的幾年間,柏應理分别在江西省贛州、福建省的福州和延平以及湖廣兩地支援傳教事業。

然而在1665年,傳教士受到當時的欽天監官楊光先的迫害,被迫上京,之後被流放到廣州直至1671年,史稱康熙曆獄。在被釋放之後,柏應理來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教,其中便有上海和松江這兩個傳教站點。於是在1671—1680年間,柏應理成爲生活於此地的徐甘第大的告解神父。

1679年柏應理作爲耶穌會副管區長代表,需要回歐洲執行任務。其歸國的主要目的被認爲有以下四點: (1) 爲中國傳教募集新的傳教士;(2) 爲中國傳教活動籌集資金;(3) 獲得在典禮中加入中國禮儀的許可;(4) 抗議對儒家禮儀進行批判。於是,柏應理於1681年離開中國,並於1682年到達歐洲,同行的還有中國青年沈宗福。在歐洲期間,柏應理於1684年3月21日在梅赫倫的耶穌會學院穿着徐甘第大刺繡的彌撒祭袍舉行了慶祝旅途完成的感恩彌撒;同年9月15日,柏應理和沈宗福於1684年9月15日到達凡爾賽宫,謁見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並向其進獻中國的繪畫和古董;1684年12月7日兩人到達羅馬,得以謁見教皇因諾森十二世(在位時間: 1691—1700),並將甘第大資助的400卷耶穌會傳教士書寫的中文書籍呈獻給教皇。但是,關於在典禮中加入中國禮儀的建議,並未得到教皇的許可。之後兩人前往巴黎;1686年初至1687年11月,皆滯留在巴黎。1692年3月25日,柏應理再次出發前往中國,然而由於疾病以及風暴中重物擊打其腦部而在印度果阿附近不幸去世。

就在1682—1692年滯留歐洲期間,柏應理寫下了拉丁文的甘第大傳記《著名的女性基督徒甘第大夫人的故事,在寡居40年後她於70歲時的1680年去世》。並且根據金·蓋爾的推測,這部傳記很有可能寫於柏應理滯留於法國的1686年初至1687年11月之間。柏應理在寫完此傳記之後,將此書獻給了某位侯爵夫人。然而直至今日也没有人曾親眼見過拉丁文的原文。根據卡洛斯·索莫沃爾,這個版本的傳記從未被出版過。而書寫這傳記的目的,被認爲有兩點: 其一,向歐洲介紹中國;其二,尋求中國傳教士的幫助。

2. 1688年法文版《徐甘第大傳》

雖然柏應理撰寫了拉丁文的《徐甘第大傳》,但有極大的可能從未被出版過,因此現存最早的《徐甘第大傳》是1688年的法文版本,這個版本也是流傳最廣的版本。其標題翻譯成法文爲《中國一位信者夫人的故事,其中會偶爾提到當地人民的習慣、信仰的確立、宣教士的態度,以及一些新信徒的虔敬訓練》。關於這個版本的傳記的譯者有兩種説法,一是皮埃爾·約瑟夫·奥爾良(1642—1698)翻譯的,一是由柏應理自己翻譯成法文,再由皮埃爾·約瑟夫·奥爾良編輯並給予出版許可。這部法文版傳記由艾帝安·米沙萊(1639?—1699)在1688年出版。在柏林國立圖書館可以看到此版本的《徐甘第大傳》,並且根據矢澤利彦的介紹,在“東洋文庫”也藏有1688年的法文版本,這兩處所藏的《徐甘第大傳》應該是相同的版本。

3. 西班牙語、弗蘭芒語、意大利語譯本

1691年,馬德里的安東尼·羅馬出版社出版了最初的西班牙語的甘第大傳記。翻譯者是何塞·洛佩斯·德·伊查布理·艾爾卡拉方。1694年在安特衛普則出版了最初的弗蘭芒語的甘第大傳,由弗朗西斯庫斯·馬勒翻譯,諾貝爾特發行。在1700年,一個由卡洛·格雷戈利奥·羅西尼奥利翻譯的意大利語版本出現在米蘭,這個版本的甘第大傳記是《中國的閣老徐保羅(光啓)和中國的偉大夫人徐甘第大的生涯和美德》一書的後半部分,此書的前半部分則是徐光啓的傳記。這三個版本都是翻譯自法文版本的徐甘第大傳。

4. 1750年法文版《徐甘第大傳》

除此之外還有1750年在中國作成的《徐甘第大傳》的法語抄本,題目爲《一位信者夫人徐甘第大的故事》(Histoired’UnedameChrétiennedelaChineCandidaHiu)。原藏於上海徐家匯圖書舘,1952年由耶穌會士胡天龍神父(Francis A. Rouleau, S.J.)帶往美國成爲其中國收藏的一部分,現在則藏於舊金山利瑪竇研究所。從封面的印字可以知道這個版本的傳記於1750年(乾隆十五年)在中國作成,作者則無法確定。

這個版本的特點是,增添並省略了原文中的一些内容。傳記中增添了順治、雍正和乾隆皇帝的内容,省略了和1680年有關的一些人物以及事件。省略的内容包括: 第一段敍述的“侯爵夫人……”;1688年版本中第147頁的底部以及第151頁的中間段落;柏應理提到的阿威羅女公爵(Duchess of Aveiro)和其他當時的中國宣教的贊助人;將法國的數學家派往中國朝廷;暹羅的法國宣教;手稿的末尾對應1688年版本的151頁的最後後半部分,進一步省略了最後的部分“我發願到世界的地極,到生命的盡頭,夫人;您的十分卑微並順從的僕人;中國宣教的總代理人柏應理;耶穌會(Tandis que je teray profession d’etre jusqu’au bout du Monde ; & à l’extremité de ma vie, Madame; Votre tres huble& tres obeissant serviteur ; P .C. Procureur General des Missions de la Chine ; de la Compagnie de Jesus . )”(pp.151-152);1687年的出版許可也被省略了。

三、《徐甘第大傳》的漢譯諸版本

在上海徐家匯藏書樓則藏有1879年的法文手抄本。根據此書的扉頁可以知道,這個手抄本是由吉爾埃赫米修女在法國抄録的。而漢譯的《徐甘第大傳》都是翻譯自這部手抄本。

1. 1882年許采白的《許太夫人傳略》

第一個版本的漢譯《徐甘第大傳》是許采白在1882年翻譯的《許太夫人傳略》。許彬,字采白,1840年8月24日生於上海浦東。15歲進入張家樓神學院,之後到董家渡研读哲學和神學。他於1862年進入耶穌會見習,1868年9月8日接受聖職。在擔任數年職位之後,他於1884年離開耶穌會。在離開耶穌會之後,主教賈尼爾僱用他翻譯《福音書索引》。很快,他入住土山灣,並且參與基什拉的計劃,翻譯中文—拉丁字典。然而,在這些工作的進行中,1899年2月15日,他意外去世。在許采白59年的人生中,31年都獻身於聖職。另外需要提到的一點便是,許采白是甘第大夫家許氏的後代。

此版本的傳記爲線裝書,在封面的左側用小篆寫着“許太夫人傳略”,在正中則有耶穌會徐家匯圖書館的白底紅色圓印。這部傳記用文言文寫作,並没有章節標題,此外這部《徐甘第大傳》省略了中國習俗以及柏應理的傳教策略的部分。同時從序言中可以知道,這部漢譯《徐甘第大傳》是在當時的江南主教倪懷倫的主持下,在徐匯益聞館出版。

倪懷倫(Valentinus Garnier,1825年5月6日—1898年8月14日),法國人,他於1879年(光緒五年)1月21日—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擔任耶穌會江南教區司鐸,並且也是《道原精粹》一書的主編。根據張偉在《西風東漸: 晚清民初上海藝文界》中的介紹,《道原精粹》成書於1887年,刻版工匠來自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其插圖代表了土山灣畫館的全盛時期。並且張偉根據其購得的《教皇大慶倪主教貢獻略記》一文,推測《道原精粹》的完成很可能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利奥十三世(Pope Leo XIII, 1810—1903)聖鐸品後五十年大慶有關。

1887年12月31日是當時的羅馬教皇良第十三聖鐸品後五十年大慶,梵第岡爲之舉行聖典,世界各地都有禮物進獻。“普世善信皆竭誠孝敬之忱,貢獻禮物爲數甚巨,且珍奇奪目。中國各省主教悉隨本省土産方物預備爲貢獻者亦復不少。”當時的江南教區主教倪懷倫當然也有所表示。……另一件獨特的禮物就是《道原精粹》了。倪懷倫動員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全院力量,以最高技藝水準彙刻成書,“裝以錦套綿匣”,成爲一册卷帙浩繁、裝幀豪華、天下獨一無二的特裝本。所有這些禮物,都於1887年8月裝箱運往羅馬,參加聖典。今天的梵第岡宫内,應該還保存着這些來自上海土山灣的精美禮物。

而《徐甘第大傳》的完成也在這期間,因此筆者推測,成書於1882年的《許太夫人傳略》很有可能也和這次教皇的聖典有關。

此《徐甘第大傳》出版於徐匯益聞館,提到徐匯益聞館,便要提到當時的一份重要刊物《益聞録》。“《益聞録》是中國天主教第一報人李杕(1840—1911)主筆的天主教第一份機關刊物,清光緒五年二月二十四日(1879年3月16日)創刊於上海徐家匯。這一時期既是外國傳教士在中國辦報活動的第二階段也是洋務運動後‘西學東漸’的第二階段……《益聞録》創刊時期的社會因爲洋務運動的興起已經轉型爲以求强求富爲核心内容,並進入了‘西學東漸’的第二階段。以此爲契機,中國自然科學傳播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西學翻譯”。而1882年《許太夫人傳略》的作者許采白亦是編輯者之一。因此筆者推測,當時甘第大傳的翻譯很有可能也是這“西學東漸”的環節之一。

2. 1927年沈錦標《許太夫人傳略》

第二個版本的漢譯《徐甘第大傳》則是1927年沈錦標翻譯的《許太夫人傳略》。關於翻譯者沈錦標我們可以通過其編纂的《吴興沈氏奉教宗譜》來瞭解其人以及其出生的家庭。

沈錦標,字宰熙,洗禮名菲爾米諾,爲耶穌會司鐸。生於1848年9月25日,1867年9月7日進入耶穌會,1878年4月8日晉鐸,1882年8月15日大願,也就是發修道誓約。其家譜以仁先公爲先祖,沈錦標爲第七代。沈錦標的祖先“僻處淀濱,世爲漁夫,無名爵可傳”,並且“自先祖仁先公奉聖教以來,至於今二百六十餘年凡十代。其始由浙江遷於青溪之諸巷,再遷於滬瀆之董家渡”。

沈錦標的祖父名永茂(?—1833),洗禮名巴爾多洛末;祖母沈氏(?—1859),洗禮名路濟亞。他們生有一女五男,其中沈錦標的父親是長子。沈錦標的父親名懷瑾,字瑞全,洗禮名雅各伯,生於1810年(嘉慶十五年),去世於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享年94歲。其先後有六位妻子,誕下五男七女,沈錦標亦是長子。

從沈錦標翻譯的《許太夫人傳略》的序可以知道,許采白翻譯的《許太夫人傳略》由於銷量很好,在沈錦標翻譯的時候已經銷售一空。沈錦標翻譯的版本較許采白的文言版本更加易讀,並且這個版本的傳記是在當時南京司教的姚的准許下在土山灣印書館出版的。

在介紹許采白版本的甘第大傳的時候,便略有提到土山灣。1859年法國傳教士在上海董家渡設立印刷所,1864年法國天主教會在徐家匯創立了土山灣孤兒工藝院,1869年上海董家渡的印刷所移到徐家匯土山灣,成爲土山灣印書館。天主教徒在土山灣印書館出版了衆多的科學、文化書籍。其中便有龔若愚翻譯、許采白翻譯的《五洲圖考》。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和土山灣印書館在中國的美術史、出版印刷史、近代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公益事業史以及宗教史中都是重要的研究對象。筆者認爲在考察《徐甘第大傳》的時候,土山灣同樣也是重要的調查對象之一。

沈錦標版本的《徐甘第大傳》除了文體更接近白話文以外,還給每個部分加上了小標題。但標題並不是加入文章之間,而是加在文章篇幅的上方。

3. 1938年徐允希《許母徐太夫人事略》

第三個版本的漢譯《徐甘第大傳》是1938年徐允希翻譯的《許母徐太夫人事略》。徐允希是徐光啓的十一世孫,洗禮名西滿,天主教司鐸,學者,1876—1922年曾任上海徐家匯藏書樓主任。其於1909年(宣統元年)編輯《增訂徐文定公集》,於1938年翻譯甘第大傳,奉獻給中國公教進行會的會員。1965年,臺灣臺中的光啓社出版了此書;2003年,在紀念徐光啓逝世370週年之際,上海教區金魯賢主教爲號召信徒向徐光啓以及其孫女學習,再度出版了這個版本的《徐甘第大傳》。

徐允希版本的《徐甘第大傳》在題目上便和之前的兩個版本有所不同,特意在標題上增加了甘第大父家的徐姓。封面是由大篆書寫的“許母徐太夫人事略”,右邊則有副標題“一位中國奉教太太”,左邊則有落款“後學林騮敬題”,以及白文的印章。並且,此漢譯傳記的封面上寫有“中華公進模範”。此版本的《徐甘第大傳》使用了更爲白話的文體,並且每個部分都有詳細的小標題。

中華公進模範指的是中華公教進行會的模範,當時的羅馬教宗庇護十一世(1922—1939年在位)特别曉諭中國公進會的會員,將徐甘第大奉爲模範。公教進行會發源自意大利,教宗庇護十世(1903—1914年在位)首次使用此名稱,庇護十一世則將此組織定義爲“平信徒參與教會聖統的使徒工作”,將平信徒看作司鐸的延伸,旨在使世俗化的社會恢復基督精神,培養平信徒擔負起使徒工作的責任。1912年左右雷鳴遠神父(V. Lebbe, 1877—1940)於天津成立公進會。當時的教廷駐華代表剛恒毅主教和兩位秘書共同編寫了《公進會臨時守則》,1932年9月15日確定公進會的章程,上海的陸伯鴻當選全國公進會主席。而就像介紹譯者徐允希時提到的那樣,徐允希翻譯《徐甘第大傳》的目的之一,便是將此書奉獻給當時的公進會的會員,使其學習倣效。

從這個版本的序言可以知道以下的内容: 首先,在柏應理之前,潘國光神父(Frarcuis Brancati)是甘第大的告解神父;其次,柏應理在歐洲滯留時寫下了這部傳記,並且呈獻給某位伯爵夫人;第三,許采白衹是翻譯了部分内容;第四,許采白和沈錦標都是爲了當時的需要而翻譯《徐甘第大傳》;第五,當時庇護十一世對中國公進會會員發出赦令,使甘第大成爲中華公進會的模範;最後,清末民初的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研究專家陳垣使用1882年版本的甘第大傳來校對此版本。

最後,據目前所知,上海徐家匯圖書舘、臺北輔仁大學以及菲律賓的貝拉明大學均蒐藏有這個版本的《徐甘第大傳》。

4. 其他

此外,還有1946年楊塞編輯的“靈修小叢書”第三集第十一種的《中華公進婦女的模範——許母徐太夫人甘第大小傳》。主編者是白德美紀念出版社,發行者爲慈幼印書館,印刷者爲聖母無原罪兒童工藝院。徐甘第大傳是這套靈修書籍的一册,其餘則是天主教諸聖徒的傳記。這部傳記雖然大部分承襲自1938年徐允希版本的《許母徐太夫人事略》,但可以看到内容以及順序被重新編排過。

四、徐甘第大傳記的研究展望

本論文討論了最初《徐甘第大傳》的成書經過,在歐洲的傳播以及被翻譯成中文版《徐甘第大傳》的經過。最初的《徐甘第大傳》由耶穌會會士柏應理(1623—1692)所著,他在1671—1679年擔任甘第大的告解神父。由於工作上的需要,1679年柏應理回到了歐洲,並在此期間寫下了拉丁文版本的HistorianobilisFeminaeCandidaeHiu,ChristinaeSinensisquaeannoaetatis70, viduitatis 40 decessit anno 1680,之後獻給了某位侯爵夫人。其寫作的目的是向歐洲人介紹中國以及爲中國傳教尋求幫助。之後,《徐甘第大傳》被翻譯成法語、西班牙語、弗蘭芒語以及意大利語,在歐洲廣爲傳播。

目前所知的中文版《徐甘第大傳》都是翻譯自法文初版(1688年),參照了1879年吉爾埃赫米修女在巴黎抄寫的法語版《徐甘第大傳》。最初的中文版是許采白在1882年翻譯的《許太夫人傳略》。這衹是原書的部分翻譯,省略了原書中的中國習俗以及柏應理的傳教戰略。寫作目的可能和當時教皇利奥十三世(1810—1903)的聖鐸品後五十週年大慶有關,並且也有可能是以“西學東漸”爲目標的西學翻譯的一環。第二個中文版則是沈錦標(1848—?)於1927年翻譯的《許太夫人傳略》。因爲最初的中文版太過暢銷而告售罄,因此沈錦標發表這個更爲易讀的新譯本。第三個中文版則是徐允希(生卒年不詳)於1938年翻譯的《一位中國奉教太太許母徐太夫人事略》,目的是爲了將此書獻給中華公教進行會。

整理徐甘第大傳記的資料可以發現,此傳記貫穿了中國明代、清代、民國以及當代的歷史,見證了中國時代的更替以及變化,在時代的變遷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並且這部傳記最初完成於歐洲,之後被翻譯成數種語言,在西方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同時,這部傳記在近代又從西文被翻譯成漢文,也反映了當時西學中用的時代特點。因此徐甘第大傳記的研究無論在中國基督教歷史、中國福祉史、近代中國歷史,還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作者单位: 日本立教大學)

① 戚印平: 《遠東耶穌會史研究》,中華書局2007年版;《日本早期耶穌會史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② 本論文的研究對象是《徐甘第大傳》這部傳記,而非甘第大本人。

③ 關於甘第大的誕生年份,有1607年和1608年兩種記載。藏於柏林國立圖書舘的1688年法文版《徐甘第大傳》中有一張插圖,寫有徐甘第大去世的年月即1680年10月24日,享年73歲,但並没有寫明徐甘第大的出生年月。而1886年由許采白翻譯成中文的最早漢譯《許太夫人傳略》的開頭則寫到甘第大“生於明萬曆三十六年戊申”,萬曆三十六年是在1608年2月16日至1609年2月3日之間。並且1927年沈錦標翻譯的《許太夫人傳略》中則明確寫到甘第大“生於降生後一千六百零八年。時萬曆三十六年”。而徐允希《一位中國奉教太太許母徐太夫人事略》一書的扉頁上則標注着(1607—1680)。1946年楊塞主編的靈修叢書中的《許母徐太夫人甘第大小傳》則直接寫“於一六〇七年誕生”。關於以上幾個版本的《徐甘第大傳》將會在之後作詳細論述。

筆者推測1608年比較合理,雖然從“1680年去世,享年73歲”這點上可以計算出甘第大生於1607年,但中國人有講虛歲的習慣,所以甘第大實際上誕生於1608年的可能性更大。

④ 取自一世紀一位羅馬聖女的名字,意味着純潔、無垢。甘第大受洗那天正是這位聖女的禮日。關於甘第大的詳細信息請參考矢澤利彦《西洋人の見た十六~ハョーヒハタシo、ホヨミ·ナョミヤ》,東方書店,1990年,第122—137頁;徐允希: 《一位中國奉教太太許母徐太夫人事略》,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938年版。

⑤ 因爲時代以及地區的限制,當時在中國布教的衹有天主教耶穌會,因此甘第大全家是以天主教徒的身份信奉基督教。筆者在此論文中更希望强調甘第大一家的基督徒身份,而不是天主教徒的身份。

⑥ 在徐允希《一位中國奉教太太許母徐太夫人事略》的注中,有許家給徐家的聘書,以及對許遠度及其家庭的介紹。徐允希: 《一位中國奉教太太許母徐太夫人事略》,第12—13頁。

⑦ 關於甘第大的生平請參考: 許采白: 《許太夫人傳略》,徐家匯益聞館1882年版;沈錦標: 《許太夫人傳略》,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927年版;徐允希: 《一位中國奉教太太許母徐太夫人事略》;矢澤利彦: 《西洋人の見た十六~ハョーヒハタシo、ホヨミ·ナョミヤ》,第122—137頁。

⑧ 王成義: 《徐光啓家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⑨ 柏應理在傳記中記録徐驥有四男四女,其中甘第大是最小的女兒。而徐允希則考證徐驥應有五男四女,其中甘第大是次女。在此筆者採納徐允希的觀點。請參考徐允希《一位中國奉教太太許母徐太夫人事略》。

猜你喜欢
中國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
我也是中国的
中国加油!
中国一定赢
中国人减肥为什么那么难?
taking stock
最美中国
China-Bangladesh Cultural Exchange A“Belt and Road”Success Story
中国哪里最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