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基调与记者镜前管理

2018-01-23 23:54栾轶玫
视听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亚平物理课铺垫

栾轶玫

之于记者而言,身处会议中特别是党代会、两会这样的重大会议时,该如何提问?如何镜前管理?这关涉的不仅仅是记者的个体形象,还有其服务的媒介机构形象,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记者群体整体的评价,因此,还牵涉到记者的群体形象。

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提问,提问的内容、语态,很能体现出记者对于传播情境的把握。记者提问可不可以铺垫?答案是可以的,但是这个铺垫应该达到两方面的目标:

其一,带入感。提问前的铺垫描述,或展现画面,或引起观众兴趣,或能避免主问题的生硬感,这样的铺垫不是为了占据更多的提问时间与电视版面,而有意为之的冗长、拖沓的铺垫,而是言之有物的话语预热。比如,2018年两会首场“代表委员通道”,央视记者向航天员王亚平的提问铺垫就很好:央视网记者向王亚平提问“我非常喜欢您,我一直记得一个画面,您在太空中马尾辫飞起的样子。您在太空上给地面的学生讲物理课,让孩子们觉得物理课不再那么枯燥,为孩子们种下了科学的种子。可是,我们看到现在种种子的人还是太少了,我们该怎么办?”王亚平随后回答2013年的太空授课,让她与中小学生度过了难忘的40分钟,能让航天服务于社会是她的梦想,亲手为孩子们播种航天梦想的感觉太棒了。提问用“马尾辫扬起”作为铺垫,带入“王亚平在太空给孩子们讲授物理课”这个话题,这段铺垫不仅有信息量,还有画面感,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其二,补充信息。提问前的铺垫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供观众应知而未知的信息,为接下来的提问补充背景、提供语境、启动兴趣。

传播基调的把握

之于专业记者而言,对于身处的传播情境应有充分的认识,对报道的传播基调应有准确的把握。媒介发展到今天,移动网络、微信微博的兴起,使得任何传播都会被“切片化”并广泛传播,而且,受众在转发过程中时常会进行新的改装与创漩,由此引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舆论热点。

这要求专业记者既要懂得镜前表情管理,又能提出专业水准的问题。在当下媒介丰盛的时代,记者更应对自身专业性有所要求与有所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媒商与形象管理能力。身处镜头前,记者的表现应与传播情境、传播基调相匹配。

受众也应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特别是微平台的受众,因其接触信息的时序是倒叙的,也就是说人们打开朋友圈最先看到的是最近传播的信息,而这一信息很可能在传播过程中被“复次加工”“多次拼接”,事件的起因不清楚、对事件的来龙去脉缺乏整体认知。这导致受众不断地“站队”,又不断地“反转”,这反映出受众对于传播基调缺乏正确认知。

记者镜前管理

记者镜前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关涉到记者在镜头前如何管理自己的形体、姿势、表情、眼神、服装等,如何管理自己的语言、语速、语态、用词等,还涉及到记者镜前的心理准备、职业习惯。可以说,记者的镜前管理是“功夫在诗外”的一项日常习惯。这一习惯的实质是你对记者身份的认知、对记者使命的认同、对记者角色的扮演。

记者镜前管理从深层次来说是对记者这一职业本身的热爱,是对自身所处的职业身份的一种常态认知。比如说,当记者出现在两会、党代会这样的严肃场合时,应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体,也代表着其身后的媒介机构,还代表着中国记者这一专业群体的形象。任何不当的行为,不仅会对其个体形象、服务的媒介机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影响受众对中国记者群体形象的评价,破坏了受众对媒体专业与负责的形象期许,进而影响到受众对媒体的好感与信任。

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新闻专业主义更应被强化,而不应由于自媒体当道,新闻专业人士舍弃专业性,以随意、随性博出位、吸眼球、占版面。理想的情形是:PGC生产者,专上加专更专业;UGC生产者,努力靠近专业性;MGC机器生产者,用智能提升专业性。

猜你喜欢
亚平物理课铺垫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我的年度汉字
——宅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出 气
下雪了
通信手段
答非所问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
动起来的物理课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