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一个核心,五个步骤”

2018-01-25 04:11韩晓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教课例讲故事

崔 磊 韩晓燕

课例研究,是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独立思考和教研组集体研教的合力过程。它立足课堂、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直指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文以《螳螂捕蝉》一课为例,梳理我们日常课例研究的推进过程与方法,概括说来就是“一个核心、五个步骤”。

“一个核心”是指课例研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结合课堂实际,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螳螂捕蝉》要研究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运用《学教导引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出的核心素养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我们此次课例研究的核心问题关键就是从《学教导引单》的制订和自主学习两方面着手进行实践研究。

以下“五个步骤”是课例研究的过程:

第一步:执教教师自主备课

课堂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过程是否有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拥有对文本解读的能力,这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要与文本深度对话,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这是课堂源动力。

第二步:组内教师观课评课

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步骤。观课结束,集中评课时,抓住发现的问题,研讨解决方法。

问题一:导入新课环节,先抛出问题:“什么是寓言故事?”这个问题过于抽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修改建议:将问题改为“大家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快速筛选、提炼,梳理寓言的特点,体现自主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二:精读环节,《学教导引单》中的学法指导为“画出文中讲故事的句段,分析其中的道理”,学生依此按部就班地画重点词句、赏析,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修改建议:将问题改为“少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仅仅只是为了讲故事吗?你听出少年的言外之意了吗?”,带着一系列悬念、一连串问题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沉下心来细思考、真参与。

问题三:总结提升环节,《学教导引单》中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根据课堂梳理出的思维导图讲故事”,问题太过笼统,不利于学生自主完成。

修改建议:将学生的交流环节做详细说明,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时目标更明确,行动指向性更强。

课标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同时也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课后研讨是抓住课堂上变化的、流动的片段,及时把握课堂生成,汇聚组内教师的思考,打磨出高质量的课堂。

第三步:修改教案,二次备课

在第一次观评课的基础上,执教教师梳理问题与修改建议,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对教案和《学教导引单》进行修订。

第四步:二次观课评课

第二次观课评课目的更加明确:上次观课时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教学效果如何?让课例研究细化到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有的放矢地激发出日常教研活力。

第二轮磨课时,我们重点关注了第一轮的几个调整,运用视频回放和数据分析,检验之前的课例打磨效果,同时进一步修改,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精读环节,将“分别找出眼前利益和隐藏祸患”具体描述为“用直线画出描写眼前利益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隐藏祸患的句子,然后由组长带领进行交流完善”,要求更加明确,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大大提高。讲故事环节中增加了“如何讲好故事的主题拓展阅读”,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讲故事,与复述课文有什么区别,应该怎样去做。这样,学生在准备时才更有明确的目标,课堂上讲故事的展示环节也就更出彩了。

第五步:总结梳理

任何一个研究过程都离不开总结梳理,这是再思考和提炼迁移的重要过程。

这样完整的课例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和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学教课例讲故事
“学教评”一体化:把握评价导向,把脉阅读教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听冬神讲故事
美术课堂“教学”与“学教”的探究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课例
问题引导式课堂“学教”形态的实践与思考
变“教学”为“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