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序据理,尊重思维

2018-01-25 09:06潘红英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蒙学理据造字

潘红英

汉字字数众多、系统复杂,在构形构意上体现了理性精神,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世界的过程。识字教学要在尊重汉字思维的基础上依理据进行。“理据”有三层意思:一是造字的理据。汉字无论如何演变依旧保持着构形特点,保留着原初造字时的意图,这种被人们所公认的意图就是“构意”(也称“造意”),它使汉字具有了可分析性,也就是造字理据。二是汉字构形理据。汉字字形与字义关系密切——寓义于形、构形有据、据有明理、形理相通。三是教学理据,就是根据汉字造字规律和儿童学习心理有序、有理、有据地进行识字教学。识字教学的“正道”就是有序有理地依据理据进行,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依序,尊重汉字规律

首先,汉字源于自然,是人认识世界和感知自我的产物,汉字的出现和发展是有序的,即人类自我认识的过程。世界上的文字都起源于图画(象形文字),很多文字都经历了表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三个阶段,可现在汉字音形意一体,三者共存,这使其既能通过字形或字形分析直接表意,也能通过语音表意。汉字出现的顺序是先独体字后合体字、先构形构意再音意结合,遵循着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识字教学也应遵循。

其次,从识字教学的传统来看,识字教学是有序的。蒙学识字时期的童蒙教材都是从字书开始,史籍记载的蒙学教材有周宣王时太史籀编写的《史籀篇》,秦朝的《仓颉篇》《博学篇》《爰历篇》,汉魏六朝时期蔡邕的《劝学》、顾恺之的《启蒙记》、周兴嗣的《千字文》等;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版的“百年语文第一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从汉字源头进行系统梳理,把西方科学融入传统蒙学教育中。2017年,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将汉字识字调整到了拼音学习之前,很好地体现了识字的“序”,强调汉字教学的根本是字。尊重汉字规律,进行有序的识字教学,有利于儿童掌握识字规律、规范识字写字、了解漢字起源、传承汉字文化,从而生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识字教学要尊重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构形依据和道理,有其历史渊源。象形字描绘直接感知的事物,如同图画,依形取象;指事字在象形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标记表示要指出的事;会意字结合多种意象合成,具有故事性;形声字兼顾音、形、义,体现了综合性。这些汉字的特点就是识字教学的依据。

3.形近比照,区分字义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对形近部首的比照,可以让学生了解部首本源,增强对该部首汉字的识记理解,减少错别字,从而体会造字的神奇。如部首“口”与“口”学生极易混淆。“口”同“围”,古读“wei”(也读“guo”,同“国”),如同四周的围墙,含此部首的字多有“包围”的意思,如“困、圆、团、围”等;口,“人所以言食也”,所有与口相关的字,都采用“口”作偏旁,如“唇、吻、喉、咙”等。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三首》里的“牧”字,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会把“牧”的“攵”错写为“夊”,因此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今天,我们学习《牧童》,下面请同学在黑板上写“牧”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书写。(师巡视,找出有误的书写)

师:你们看这位同学写得对吗?

(生点评,师相机引导,板书:攵、夊)

师:同学们,发现它们的区别了吗?

(生回答)

师:(点拨)“攵”(pu)古同“攴”,甲骨文“”由“”(卜、权杖)和“”(又、抓握)组成,如手拿木棒敲打状,“牧”就是手拿木棍放牛,放牧的孩子称为“牧童”。从“叟”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如“收”本义为打击罪犯、捆绑入狱,后引申出庄稼归仓、获得、接纳等义;“夊”(sui)表示缓慢行走的意思。

在教学时,要通过研究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构字特点和学生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识字方法,注意音、形、义之间的关联性,力求做到形义、音义和音形兼顾;识字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与阅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蒙学理据造字
劝学
日新才能启蒙
论传统蒙学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启示
蒙学:古人的儿童教育智慧
隋文帝造字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O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理据信息
教授经典的蒙学,还是蒙学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