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价值与建构

2018-01-28 08:55钟明华
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世纪共同体命运

钟明华,董 扬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推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尤其是他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十八大以来在许多重要场合提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1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这表现在理论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扬弃过时的内容,生发新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发展理论内容。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对21世纪时代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1.1 时空语境中的双重发展向度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所形成的理论形态,从动态的角度来说,也指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指明该理论未来的发展形态和趋势。同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实现了从一国转向世界,也更强调对世界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在时空上的双重发展。

时间上,马克思主义走过了百多年历程,以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关注它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的关注。随着“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求的提出,以一个世纪为基本时间单位,面对整个21世纪的“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及其未来展望的问题被提出来了。一方面,为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辟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复苏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21世纪又有了新的表现,如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了调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这只不过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的新的表现形式而已,其矛盾本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1]总的来说,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问题比以往更加纷繁复杂,其在表现强度和思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需要关注其现实,更需要研究其未来发展的形态与趋势,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从历史和当下延伸到未来,拓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间逻辑。

空间上,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视角实现了从中国转向世界。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旧存在并有所上升,还产生了新的表现。虽然整个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全球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滞后、阶级阶层矛盾激化、恐怖主义、环境问题等依然威胁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关系人类命运的突出问题。这些正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要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完善中国道路的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批判当代世界的矛盾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就需要在初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21世纪全球化发展条件下所形成的一个新的表现,它的提出,是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拓展到关注21世纪人类命运的发展,从关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拓展到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因此,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地域性融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向世界历史转变。这无疑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空间。

1.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互动关系

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表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蕴含着两个维度:一个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另一个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换言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双重任务:“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总任务和总目标,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直接任务和目标。一方面,我们不能把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在一边而直接去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在致力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而没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和目标。”[2]

应该明确,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主体进行发展,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拓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外延,从该层次上来说,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具有两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这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问题相结合,回应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变化和新问题,不断充实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这不仅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国别性、民族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也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类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现代文明危机的诊断和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上。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卢卡奇、柯尔施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人道主义阐释。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国家危机理论和以高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他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石解决和回应现实问题,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时代问题的形而上的解答。

另一方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建构又具有实践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和最重要的品格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根本特征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具体化和民族化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与各民族国家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具体理论形态。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十月革命时的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不但提出“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革命成功论”,而且提出“新经济政策论”并付诸实践,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新的探索。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之后的中国革命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列主义,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坚持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在解决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重大难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入、广泛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时代课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它们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具体化和多样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唤起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将会引领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复苏与兴起。

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支点

如何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想,为发展和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性的主题和选择。质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和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支点。

2.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关注视角从本国现实转移到世界问题、人类问题和人类命运问题之上。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切点和必然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和现实之维上。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具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

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冷战格局的态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新中国外交实践的智慧,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三个世界”划分和“求同存异”等思想,超越了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制约。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冷战末期和之后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准确把握了新格局中的国际发展潮流。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世界并没有按照福山所述的“历史的终结”进入和平与繁荣,而是不断陷入生态恶化、恐怖袭击、局部战乱、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等问题之中。旧的政治秩序失序之后带来的是全球治理的失灵,世界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方案。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这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外交理论与实践智慧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首次载入党的重要文献中。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首次在国际上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此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被62次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提到。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国际重要组织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讲话提到:“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讲话同时提出,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目标,“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思想又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2015年12月,习近平在中国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他同时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坚持的五项原则,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现实世界”拓展到“虚拟世界”。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首脑第十一次峰会上,习近平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这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瑞士,并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重要命题,进一步明确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意识。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的系统性阐释。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被写入党章。这些,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的动力,也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作为。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也有其现实之维。

首先,是两极格局瓦解和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呼唤。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依然占据主导地位,霸权逻辑、丛林法则、零和思维等引发的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依然存在。但冷战之后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崛起,成为塑造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世界格局从单极转向多极,这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同时,随着国际社会交往的时空被不断缩小,“地球村”的特征愈发突出,国家间形成了“互嵌”式的更为复杂和多变的关系,整个国际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这也意味着国际间合作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以习近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而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变化,号召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其次,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飞速发展,人类文明发展到极高水平,但另一方面,贫富分化、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生态危机、金融危机等问题严重存在,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尤其是,2016年以来逆全球化兴起、区域一体化逆转、民粹主义抬头等一系列世界问题爆发,而这些问题在原有的全球治理框架下已无法得到解决,这就需要一种超越原有治理框架的全球治理新思维和新方案。与此同时,以美国为核心的单极格局式微,资本主义全球化陷入困境,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崛起,成为重构世界格局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信心也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概念,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明确宣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新体系,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为推动构建国际治理新体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带来了新的动力。

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轴心问题,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体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一种既继承马克思主义学说又发展了原有理论的现实的人类解放理论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实现人类解放的“中国方案”。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关于人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劳动获得“人类历史”,在劳动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交往,由于私有财产的无限扩大化而使人类自身的发展投入世界的发展中的一个过程的理论。这一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具有逻辑一致性。

首先,这体现在世界历史的最终形成的过程之中。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资本的扩张促使世界市场形成,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空前加强,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相互作用,历史成为了世界历史,而世界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命运相关体。

其次,体现在民族史成为世界史的过程之中。世界市场的形成消解了各个国家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内部交往状态,形成世界民族交往的新格局,也形成了民族史转向世界史的新状态,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带有了世界性。在全球民族国家被全球化的浪潮所卷入的今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切,使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不可逆转和阻挡的历史潮流,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

又次,体现在大国史走向世界史的过程之中。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称霸世界,也不能孤立存在于世界,“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只有各民族国家共同面对世界治理难题,充分发挥本国优势,追寻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目标,才能尽快实现和平安康、互利共赢的生存与发展。

第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超越国家和阶级的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绝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个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3]166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国家采取统治的方式越来越隐蔽,统治阶级会利用共同体的形式来作为自身存在的依据。“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共同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4]84

在阶级社会中,始终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国家作为连结与真正共同体之间的过渡期,只能缓和矛盾,却不能根本解决矛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将不断提升,使国家与共同体之间不断达到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最后,达到高度统一后,国家存在的必要性也就消失了。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变,而是在新的经济与社会运行方式的遮蔽下又有了新的表现,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的世界问题。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是“民族国家基于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强烈意志,以国家的名义结合而成的‘有机生命体’”[5]。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一方面符合马克思关于国家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也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缺少在国家消亡之前如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暴露出的新问题的思想之不足。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现实体现。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进程来看,他将人类发展的最初社会形态概括为“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这是一种以血缘关系或部落关系为前提构建的“天然共同体”,实现了共同体所有成员对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共同占有和享用,开创了将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本形式的历史。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依赖关系”逐步被“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所取代,那种“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也被以利益关系为社会存在基本纽带的“政治共同体”所取代。这种“政治共同体”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剥夺其他阶级的利益诉求,在自诩为社会共同利益代表者的国家的遮蔽下,通过让渡社会成员部分特殊利益,构筑的所谓“共同利益”的共同体。因此这种政治共同体具有虚幻性,所以被马克思称为“虚幻的共同体”。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成为一切人依赖生存的一般实体;同时又是一切人的共同产物”[6]178。马克思讲,这对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一种互悖性的社会存在:一方面,抽象的共同体以交换价值那强大的规整个人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性为前提,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和价值绾结在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敬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6]119。所以马克思指出:“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6]107这种转化实际上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异在和丧失,是物性遮蔽人的个性的过程,因此被称为“货币抽象的共同体”。而当货币变为资本,原有的“货币抽象共同体”就让位于“资本抽象共同体”。

马克思对“货币-资本抽象共同体”的批判的最终目的,是为其“真正共同体”思想即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提供基础。而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讲的是个体和“类”之间对立的和解、社会性与主体性坚硬边界的消融、抽象性和具体性之间真正的丰富关系的复归。而这一切,对于自由人的联合体、对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对于自由个性的形成来讲,必将是一个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的过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质上是构建一个以全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共同体,集中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发展共识。透视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次强调,其中不仅为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阐明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新思路,而且更彰显了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论断的实践价值。然而,尽管经济全球化的倾向将所有国家都置于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发展链中,但并非每一个独立的经济体都执着于人类大同的理想,或抱有利他主义的动机,现实的国家利益仍然是寻求国际合作的首要考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为寻求全球共同的发展开拓一个穿越现实与理想的张力空间,而且要兼顾不同的利益诉求,确立人类休戚与共的实践旨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也是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货币-资本抽象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的现实批判和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质上是要构建一个以全世界人民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共同体,集中反映了全世界人民的发展共识,并确立人类休戚与共的实践旨归。

3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步轮廓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时代特点、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又融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宗旨和使命来说,马克思在对近代自由主义催生的市民社会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概念,因此,马克思从人类社会的界域来审视现代社会的矛盾与困境,马克思的理论自始至终都存在一个旨在实现人类解放的规范性逻辑。21世纪马克思主义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解放的宗旨和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在探索人类应该往何处去的过程中,基于对资本主义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和弊端进行的深刻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发现只有通过改变这种社会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事实平等,即真正实现全人类解放。

在当代,资本主义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然而这种变化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因而,解决当代的人类问题,需要切入到人与人类社会的立场上进行思考。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从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来说,已经从关注民族国家内部问题转向世界问题、人类问题。而从其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来说,始终没有离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依旧是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这意味着21世纪马克思主义延续着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和使命。

第一,从主题和问题来看,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深化三个方面的认识。

首先,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深化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全球化,实质是资本逻辑在全球的展现,形成了雇佣劳动形式的多样化、资本统治的国际化和拜物教观念的普遍化等新特征。在面对资本主义全球危机及其新形势和新表现时,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对此有明确和清晰的判断和回答。更重要的是,面对攸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的与日俱增,特别是全球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局部政治环境动荡、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全球性问题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情况,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其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和历史必然性,为社会主义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勾勒了初步设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彰显着社会主义在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日渐式微的世界政治格局之中的独特活力和优越性。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依旧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也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再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问题。这就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矛盾和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理论支持。这也要求我们在这一过程之中,将中国人民的福祉与世界人民的福祉相统一,以“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7]。

第二,从主要理论形态来看,新的时代格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分别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同步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首先,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格之一,因此,要树立起以问题意识为前提的方法论自觉,同时,要建构起面向中国现实发展及其问题的研究范式,要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自觉。

其次,经济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之需。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突破和超越“苏联模式”,站在历史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高度,展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追问,探究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运动的规律。

再次,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构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仅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如何建设和治理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课题,更需要致力于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回答“人类社会未来向何处去”的重大课题,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从特征和趋势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

首先,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需要进一步与当代的实践相结合,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仍然会是一个“具体化”和“民族化”的过程。列宁主义形成之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和民族化的过程,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直接指导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则需要在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的同时,也要体现在解决世界性难题包括资本主义世界难题之中。

其次,科学技术理论成果为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着新元素。科技革命及其引起的社会变革,在21世纪必将极大地推动历史进步。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旧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主要体现在科技的发展上,其成果一方面能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能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兴学科能够不断地产生与发展,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成为更全面的学说。

再次,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基于21世纪人类命运新问题和马克思主义新发展之上的承继社会主义500年、科学社会主义150年的命题,这也使得社会主义及其运动在21世纪仍然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影响着乃至将引领21世纪;另一方面,在21世纪这一漫长历程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将会更加暴露并且不断尖锐化,这都使得马克思主义将在21世纪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社会主义及其运动将会是21世纪的主要趋势。

[1] 高擎真理的火把——记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N].光明日报,2011-12-02.

[2] 梁树发,李德阳.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路径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3):35-4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陈曙光.人类命运与超国家政治共同体[J].政治学研究,2016(6):49-59.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N].人民日报,2013-01-30.

猜你喜欢
世纪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世纪赞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My School Life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