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引领职业学校行稳致远

2018-01-29 10:56周乐山
江苏教育 2018年68期
关键词:校企理念职业

/周乐山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烙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印记,虽曲折前行仍坚持改革发展;而今,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承载着国家保障民生、支撑高端产业发展、打造制造业强国和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新期待,承载着与社会、个人相生共长的发展使命。问题是,职业学校怎样才能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回应期待,赓续使命?怎样才能打破社会偏见,化解吸引力不足的矛盾,更多地提升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获得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职业学校自身发展问题,解决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的问题。

一、“适合”的理念,破局发展之由

“适合”一词在教育的话语体系中并不鲜见,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江苏省教育厅葛道凯厅长提出“适合的教育”理念,成为新时代教育人的问题解决思路与发展技术路线。

在笔者看来,适合不是迎合,而是基于选择性教育需求的融入、匹配、恰到好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表明了职业教育既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本质做了明确定位。因此,“适合”的教育理念之目标应为“适合市场与适合学生”,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从办学理念到办学实践都要面向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去匹配市场需求,适配于“中国制造2025”对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治理方式和教育生态要适合学生,能为学生提供适合成长与未来发展的良田沃土,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因而具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学校唯有以自身发展引领社会观点转变,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方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重视程度。

二、“适合”的教学,擎托专业转型

专业转型是实现职业学校创新发展的要义,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着力点。适合的教学,首先需要观念层面的改变。办学者面向社会与市场,打破以往专业之间,专业与企业、行业之间,专业与市场之间的割裂状态。其次要求师生教学关系的改变。师生需要共同关注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促进专业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因此,职业学校需对接产业链,选择适合的龙头企业建立深入与全面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建企业学院,使之成为校企深度合作的创新载体和专业转型的有效推手与重要支点。聚力校企一体化优势,紧跟产业发展脚步,重视市场需求,持续拓展办学外延,主动服务企业,多元服务社会,实现社会的主动认可。

三、“适合”的课程,推动创新创业

“适合”的课程并不仅仅是传统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实践课程等,还包括为每个学生“定制”的综合实践课程——将真实生产任务引入教学培养过程,创新课程内容;以真实实体经营为课程实施途径,充分发挥市场元素作用;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实践平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备综合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课程在现实层面具有实际操作性,在课程开发、项目设置、课程标准与课程评价方面既有规范又有创新。

四、“适合”的选择,开辟多元路径

葛道凯厅长曾说,“适合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选择和社会的选择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学校要提供“适合的教育”,学生与家长要选择“适合的教育”,社会要支持参与“适合的教育”。具体到职业学校,需创设丰富的多样化选择与发展路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选择,对接与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探索与建设完整的现代职教体系,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稳定基础地位;持续拓宽国际视野,培育优质国际合作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在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解决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问题。

五、“适合”的人文,厚植致远本根

人文治理理念中闪耀的人文关怀与传递的情感动力能超越任何行政管理的效用。管理者若将人文意识与行动关怀浸润进学校的所有工作,人文关怀将成为师生共有的价值取向,焕发师生的自身热情和内生力量。这是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机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育的转型从来不是一朝救急,亦不能一蹴而就。对标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会手艺到技艺精,从可就业到能发展,职业学校需要不断坚守和聚力,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智慧。当“适合”理念与职业教育发展交相辉映,职业学校也将以成人达己的姿态行稳致远,更有品质,更有情感,更加温暖。

猜你喜欢
校企理念职业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职业写作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