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轮”驱动战略推进“水上台州”建设

2018-01-29 20:43浙江省台州市水利局
中国水利 2018年23期
关键词:台州市台州水利

浙江省台州市水利局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位于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市,市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水域面积46.1 km2,属典型的江南水乡。水是台州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山海之奇、经济之雄、历史之厚、人文之美塑造了这座充满生机和幸福的城市。“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既是台州的城市特色,也是台州“十三五”时期的城市发展定位。做好“山海水城”文章,灵魂在水,核心是全市域构建“水上台州”。

一、建设“水上台州”的重要意义

“十三五”时期,台州进入发展动力转换期、空间布局重构期、区位条件提升期、治理方式转型期的发展新阶段。基于民生所盼、发展所要、时代所需、责任所系,对照水利建设“大干快上、提速创优”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水上台州”建设势在必行。

1.顺应人民期盼、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民生所盼

台州市依山面海,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使得台州历史上频繁遭遇水旱灾害,虽经历代兴利治水,但洪涝潮旱等水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仍未完全消除,加之极端气候频发趋势明显,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台州面临的水灾害情势依然严峻。此外,近30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台州市水生态环境遭到了部分破坏,水利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水生态景观的营造和水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台州“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目标。随着近年治水思路的转变、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及“五水共治”行动的全面铺开,水旱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得到有效缓解,河湖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但水利仍存在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均衡等问题,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台州“综合实力更强、城乡区域更协调、生态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治理体系更完善”的“五个更”目标,必须进一步解决水问题,做好“水文章”。

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水上台州”建设,加快水利民生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全市城乡水生态环境,构建“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宜居台州,对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所要

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致力于建设“制造之都”的台州而言,这种转变更为迫切。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台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实路径。水在台州城市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利必须先行。

台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也是浙江制造的重要板块。2017年全市GDP突破4 000亿元,跻身浙江省经济综合实力第二方阵。“十三五”时期,台州市“三区”融合、“三市”同城、“三湾”联动、“三带”协同的步伐加快,经济社会继续快速平稳发展,对水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工业化进一步深入发展和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需要更高标准的水利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城镇规模扩大造成水文效应显著改变,需要进一步创新治水理念,提升应急能力;现代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发展,需要提高农田排涝能力,推进农业节水,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公共信息系统高速发展,要求加强水利信息系统与台州现有公共信息系统的融合和对接,逐步提高水利信息化支撑能力。

大力推进“水上台州”建设,对台州市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跨越产业升级关口,攀登先进制造高地,保障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建设生活品质城市的时代所需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通过城市设计,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是中央对城市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塑造提出的明确要求。2017年,台州以“全国少有、浙江独有”的组团式城市特色入选全国37个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之一,水是台州城市“塑形塑神”的重要力量。

台州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辉煌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自然优美的水景观、宏伟壮阔的水工程和历史悠久的水文化。远在新石器时期,台州的先民们已开始建造水井等早期水利设施。从两汉时期章安古镇的兴起,到三国时期卫温下夷州,到明代海门卫的海防重镇,再到民国海门港“小上海”的繁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城市建设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都是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印证,一部台州历史就是一部兴水治水史。

当前台州正处于城市化建设的窗口期,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统筹考虑水与城市的关系,大力推进“水上台州”建设,是对台州城市历史文脉的有效传承和提升,也是把握城市定位、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举措。

4.补齐水利短板、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责任所系

近年台州市水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17年水利投资增速居全省首位,22个项目列入浙江省“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8个总投资170亿元的水利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台州三期供水、朱溪水库等工程加快推进。但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比、与群众对环境改善要求相比,水利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阶段性问题,需要加快补齐水利短板。

通过多年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完善基层防汛体系等,台州市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逐步建成,但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沿海平原整体排涝标准建设、江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城乡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建成,但水资源保障和利用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不协调:全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各行业节水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供水形式相对单一,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偏低,应对极端突发水事件能力有待加强。通过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措施,城乡水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善,但水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水质局部污染、生态补水不足、水域占用、平原水系连通性不够、河湖库塘淤积、水土流失等问题仍有待解决。水利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与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仍有差距。

大力推进“水上台州”建设,是补齐水利短板、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也是水利人的责任所系,使命所在。

二、“四轮”驱动战略的探索实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思想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只争朝夕、大干水利、快上项目”要求,从市情水情实际出发,台州市高站位谋划“大系统治水、大循环治水、大项目治水、大民资治水”“四轮”驱动战略,为“水上台州”建设提供了扎实基础和强力保障。

1.“三区两市”大系统治水,解决“单打独斗”问题

坚持系统谋划原则,构建“三区两市”协同治水体系,编制“山海水城”规划蓝图,变各县市区“单打独斗”治水为“系统协同”治水。

一是“一规”统全局。以建设“山海水城”为目标,坚持以水定城,突出水系规划龙头,道路、市政依据水系布局。加强水域红线控制,提高水域面积,新建城区水面率不低于10%,滩涂围垦区水面率不低于12%。在近年通过挖湖拓河新增水域面积12.3 km2的基础上,到2020年,再新增水域面积91 km2,水面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

二是“一江”带全线。椒江是浙江省第三大水系,流域面积6 603 km2,占台州市国土面积的2/3,沿线涉及5个县(市、区)。自2013年起,由台州市委书记担任河长,实施“一江五县”全域治水,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兼顾防洪、供水、灌溉和景观等功能,全面开展椒江流域综合整治。

三是“一测”牵全域。紧盯省控断面水质全面消劣这一目标,牢牢抓住断面水质监测这一“牛鼻子”,构建以县域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率和污水处理厂的负荷率、出水水质达标率、进水浓度稳定率等“五率”为治水评价指标的考核体系,每月对全市23个交接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对不达标相关县(市、区)责任人进行约谈或实施问责。

2.“五湖四环”大循环治水,解决“就水治水”问题

以打通断头河为突破口,以飞龙湖、月湖等五湖和绿心环、江海环等四环为纽带,编制“五湖四环”河湖江海循环圈,开展江河湖库连通联网建设,让水充分流动起来。

一是江河循环。通过打通断头河、拓宽主干河、新开引水河、疏浚淤积河,拓浚互通“主干动脉”江河,连接贯通“毛细血管”河道,在温黄平原形成“三横三纵、五湖四环”的河湖江海连通灵动格局。“十三五”末,将创建市区“五湖四环、一廊多带”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努力实现市区全域风景旅游。

二是湖库循环。开展水库联网、湖库联通建设,以长潭、牛头山等控制性水库为补水水源,以鉴洋湖、漩门湾湿地等湖泊湿地为活水修复,以满足平原河网水系的生态补给,还河流水体以生命。

三是雨洪循环。重视雨洪资源化,通过兴建水库科学拦蓄,开挖人工湖泊湿地滞蓄,推广透水铺装材料,新建雨水收集设施,尽最大可能实现 “洪水不出区”“雨水再利用”,保证雨洪资源的涝时能蓄、旱时能用。

3.“PPP模式”大民资治水,解决“大包大揽”问题

坚持“两手发力”思路,搭建治水投融资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本“PPP模式”治水,力争“十三五”期间民间资本占水利总投资1/2。

一是建立多元平台。成立市水务集团、市水投公司两大市级治水投融资运作平台,分别统筹跨区域公益性和经营性的供水建设、污水处理和水利建设的投入和开发。深化推行PPP模式,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重大治水工程建设。2016年台州市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签署了300亿元投资PPP模式合作意向。台州市5个县(市、区)建立水利投资建设开发公司,统筹区域水利建设项目融资。2017年台州市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浙江省财政资金补助、银行贷款共34.7亿元。

二是利用社会资本。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水利领域的实施意见》,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通过BT、BOT、PPP等方式开展对外开放引资,组建水利融资平台直接、间接融资或发行债券。近几年,水利PPP项目已融资86亿元。“十三五”期间,水利项目储备库名录中PPP项目10个,项目PPP融资将达到250亿元,在“十三五”水利总投资中占据“半壁江山”。

三是吸引金融信贷。出台财政扶持政策,明确河道沿线开发土地出让收益重点用于水系治理,积极用好城市发展、水利建设等各类基金,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水利项目资本金注入和银行借贷贴息,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力度,让整个社会资金流动起来。“十二五”期间,台州市13个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其中2/3建设资金由金融机构贷款。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百大重点项目的朱溪水库工程,工程批复投资37.44亿元,15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已获批准。

4.“五大百亿”大项目治水,解决“小打小闹”问题

坚持大项目带动,实施供水保障、平原扩排、强塘除险、水系治理、截污治污等“五大百亿”治水工程,“十三五”期间治水项目计划总投资800亿元。

一是蓄引互补保供水。实施供水保障百亿工程,总投资150亿元,建设朱溪水库、方溪水库和台州供水三期等重大引供水工程,继续实施农村饮水提升、灌区节水改造、农田渠道建设等配套引提水工程,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新增水库年供水能力2亿m3以上,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县(市、区)节水型社会创建达标率达到88%,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高效利用、饮水无忧”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二是堵疏并举防洪水。实施平原扩排、强塘除险两大百亿工程,计划投资360亿元,建设洪家场浦、青龙浦等14项沿海排涝骨干工程,继续实施病险水库山塘、沉降海塘除险加固,以及对洪涝易发、人口集中、经济集聚、农田连片的区域中小河流实施整治,完善区域排涝格局,提高水利工程保安能力。到2020年,沿海平原排涝能力、主要江河干支流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基本建成“江河安澜、工程安全、总体可控”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三是水岸兼顾治污水。实施水系治理、截污治污两大百亿工程,计划投资310亿元,围绕椒江和金清两大水系治理,建设椒(灵)江水利综合枢纽工程,开展始丰溪、永安溪、永宁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实施“毛细血管”河道整治,推进生态脆弱河流生态修复,开展人工湿地生态循环治理,以及统筹开展截污纳管、污水处理、农业治污、拆违复绿等工作,让水流起来、清起来。到2020年,市区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河湖健康、水清岸绿、幸福乐居”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三、经验与启示

1.坚持“四轮驱动”是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方针的有效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为新时代治水兴水工作指明了方向,台州把贯彻落实十六字治水方针与台州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大系统治水、大循环治水、大民资治水和大项目治水”“四轮”驱动战略,构建了大系统循环治水兴水体系,这是推动全市域构建“水上台州”的强大支撑和基础保障,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水兴水思想的有效探索和生动实践。

2.实现“四个起来”是“新时代美丽台州”建设的根本途径

新一届台州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积极打造美丽中国的先行城市和美丽浙江的示范样本。水是“美丽台州”的重要元素、重要基础,台州实施大系统循环治水兴水方略,坚持水岸共治,打好治水“组合拳”,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新开或恢复自然水道,实现让水道“通”起来;严格落实水域红线蓝线控制,尽可能挖湖拓河扩水域,实现让水域“大”起来;加强入河严格管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河湖水系健康生命,实现让水体“活”起来;全域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变“盆景”为“风景”,留住水韵乡愁,实现让水景“美”起来。

3.发挥“四方力量”是“水上台州”“山海水城”建设的重要保障

治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形成合力,有效统筹各种要素、协调各方关系,打通科学治水兴水之路。台州突出治水的整体性、综合性,变“单打独斗”为“共建共促”,坚持党政齐抓,在全国首个成立台州市水治理委员会,加强治水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坚持部门协同,落实治水等重大项目“双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合力解决项目要素保障和立项审批等遇到的问题;坚持社会联动,走市场化路子,用好用活社会资本,用民间资本引来源头活水;坚持全民参与,“河小二”志愿者等协助“河长”“湖长”积极履职、发挥作用,形成全民支持、参与治水工作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台州市台州水利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台州市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外来人员就地过年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黏黏花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台州市黄岩药山果树良种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