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2018-01-30 01:19张卓群曹洪滔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0044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0003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核心技术辽宁

张卓群, 曹洪滔(. 沈阳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0044;.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0003)

“中国制造2025”为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面对重大战略机遇,关键在于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谋一业、强一业。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看,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为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基础和依托为智能装备制造,辽宁恰恰在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上优势较为突出,尤其是智能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无论从研发设计还是生产制造,甚至市场占有上,在全国均有一定优势。因此,在未来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中,辽宁应立足省情,把脉辽宁制造,将智能装备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录中,寻找突破点,推动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做精做强,成为打造辽宁制造强省中的主力军。

一、 辽宁智能装备制造的产业基础和行业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工业积累,以及以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的提前布局,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行业优势,为辽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加快推进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增速赢得了先天条件。

1. 智能装备增速发展的支撑——雄厚的产业基础

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经过了几十年的工业增长积累,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产业链条。尤其是装备制造产业——辽宁工业增长的四大支柱之首,占国有工业企业或中大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的1/3,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已取代金属装备制造业成为辽宁工业的第一大行业[1]。“十二五”期间,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已突破52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出8台样机和22个关键零部件,搭建了9个试验台,引进培养了398名科技创新人才,组建了16个专业技术研发团队,申请专利113项,形成行业、企业标准36项[2]。

2. 智能装备提质发展的保障——已成规模的产业配套

经过几十年生产制造环节的经验积累、上下游产业间的链条搭建、工人们的熟练配合,辽宁已形成以沈阳、大连等主要工业园区为主体,其他周边城市工业园为其上下游配套的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能力。近年来,受我国资源要素成本上升影响,许多加工制造类企业正转向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一些发达国家正实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也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受到了冲击。但据相关部门统计,落户在辽宁的绝大多数外资、合资装备制造企业受此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就在于辽宁已形成了较其他地区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配套能力,具备完善的工业组件供应链及较好的基础设施配套。从成本收益比较看,该优势所形成的固定收益要大于其他地区在资源要素成本上的节约[3]。

3. 智能装备提质增速的关键——较好的自身条件

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生产领域。在机器人生产领域,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是国际上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具备一定的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本体制造和自动化系统集成为全国销量排名第一。在机器人研发方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先进制造和智能机器、机器人基础研究、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工业数字化控制系统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4]。在数控机床生产领域,沈阳机床自主研发的i5智能系统是世界上首台具有网络智能功能的数控系统。2014年末,i5智能系统的五轴技术已经成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智能机床已实现量产,完全可以与采用国外系统的同类五轴机床比肩,为沈阳机床进军高端市场奠定了基础[5]。

二、 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

影响国内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 但从辽宁省的情况来看, 当前凸显出来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研发强度低、研发机构少及企业集聚度低,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核心技术掌握不足。

1. 主要问题

(1) 研发投入强度低,尤其体现在对研究人员的经费投入方面。过去5年辽宁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地区生产总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0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8个百分点,2009年低0.17,2010年低0.2,2011年低0.2,2012年低0.31),2013年为1.65%,低于全国0.43个百分点,全国排第11位。辽宁研发投入低尤其体现在对研究人员的经费投入上。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辽宁R&D内部支出经费结构中,人员劳务费用占比最低,占整个经费支出的16.9%,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2) 企业研发机构少,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基本不设研究机构,且许多研发机构设置在国外或者一线城市。辽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有独立研发机构的企业不足15%,整体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2%。还有许多有研究机构的企业,其机构大多设置在国外或者省外,例如阜新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主要研发团队就设在美国,并且其中没有中国人,由5名外籍研究人员承担企业全部研究开发工作。“沈阳机床”自主研发的i5智能系统,研发总部也未设在辽宁,而设在了上海同济大学。

(3) 围绕龙头企业进行相关产业配套的企业太少,企业集聚程度太低,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全省46个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零部件配套率达到50%的集群仅有2个,90%以上的集群配套率低于10%。对于还未形成集群规模的智能装备产业,相关配套率更低。

2. 根本原因

当前,制约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根本的是产业发展中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不足。

(1) 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影响研发投入增长空间。国内智能装备企业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从开始作为国外企业代理商的全套设备引进,到后来的简单组装挂牌赚取低端环节利润,一直就未站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金字塔尖上。国内企业多数是做跨国技术的搬运工,拿来就用,不进行拆包分解,所以对成熟应用技术的了解只停留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对应用技术背后基础知识体系的学习和掌握,导致了后续再创新缺乏根基。美国学者Mansfield在基础研究对产业创新贡献的分析中发现,如果没有基础研究,约有15%的新产品和11%的新工艺是无法被开发出来的,而且后续自主创新也会因储备不足而终止。从理论逻辑看,缺乏核心技术掌握会导致后续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就很难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没有高质量研究成果又不能吸引高质量人才投入和高额资金投入;没有人才和资金的支撑,研究机构数目也不会增多;人才、资金、研究机构缺乏,高质量研究成果形成的几率也会降低。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总之,各类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核心技术掌握不足。

(2) 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影响国内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由于核心技术的掌握需要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对核心技术背后长时间的基础研究,再加上研发投入大、收益不确定,国内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多采取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方式,缺乏设立自己研发机构的动力。目前,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智能装备领域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数控液压件、新产品、新设备均来自国外,较少国内研发机构参与智能装备核心零部件研发。

(3) 核心技术掌握不足影响相关企业配套及集聚。企业集聚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而国内多数智能装备企业受制于核心技术掌握,在技术需求上与国外企业的联系较为紧密,导致国内企业集聚的支撑力量不足,相关配套企业的产业链完善进程缓慢。如智能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等96%被国外企业占据,国内机器人企业多数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很难形成。

三、 辽宁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路径

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核心技术掌握应成为辽宁智能装备产业在下一步发展中的主攻方向。即重构技术选择机制,促进企业成为技术选择主体,活跃技术交易市场,构建支持产业发展的连续性政策体系,让智能装备发展获得更多支持。

1. 在生产要素方面:聚人才,信息化

(1) 加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汇聚。要依托官方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以企业为主设立技术攻关小组,设定其主要职责为聚高端、引人才、专研发。①引人才。通过官办研究院吸引和培养相关技术方面的专业及管理人才。②送人才。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将相应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中。③养人才。企业设立技术攻关小组,为专业技术人才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提供优越的生活待遇和积极的工作支持。④塑人才。进驻到企业的研发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回到官办研究院进行培训学习,甚至可以针对行业共性技术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攻关。⑤聚人才。对研发人员的评价应从企业实际效益出发,以研发成果的实际利用价值、市场需求反馈及价值创造来评价。对研发人员的激励也应由之前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和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比例设置上限额的有限激励转为“上不封顶”的充分激励。

(2) 建立统计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官方统计部门或民间智库对智能装备产业及其技术体系的统计工作,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行业中要尽快开展信息统计工作。行业统计按照《科技统计年鉴》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技术统计按照《高技术发展报告》要求编著相关技术国际进展、国内进展及发展趋势,引关注、便跟踪、利决策。

2. 在需求要素方面:重构技术选择机制

要成立以企业为主多方参与的智能装备核心技术遴选委员会,其主要责任可概括为:编目录、定路线、调利益。①根据辽宁企业实际需求编制智能装备核心技术目录,主要应侧重于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产业的核心技术突破目录。高校及科研机构根据自身研发方向选择目录中相应的技术项目进行申报,并通过竞标获得,政府部门则视项目的重要性给予相应的条件和政策支持。②根据目录中的核心技术项目进行技术路线图绘制,以时序图形式明确该技术的发展基础、实现时间及发展路径,为各类研发机构提供目标指引。③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做好市场主体(企业)、研发主体(高校、科研机构)、服务主体(政府科技部门)、融资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互通互联。同时,保证各参与主体的合理利益分配,尤其要建立有利于激发研发人员工作动力的利益分配机制,既要实施短期激励引人才,又要建立长期机制留人才。

3. 在市场需求要素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要支持民间技术经纪人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添力量、重应用、活市场。支持并鼓励形成一批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队伍,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协同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活跃技术交易市场增添新力量。职业技术经理人的主要职责是:①通过提供技术评估、技术验证和测试服务及商务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提高研发机构科技成果向工程化、商品化方向转化的能力;②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组织产学研联合的技术集成和工程开发,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系统集成;③挖掘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定价,对科技成果提出专业性意见,技术经理人需具备技术、市场、法律、金融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4. 在政府和机遇要素方面:逐步构建连续性政策体系

智能装备产业极高的进入门槛、持续创新要求及极高的风险,决定了后起地区实现赶超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如此,即使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也有政府的强力支持。政府在一个产业成长阶段,重在实施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的长远战略,重在持之以恒并能够与市场机制结合的强有力支持,重在行之有效、形成合理的推进机制。辽宁在新的制造强省战略推进中,以智能数控机床和智能工业机器人为重点领域,制定了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1+X”总体指导方案和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构建连续性政策体系,明方向、搭平台、多支持。具体可从几个方面着手:①在《辽宁省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基础上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行动计划,并进行重点示范项目遴选;②对其他智能装备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地方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出台相应政策来鼓励扶持;③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多渠道融资,共同支持和引导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发挥新型智库的决策咨询服务功能,对智能装备各行业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定期进行专项评估,将政府政策实施中的积极效果和不利影响及时反馈给决策者。

参考文献:

[1] 李爽,赵龙,于健.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财务竞争力评价:以沈阳机床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3):285-289.

[2] 王建立.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5(1):1-5.

[3] 沈阳机床未来不卖机床[N]. 中国工业报, 2015-03-09(B01).

[4] 16个科技创新重大专项通过中期考评[N]. 辽宁日报, 2015-05-16(001).

[5] 沈阳机床打造“中国智造”升级样本[N]. 辽宁日报, 2015-02-28(001).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核心技术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提升变电站一次检修核心技术的研究
影响规模化猪场收益的核心技术探讨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