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研究

2018-01-30 02:16王国田魏万红何朝龙方文强段中霞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教育

王国田, 魏万红, 何朝龙, 李 江, 赵 兵, 方文强, 段中霞, 王 江

(1. 扬州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江苏 扬州 225009;2. 扬州大学 信息中心, 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高等学校发展的步伐加快,实验室范围不断扩大、实验体量不断增加、使用频率更加频繁,从事实验研究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1-2]。因少数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较低、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到位、操作不够规范等原因,已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到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3],实验室安全事故在近年来呈多发的态势[ 4-5]。

引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缺陷,其中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安全事故占有很大比例[6]。据台湾慈济大学实验室安全卫生教育训练教材介绍,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比例高达88%[7]。因此,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是一项极其紧迫和重要的工作,“安全第一、教育为先”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根本所在,是高校实验室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适应地方综合性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困境及思考

1.1 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方法明显不足

目前,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教育总体上与学校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不相称,与日本、美国等国的高校相比,也存在明显不足和较大差距。虽然国内很多高校把学生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掌握一部分安全知识,但面对前沿性、开拓性、创新性、多样化的探索性实验,往往缺少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例如将消防安全纳入了安全教育,但仅使师生掌握了一般的灭火知识,而忽视剖析产生火源的原因、应对不同的火灾的灭火方法,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技能等;再如在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中,学生虽然掌握了化学品的类别、保管和使用,但在实验中使用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具时,如何教育学生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未能及时跟上,以至于在发生事故时,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安全逃生和科学施救。除此之外,不少高校也很少组织师生参与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和事故应急演练活动,对国家修订的特种设备、生物安全等强制性标准、条例、规程认识也不够清晰,以至于出现少数学生违规上岗操作,或带病使用设备等现象。因此,实验室安全教育既要具体到位,也要更新换代、与时俱进,既要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适应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这样才能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知识储备充足、适应性强。

1.2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

综合性大学实验室学科门类多、专业性强、人员复杂,接触各类实验的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外来进修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以及校企合作人员等。虽然国内很多高校针对涉及人员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基本教育和一些专业培训工作,但由于做实验人员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参差不齐,未能分层分级进行教育,例如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做到全员化教育,一些学生自然不会重视;对于广大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来说,倘若不能做到专业化安全教育,既不能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性实验,也不能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到位;对于众多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一旦不能做到个性化安全教育,前沿性、开拓性、创新性实验的危险性、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也随之加大。因此,实验室安全教育要面向全体人员,要求必须接受相应的实验室安全教育[8],决不能走过场、流于形式。此外,还要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专业化、多样化的专业培训和业务交流,全员化安全教育应涵盖所涉及的专业实验,专业化安全教育应逐步走向更深层次。

1.3 实验室安全管理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在高等院校,安全教育、安全培训与考核、门禁智能管理等一般分属于学校学工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信息中心等不同的管理部门。但由于安全教育不是很规范、系统,功能定位比较分散,因此相互间缺少有机的联系,师生安全教育的信息无法及时沟通,没有形成优势互补,使得广大师生员工要应对不同管理部门的重复教育,耗神、耗力、耗时。同时,由于各管理部门出于安全教育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教育的内涵、手段各不一致,以致师生搞不清、学不全、学不透,侥幸过关的心理依然存在,门禁制约管理功能也没有很好地落到实处。随着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加大、共享机制的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各职能管理部门的优势和特点,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须要积极思考和探索,找到一条有效途径来提高师生安全的知行能力,保障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2 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建立更加符合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构建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提高实验室强制性准入门槛,“拧紧”高校实验室管理的“安全阀”,已变得可能和现实。

2.1 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

该系统为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教育平台,实现线上教育。系统中设置学生在线学习、模拟自测、课程考试、成绩查询等功能的考试管理系统,以及题库管理、学生管理、短信提醒、综合评价、门禁授权等功能的用户管理系统[9-10],实验室安全与考试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室安全与考试系统框架图

2.2 形成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模式

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的基础上,与分属于二级学院、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的安全课程教育、强制性教育、实践性教育等线下教育,以及门禁智能管理等功能融合成一体,形成基于“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的教育模式,借助于校园网的推广,实现全员教育与考核,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模式图

3 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应用

3.1 线上教育

(1) 共性教育。在系统中设置法律法规、水电气、消防、应急救援等共性知识题库。由院系根据学生教育的级别、具体内容、实验室一般守则、需要使用的设备等,通过用户管理系统设置分项知识题库,分项题库涵盖化学、医学、生命科学、物理机械、辐射等基本的安全知识。学生登录系统后,实现在线学习、模拟测试、在线考试和结果查询。同时,系统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方向,自动组卷考试,以及自动判卷。此外,系统支持短信提醒,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长内,继续上线学习和考试,直至考核通过。共性教育是实验室安全“入门”教育,主要针对新上岗的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在校研究生等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考核,考核通过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工作,对未参加学习或未通过考核的人员,由系统提醒功能提醒所属单位负责人,责令相关人员限时完成。

(2) 针对性教育。各院系根据实验室专业要求及实际需要,在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中通过用户系统管理,设置与本专业相关的安全知识题库,如实验室性质、新材料、新方法、新工具的使用技能、“三废”处置知识、设备检验、个人防护守则等。针对性教育主要面向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且研究领域具有前沿性、开拓性、创新性等危险性、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针对性教育由各相关院系实施,要求所有涉及人员每年至少1次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试系统的专业学习与考核。

(3) 事故录像观摩。针对部分师生以为平常“无事”就是“安全”的意识,容易产生疏忽大意、侥幸心理的思想以及一些不规范的动作而引发事故的现象,在学生登录系统后,首先是播放各类火灾、爆炸、中毒、机械伤害、生物污染等事故录像。当广大师生看了这些事故后,会受到很大震撼、感触颇深。如大火后扭曲变形的钢架、实验室爆炸现场散落的碎片、一组组伤亡损失的数字,使学生深受教育,映入眼帘的事故原因不外乎是安全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违反操作规程等,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什么是“安全重于泰山”。

3.2 线下教育

(1) 课程教育。虽然线上教育使学生掌握了应有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但是对于大部门学生来说还不能做到集中学习和经验交流,也缺乏课程教育的生动性,因此仍需要坚持传统的课程教育[11]。以我校为例,在学校层面,通过编制《实验室安全手册》作为本科新生入学教育读本,手册内容涵盖基本安全守则、消防、水电气、应急救援技能等基本安全知识,穿插事故案例及原因分析、安全警示标志等图文并茂的内容,使入学新生“易学、易懂和易于接受”;在院系层面,各院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室专业要求及实际需要,编制《危险化学品安全》《辐射及射线装置安全》《生物安全》等专业性教材,教材涵盖实验室规则、实验方法、化学药品的运输与采购、放射源操作、生物安全培训、废弃物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专业知识,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专业化课程教育。

(2) 强制性教育。对于《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国家强制性标准、规程的要求,我校结合化工、生命科学、环境工程、物理(机械)等专业风险较大的特点,实行强制性教育,主要依托于国家或地方职能部门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辐射工作人员、P3实验工作人员的强制性教育,如压力容器作业人员的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和技能考核委托当地质监局进行,辐射工作人员的理论培训和技能考核委托苏州大学进行等,特殊工种的实验室人员经过严格训练,考核通过后做到持证上岗[11]。

(3) 安全文化宣传。深入持久开展贴近实际的安全文化教育是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行的第一道屏障,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安全意识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也是安全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近几年,我校每年在“安全生产月”期间,组织安全展板宣传、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和应急演练、在实验室显要处张贴安全警示标志等多形式、多举措的安全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师生员工参与其中,把安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素质,规范实验室人员的行为准则,提升师生自防、自救、自护的能力,在灾难和事故面前真正能做到临危不乱、妥善处置。

3.3 综合评价

学生在线教育成绩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生线下教育成绩由用户管理员录入。系统为每名学生建立安全档案,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学习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将评价结果实时传输到各职能管理部门报备,各职能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情况进行取舍,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应的继续教育和给予门禁授权,同时也为教师、科研工作者、安全管理者(包括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年度评奖、职称晋升、或学生毕业提供参考。

4 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的效益分析

实验室安全教育新模式的应用,为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设提供了较好的保障,切实提高了管理效益,主要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角度。通过在线学习和线下学习,师生基本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加强综合评价和门禁约束等管理力度,避免安全“真空”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逐步推进安全文化宣传及应急演练教育,使广大师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正确对待实验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不断提高应急救助的能力。

(2) 管理角度。能全面了解全校师生员工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考核的过程、进展及结果状况。通过短信提醒、奖惩机制、门禁控制,为严格实现实验室安全准入管理的措施,特别是将学生的安全知行能力由单一的培养模式提升到一体化、智能化、约束化的培养模式。

(3) 学校角度。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落实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减少了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支撑保障。

5 结语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验室安全教育是确保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和长效机制,是保障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工作[6,12]。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的建设与应用,既明确了地方高校实验室全员安全素质的教育内涵,又强调了安全教育应贯穿和融入校园平安建设的全过程。目前我校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作为强制性、学分制的课程尚有一定难度,但如何构建更加完整的、科学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是将来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实验室安全不仅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学校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每个人都不能有一点疏忽大意,都不能敷衍了事。

References)

[1] 武晓峰,闻星火.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81-84.

[2] 刘义全,鲍洪刚,宋世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2,10(1):173-175.

[3] 王国强,吴敏,斯舒平,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28(1):183-185.

[4] 赵阳.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想考[J].实验室科学,2016,19(6):233-239.

[5]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警钟长鸣:盘点近年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EB/OL].(2017-03-28).http://www.caigou.com.cn/news/2017032845.shtml.

[6] 黄炳辉,李勇,卜建.安全准入制度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0-152.

[7] 张志强,李恩敬.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86-191.

[8] 林卫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及其对策创新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11(4):156-158.

[9] 王江.大数据和云计算背景下的“校园一卡通”系统[J].信息与电脑,2015(21):67-69.

[10] 王世强,光翠娥,赵建新,等.高校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系统开发和应用模式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15(1):198-201.

[11] 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2):126-128.

[12] 赵庆双,闻星火,冯志林.做好技术安全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素[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107-109.

猜你喜欢
实验室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