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理学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2018-02-03 21:58
浙江省安全生产论文集 2018年0期
关键词:制约心理学调节

祝 锋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Wilhei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这门独特的科学正式诞生。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内容,即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揭示了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内在联系。

安全心理是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的反映,它是指作业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工具、机器设备、作业环境、人际关系等所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安全情感和安全态度等心理活动。

一、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心理

在海因里希的统计中,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占总事故的88%以上。而按心理学观点,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所以,只要有不安全心理,就会产生不安全行为,就必然会造成事故隐患,也就存在着演变成事故的可能性。安全心理学认为,人的安全心理活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当时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业人员心理状态影响安全生产行为,造成的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侥幸心理;省能心理;逆反心理;凑兴心理,多发于青年,从凑兴中得到心理满足,导致非理智行为。

此外,还有受各种激情影响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造成判断失误,骄傲自大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爱面子、自尊心强,赌气做事,及环境因素影响情绪波动等作业人员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象。

二、不安全心理因素的调节和控制

不安全的心理会导致不安全的行为,而不安全的行为则是违章作业和事故的起因。要想不发生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是要控制和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而行为又受心理因素控制。为确保生产安全,应从以下几点来调节和控制心理因素。

(一)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马斯洛认为,人具有内在的动机,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合理的需要能推动人以一定的形式,在一定的方面去进行积极的活动,从而达到有益的效果;较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能占优势。各人的动机结构是不相同的,各层次的需要对行为的影响也不一致,只有未被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在运用激励机制时要把握激励对象所处的需要层级,对症下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的互相转化,对个人、整体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反应,需要也不尽相同。在煤矿、建筑等高风险领域,一线作业人员主要以无一技之长的农村务工人员为主,我们可采取以经济奖励为主、精神鼓励为辅的措施。实践证明,小小的物质奖励能大大提高其安全作业的积极性。对于一线管理人员,他们自身也渴望安全,我们可以把物质激励与形象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其遵章守纪,坚持“四不伤害”原则,同时树立正反两面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安全工作。实践证明,形象化激励比物质激励的效果更加显著,更能使其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一般来说,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但有时候,惩罚、批评也能起到一定效果。在提高他们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改善不良的心理反应,诱导高尚的动机,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表扬、奖励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能鼓舞一大片人;惩处、通报一个单位或事故,能以儆效尤,教育一大片人。切记,激励最重要的原则是奖惩分明。

(二)正确运用自我调节机制

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是没有消极情绪的人,而是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自我调节就是要自我控制,从而做到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保证安全生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通常情况下,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但是,精神状态与安全状态不一定是正比的关系。当人的情绪处在兴奋期(即精神状态的高潮期),或情绪的低落期,都容易发生差错或失误,属事故多发期。而当人处于精神状态的稳定期,这时能力发挥稳定,工作起来有条不紊,不易发生事故。

因此,我们要常告诫自己保持冷静、淡然的心态,要努力提高个人修养,遇到困难和挫折打击时不要气馁,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努力摆脱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在工作压力大或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要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多参加文体活动,忘却烦恼,或找知心朋友、同事、领导倾诉,沟通思想释放压力,自我调节紧张状态。

(三)运用相互调节、制约机制

一个人在群体中要比独处时的行为复杂得多,当个体因素影响其在群体中的行为时,就会发生许多变化。相互调节、制约,就是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紧密相关,因此,相互调节、制约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调节、制约可分为群众调节和制约、组织调节和制约。

群众调节和制约,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看到同事违章要立即予以制止与纠正,要敢于挺身而出,理智地防止事态进一步发生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因一句话、一挥手而避免和防止事故发生的事例不胜枚举。

组织调节和制约:(1)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使作业人员有章可循,监督管理人员有法可依。(2)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作业人员安全素质,尤其是安全心理素质和自我保全能力的提高。因此,企业在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同时,作为EPC总承包商要做好入场安全教育,充分利用周一安全活动、班前会、专项安全活动等形式,树立正反两面典型,以身边的人和事,用事实教育作业人员,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安全心理,积极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氛围。

(四)调整安全心理状态,控制不安全行为

人的行为性质取决于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程度,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人若总是聚精会神地工作,当然可以防止由于不注意而产生的失误;但实验研究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单纯依靠外界提醒作为抓好安全工作的主要杠杆是不科学的。

第一,要切实关心作业人员,利用班前“三交一清”的机会,真实了解作业人员的身体、情绪变化,事前预测分析人的心理周期,控制临界期和低潮期,合理安排工作。避免出现生理因素、不安全心理因素、不安全行为、事故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第二,要努力改善生产作业环境,尽可能消除如黑暗、闷热、潮湿等恶劣环境对作业人员的心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的干扰,使作业人员能够身心愉悦地去工作。

第三,要加强作业人员的思想工作,经常和作业人员交流思想,了解掌握思想动态,教育作业人员热爱本职工作,进而随时掌握作业人员心理因素的变化状况、排除不良的外界刺激。

第四,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人的有效活动行为,往往是事前心理状态的反应和结果。人在疲劳状态下遇突发情况就会惊慌失措,灵敏度降低,造成仓促做出错误反应,从而引发事故。

三、结论

总之,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而心理活动是影响人行为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正确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准确抓住安全生产中人及其心理这一关键因素,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制约心理学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汽油机质调节
调节日光
军队建设受战争实践制约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