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运河新城的发展定位和实现路径

2018-02-07 22:46陈建军陈怀锦
浙江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城运河杭州

□陈建军 陈怀锦

杭州京杭大运河石祥路以北区域,即目前的运河新城周边关联计12平方公里的范围,正在成为杭州市新时代的地标区域,是杭州21世纪上半叶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新空间,有必要将其打造成为杭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金名片。

2015年至2016年间,笔者(陈建军)在运河集团委托开展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将运河新城沿岸打造成以文化创意和博览会展两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世界著名的河畔文化产业带的建议。这个认识现在逐渐为有关各方所认可,但业界主流依旧希图以发展休闲旅游娱乐产业带动房地产开发的思路来带动运河新城的开发。我们认为,随着杭州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运河新城在杭州打造世界名城战略中的定位、目标以及实现路径。

运河新城的空间价值

中国正进入发展新时代,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的二三十年,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实现伟大复兴目标、跻身发达国家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杭州实现世界名城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杭州要实现其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名城的发展目标,形成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业的聚集区,构建自己的城市文化名片是关键环节。就像西湖闻名天下,并非凭借单纯的一湖春水,而是文化的浸透。

运河新城及其相关区域,其区域价值甚至在钱塘江主城区岸线之上。首先,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国际知名度在钱塘江之上,甚至不逊于杭州西湖。第二,从河滨的城市空间可塑性角度讲,运河比钱塘江狭窄,且水流平缓可控,大大降低了两岸协同布局和一体化发展的成本,便于整体布局,河流和河畔空间更有人居亲近感和生活气息。第三,运河新城区段在杭州主城区的北部,空间上无缝连接杭州主城区,相较于跨江发展,其和主城区空间接续成本更低。第四,与运河杭州主城区段(即拱宸桥到三堡间区段)不同,运河新城所在区段,从拱宸桥以北直到塘栖镇,两岸有更多的空白区域,即便部分已经开发利用的岸线,主要也是传统的工业厂房、仓库、码头等等,容易改造成为文化创意空间,且很少有古桥、古镇、古庙或其他古遗址,这更有利于运河杭州北区段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一张白纸,可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

必须高度重视运河新城开发的时代背景和空间价值,精准定位发展目标,将其作为杭州市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城市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

发展目标和开发模式

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一直是杭州的重要战略目标。展望未来,能够推动杭州成为世界名城的重要产业选项,除了休闲旅游、会展、“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是新的亮点。此处讲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非江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而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文化产业,要将杭州插上国际文化、未来文化的翅膀,驱动杭州实现其打造国际大都市和世界名城的目标。因此,杭州运河新城的对标,不是杭州目前已经成型的主城区运河段,而是法国巴黎的塞纳河畔、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等,是代表和凸显中国21世纪文化自信的空间载体。

运河杭州北区段的开发,没有必要去复制运河杭州主城区段的开发模式,即“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高档住宅区”的开发模式,也没有必要刻意在此布局更多的休闲旅游和娱乐设施以实现该区段的空间商业价值。这一区段的开发,更多地可以借鉴硅谷模式和杭州滨江模式,即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创业创新为主的发展模式,形成“核心文化艺术机构+大众创业空间(工作室、咖啡吧等)+智慧经济+风险资本”的开发路径和创业创新链。目前,滨江新城已经成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全国性样板,运河新城可与之形成不同的产业导向,重点发展面向中国新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及其相关联的产业簇群,形成比肩巴黎塞纳河、圣彼得堡涅瓦河的世界著名的文化河岸。

发展思路和实施路径

把杭州运河新城打造成为国际著名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重要的是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轮驱动格局。政府要做的,首先是打造运河新城的人才高地,打造适合年轻人和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和创新链。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和人才的集聚,必须把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生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圈放在运河新城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的中心位置。

集聚新时代的人和人才是实现运河新城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因为运河新城的发展目标的现实形态,即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巴黎塞纳河畔或圣彼得堡涅瓦河畔文化产业带,只是一个国际比较视角下的定位,其具体形态和实现路径是要靠掌握未来的年轻人去创造的,运河新城属于80后、90后、00后、10后的年轻一代,他们是运河新城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创造者。运河新城区段,除了运河本身这条流淌千年的古河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古迹、古桥梁、古镇,这恰恰是运河新城的优势所在,可以使运河新城的规划和建设更注重运河内在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开拓,即“通达、开放、共享和远方”。运河新城今后要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非传统的运河文化的物质形态的扩展体,而是面向未来的21世纪中国新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具体蓝图,只能由集聚和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年轻人、年轻学子、年轻的文化工作者、文艺青年、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年轻的创新创业者们来创造。政府要做的事,就是打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以及人才培育和成长生态,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志于文化创意、文化服务、现代科技、风险投资的年轻人向这个区域集聚,形成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

具体实施路径就是文化产业创新链的打造:

第一,引进打造文化产业的支柱型人才集聚平台。对标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和圣彼得堡的涅瓦河,这些世界著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个重要的空间布局特征就是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世界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如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或高等艺术院校,由此形成了核心文化艺术殿堂,集聚了一大批学者、艺术家和文艺青年;以及围绕着这个文学艺术的社会群体延伸起来的社会网络和产业链,如文化艺术消费群体、相关商业机构、制造工坊、投资机构、设计机构等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进而形成广泛社会群体参与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如各类艺术活动的工作室、咖啡馆、酒吧、拍卖行、花艺坊、金融机构、艺术领域学习培训机构等等。因此,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除了自然景观即京杭大运河之外,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以及其他城市社会基础设施之外,引进世界著名的艺术以及各类人文社科领域相关的高等学术机构,包括与此相应的博物馆、展览馆等是关键步骤。有了这些机构的支撑,就有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集聚平台。在具体操作层面,可借鉴深圳北理工莫斯科大学、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模式,通过联合国内或省内著名高校,或者有广泛海内外人脉关系的著名文化艺术科教旅游人士,向海内外著名的文学、社会科学、艺术、科技教育类高等院校或高等研究机构进行招引活动,形成如阿里巴巴在城西科创园区,海康威视等在滨江区所形成的那种由核心龙头企业对产业集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第二,精心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以及相关人群集聚的生态环境。形成更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政策环境,包括在运河新城实行更有利于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外来求职者“杭漂”荟萃、落户扎根的户籍制度,为年轻的创业创新和就业者创造更有利于其在运河新城的租房、买房、用房制度。

第三,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运河两岸的联动发展。与钱塘江不同,运河的成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岸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和统一运营。目前运河新城仅仅包括运河城北地段的运河东岸,西岸余杭区所属地段并不包括在内。运河两岸体制机制非一体化不利于运河的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将运河余杭段和运河拱墅区段统一规划和开发管理。

第四,考虑在运河新城进行房地产改革的试点。摒弃以发展房地产带动运河新城建设的路径设想。沿河500米之内原则上不建设住宅区。现有的住宅区除了安置房以外,以建设人才公寓、青年公寓、共享房产等为主,打好吸引青年才俊群体、吸引“杭漂”扎根的物质基础。国内外经验表明,外来求职者和各类“漂族”的创新创业可能性要远高于本地居民,运河新城的开发一定要把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外来人口和人才的开放放在重要位置,他们是建设运河新城的生力军。

第五,重视运河新城的产业生态链的塑造。重点打造领先国内国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簇群,包括创意、美术、设计、雕塑、电影、戏剧、音乐、文学创作、智慧经济、新闻媒体、广播电视以及与此相关的风投、基金、私募、酒吧、咖啡厅、画廊、音乐厅、各类餐饮服务等产业簇群,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科技服务、智慧服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建设好为产业人才服务的科教文卫设施和其他城市功能设施。在发展的时间序列上,至少20年之内,要将文化及其相关的产业簇群发展作为重点,待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以考虑将一部分人才公寓、青年公寓改造成中高档房产,适度发展房地产业,由此实现资本平衡。

猜你喜欢
新城运河杭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杭州院子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