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火论

2018-02-09 06:47刘继民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腠理卫气肺气

刘继民王 檀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部肺病康复科,吉林 长春 130033;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吉林 长春 130117)

吾师王檀教授,在总结前人对哮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突破传统“伏痰”理论,提出了“哮病主于火”理论[1],指出其哮病主于火的基础是脾胃虚弱,尤其以胃为主。脾胃者,营卫化生之源,一旦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营卫运行不畅,同时腠理因脾胃虚弱,而失其所养而不固,易于招致外邪,导致火熏于肺,气道之腠理因火邪熏灼,肿生挛起,气道狭窄;同时火邪内灼津液为痰,痰阻气道,则气道阻滞更甚;同时肺气因(火)热而奔迫,加之气道因挛而狭窄,或因痰阻,肺气出入艰难,发为哮病。

现将归纳总结如下。

哮病主于火的理论来源于《素问·阴阳别论》篇中“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而《黄帝内经》中病机19条也有“热胜则肿,热盛则挛,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的论述,其中的“瞀瘛”亦是收缩、挛急的意思,故当火邪熏组织或脏腑表面之腠理时,若卫气充实,腠理固密,卫外有权,则火邪不会乘虚而入,腠理不会肿胀、挛急,此时火邪煎津成痰则会形成痰热咳嗽或肺热咳嗽,若血败肉腐则形成肺痈等局部病变;倘若治疗不及时,或者延误治疗,致使肺虚,腠理不固,火邪乘之于肺,第一:火邪熏灼气道(肺管)之腠理,使气道挛急、肿胀,变得狭窄。第二:火邪性炎上,熏灼于肺,使肺之气化不行,津随逆气上行,循空虚之腠理渗于外,遇热而为痰,滞于气道,气道阻滞更甚。第三:肺气遇热奔迫,复因气道狭窄,或加痰阻,肺气出入艰难,发则哮鸣。

首先探析以下几个问题。

(1)对卫气的理解:《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句说明气的宣发由肺司长。《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这句说明卫气为水谷精微中比较彪悍的部分。《灵枢·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这句中的“肥”字是使之肥,即卫气具有使腠理充实的意思。由此可知卫气为水谷精微中比较彪悍的部分,由肺脏司长宣发,具有充实腠理的作用。

(2)对腠理的理解:存在于皮肤、脏器、五官的表面或空隙之处;为脏腑所主,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末端;对气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外又有防御功能;以表皮或黏膜的形式存在。

(3)对于“火”的理解:《说文解字》曰:“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尚书·洪范》曰:“火性炎上”;因此“火”是一类阳性、热性的事物或亢进的状态;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的特点;《类经》进一步注释:“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即指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也就是说,壮火为病理之火,少火为生理之火;火有生理性火和病理性火,病理性火,又名火邪[2]。疾病的产生多责之于病理之火;其性质及致病特点为:火邪具有燔灼炎上,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生肿疡和扰乱心神的特征。可以进一步提炼为:热盛则肿,热盛则挛;火性炎上,火为心主;热则气逆,热则津结;其致病广泛,发病急暴,易成燎原之势。

(4)对于“哮”的理解:“哮”之本义在《说文解字》中,指猪惊声,就是指猪受到惊吓而发出的声音;现在多有两种含义,一者指急促喘气的声音;二者指吼叫。结合“哮”之本义,有利于哮病发病时的症状理解;但是也有症状不典型的哮病;可以通过查体(听诊)或者肺功能监测来进一步诊断。

(5)对于哮病发病基础的理解:发病基础责之于脾胃不足,尤在胃的损伤。因卫气为水谷精微中的一部分,由脾胃所化生,故病者先有脾胃不足,卫气先弱,腠理不固,邪气得以干之,干之则气化升降出入皆逆,而逆之则气乱也。相反亦有气机先乱,而腠之开合无度,卫阳不得充之,邪气亦乘而干之者。

其次,对哮病主于火的病因病机探析。

哮病的发生在于内有火(热)邪,复因外感、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导致火邪内熏于肺,气道之腠理因火邪熏灼,肿生挛起,气道狭窄;同时火邪内灼津液为痰,痰阻气道;则气道阻滞更甚;同时肺气因(火)热而奔迫,加之气道因挛而狭窄,或因痰阻,肺气出入艰难,发为喘鸣。

(1)外感因素:外感病因多相兼致病,单一致病少见[3],而引起肺气因(火)热而奔迫的因素概括如下:

①外感风寒:寒邪收引、凝滞,风邪引领寒邪,侵袭体表腠理,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腠理闭塞,则卫阳被郁,卫阳怫郁不能畅通而为热;或者风寒直入于肺,肺管之腠理,因寒而收引、凝滞,则肺气受阻,无力宣散卫气,则卫气内郁而化火;同时命火升腾,催动卫阳驱邪外出;加之卫阳被郁而生热,阳热之气内郁无法畅通,内积而生内火,火起气道挛急,气道狭窄;同时卫阳被郁,肺卫宣发有余,肃降不足,则气机逆而上行,内夹津液,寻空虚之腠理渗透与外,聚而因热生痰,痰阻气道;肺气因热而奔迫上行,加之气道狭窄,或加痰阻,功冲于内而难以出入,发为喘鸣。

②外感风热: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热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表散不及,风热由表入里,内蕴于肺,热盛则肿生挛急,气道腠理因热结,结则肿痹,肿痹则热气怫郁,热气内积而火邪内生;火热之邪内灼肺津,煎津成痰、成饮,阻于肺管之腠理;肺气因热熏而奔迫,加之肿生挛急,痰饮阻于气道,气道狭窄,肺气出入艰难,发为哮鸣。

③接触花粉、烟尘、异味、雾霾等:上述邪气侵袭、附着于肺管之腠理,导致腠理致密不通,阳气聚之,卫气不能外达,肺卫奋起抗邪,外散不得,内郁而化热,积阳之热气而生火;加之肺管腠理致密不通,不通则狭窄,肺气因热而奔迫,肺管因热肿生挛急,肺管狭窄,肺气出入艰难,发为哮鸣。

上述皆为外因,外因多责之风寒、风热及花粉、烟尘、异味、雾霾等因素,而“六气皆能从火化”,也就是说,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可以相互“同化”“兼化”而从火化;同时外感伤寒之六经传受亦可以为热证而从火化;即:外因导致腠理闭塞,肺卫难以外散御邪,内郁而化热,阳热怫郁,积阳之热气而生火;火邪侵袭肺管之腠理,热胜则肿生挛急,气道狭窄,或因气逆而气化不行,津停成痰,痰阻气道,则肺气出入艰难,发为哮鸣。

(2)内因:五脏六腑皆令人哮,多是由于它脏相干为病[4]。

①饮食不当:贪食生冷,脾阳受阻,寒饮内停,温散不及,脾阳耗散,运化水湿不及,脾经伏火;或者嗜食辛辣肥甘厚味,积痰蒸熏;伏火内夹水湿痰浊,循三焦通路或者手太阴肺经,冲逆犯肺[5],水湿痰浊内阻于肺管之腠理,同时伏火内灼肺管,肿生挛急,气道狭窄,肺卫攻充于内,宣散艰难,发为哮鸣。

②情志失调:无论是“因病而郁”,还是“因郁而病”,均可以导致人体气机逆乱;即: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上;无论是结、下、乱、缓、消、上等变化,均可以导致气化受阻,腠理开合无度,卫阳不得腠之,邪气亦干之,导致卫阳郁而化热,长期失调,则积阳之热气而生火,即所谓五志过极则为热甚生火;火胜则肿生挛急,气道狭窄,肺气遇热而奔迫,往来出入艰难发为哮鸣。

③体虚病后:先天脾胃虚弱,或中年伤脾,或因年迈脾损,卫阳生成不足;或者肺脏本虚,皆致腠理不固,邪气得以干之,干之则气机升降出入皆逆,逆则气乱,卫阳无力御邪而内郁于内,积热生火;同时脾损则内生痰浊水饮,肺虚则无力宣散卫气,导致卫阳内积热熏而生火,火邪内夹痰浊水饮,冲逆犯肺;肺管之腠理因痰阻,因热肿生挛急,肺气奔迫,往来出入艰难,发为哮鸣。

内因责之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及体虚病后,或者他脏相干,导致脾胃虚弱,或者中年伤脾,或者老年脾损,或者肺脏本虚;一者导致卫气生成不足,胃气虚弱,腠理不固;或者卫阳运转无力,无力外达御邪,肺卫宣散不及而内郁;二者脏腑相干,脏腑受损,滋生痰浊水饮,内阻腠理,阻塞气机,导致肺卫内郁化热生火,冲逆于内,出入受阻而艰涩难行,发为哮鸣。

但是,五脏以虚火多见,六腑以实火为主,二者相互为因,多以表里相传为变。在脾,则脾胃虚弱,因虚而运化失司,脾火内生,久之清宣不及,导致脾气更虚,则脾不升清,累及于腑,胃不降浊,导致大肠阳明实火内生;在心,则心火偏旺,或者水火失济,阴亏血少而不敛君火[6],久之清泻不除,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肠泌别失司,湿浊不分而见肠胃湿热;在肝,金不制木,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而生风火[7];久之肝阳不潜,肝气升散太过,不但横逆犯胃,胃气不降;而且胆腑疏泄不及[8],则大肠传导失司而多见阳明实火,或者肠胃湿热[9];在肾,肾精亏耗,虚火上炎;或阳衰而虚阳浮动;或阴盛于外,虚阳阳气起于内,上行干肺;久之则累及膀胱经,膀胱经气化不利,卫气内郁上中下三焦,导致三焦火旺;即在五脏六腑以虚火为主,在六腑以实火为主。

总之,哮病发病关键在于火,其基础在于脾胃不足,尤以胃的损伤为主,胃者,主降,主腐熟水谷,为营卫产生之源泉及培土生金之源泉;一旦脾胃受损,尤其胃腑受损,则胃不降浊,同时脾不升清,则中焦气机壅滞,营卫运行不畅,尤其胃不降浊,则肺宣发卫气受阻,则积阳(卫阳)之热气而化火,附着于内;《淮南子·天文训》:“积阳之热气而生火”;火的产生需要热气内积不达而内聚化火;而《医醇賸义》:“火之为物,本无形质,不能孤立,必与一物相为附丽,而使得长存;有风火、痰火,湿火、实火,劳火,燥火,郁火,毒火,邪火,伏火等之分”,进一步指出火的产生需要有形之质而附着;气聚生热,热聚而积生火;而对于人体来说,热气者,可以理解为卫气,“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之功效;卫气的产生于脾胃,通过肺的宣散,运行于脉外,作用于腠理;肌腠者,亦指玄府,是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骼、爪牙,乃气出生升降之道路门户也,为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就是说,腠理存在于皮肤、脏器、五官的表面或者空隙之处,为脏腑所主,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末端;对气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对外又有防御功能,以表皮或黏膜的形式存在;“积阳之热气而生火”,在人体可以用刘完素的玄府气液说来解释,即:“阳热怫郁”;阳为卫阳,热为积热;怫郁,郁结不舒;也就是说卫阳运行受阻,内郁化热,散结不及,积而化火;火邪熏肺,使人喘鸣也。“阳热怫郁”,为腠理开合失司的原因,而腠理开合失司,气液运行受阻,气主要指肺卫,液主要指津液;热胜则肿胀、挛急,肺管之腠理因为热熏而肿生挛起,气道狭窄;热则津结,津结则痰生于内,阻于气道;热则气逆,肺气奔迫,复因气道狭窄,加之痰阻,肺气出入艰涩难行,发为哮鸣。

以上即是对哮病主于火的探析;主要通过“火”的角度加以阐述;对于病因这里外因论述的较多,对于内因论述的较少,因内因为多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作用失衡,阴阳失调,气机逆乱,火邪内生,使哮病发作,但其发作的主要矛盾或直接诱发因素往往比较局限,故治疗也当以先解决主要矛盾,使喘息平息下来,然后再针对哮病的基础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腠理卫气肺气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从“讳疾忌医”说“腠理”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人到中年补肺气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