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反思,兼容至臻——“第二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综述

2018-02-09 14:58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授理论研究

曾 咪



多维反思,兼容至臻——“第二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综述

曾 咪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酒店管理系 福建 漳州 363000)

变译理论作为一种创新型翻译体系,已在翻译理论界与实践界日益彰显其重要作用。对该体系的提升性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研讨,可助推该体系丰富与科学发展。以“变译理论批判与反思”为主题的第二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发言为研究对象,归类总结此次论坛专家学者对该体系研究情况,期待对进一步丰富完善该体系及其推广有所借鉴。

变译;多维;兼容;综述

一、引言

第二届理论翻译学及译学方法论高层论坛于2018年1月在广东外贸外语大学(以下简称“广外”)举行。本次论坛由广外、商务印书馆、《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外语》《外语教学》《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和《外语与翻译》联合主办,由广外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译学协同研究中心、广外翻译学研究中心及广外高级翻译学院承办。论坛以“变译理论批判与反思”为主题,来自境内外35所高校与机构的译界翘楚及青年学者登台论道,各抒己见。

会议开幕式由广外高翻学院院长赵军峰教授主持,广外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瑞林教授、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马浩岚主任先后致辞。李瑞林教授强调中国译学协同研究中心旨在促进译学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体系。他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翻译学研究经历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认知转向、社会学转向及2006年的技术转向等现象发现中国译界缺少独立思维之研究成果。黄忠廉教授应时推陈出新,提出变译理论并推出其系列成果。然该论与其它理论一样需经理性反思与批判,不断与西方理论契合,取长补短,多维拓展完善丰富,方能构成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马浩岚主任在致辞中简要回顾商务印书馆致力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出版历史与展望,鼓励译界人士著书立说,从翻译名家轶事、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翻译学科等方面积极参与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并强调商务印书馆支持该专题理论出版。

二、多维议变,创新拓展

此次论坛研讨突显多维化。从人员结构上,形成以李亚舒、方梦之、何刚强三位译界老前辈为首的老中青梯队及高校、出版社、期刊界三界专家参与结构;发言内容有宏观与微观考量,不同理论与实践思考,不同文本探究。多维议变,对变译理论的贡献、运用、创新、拓展及其反思卓然见智。

(一)多视角反思,深化变译论发展

谈及变译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李亚舒院士认为变译与全译是翻译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立足点和最好的观察站,是翻译研究实体的两翼,贯穿于整个翻译学的研究,两者奠定了翻译学研究的基石。[1]上海大学方梦之教授从理论、话语体系和方法论等三方面创新阐述了变译论对中国译学乃至世界译学的贡献,认为其乃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之作,既回应现实需要,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天津理工大学吴自选教授从译界对严复翻译思想研究角度,认为黄忠廉教授摒弃传统译论重释范式,在严复基础上重建新的翻译体系,是时代性的理论突破与革新。新疆大学谢旭升教授觉得变译策略缩译的集约性顺应译入语文化语境,通过信息筛选、剪辑、合成和重写进行对外传译,由译者摘取普世核心价值信息,可有效提升外传文化接受度,是“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传译手段。长江大学谈宏慧从变译之“三变“阐述其学术价值:一独辟蹊径构建中国特色翻译话语体系;二形成系统科学体系;三改变现有翻译研究范式,拓宽了译界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提出了更加具体、直观的翻译观;认为其”三特五效”研究原则,使其虽“不变“却日臻益熟,且可在具体形态研究中细化与深化。

(二)多领域验证,反哺理论提升

将变译运用于汉外互译翻译实践,了解其功能实效,并于实证研究中探索拓展丰富该理论途径,文学、典籍、科技翻译实践乃至其它翻译思想理论等领域研究专家各有所获。

从提升中国文化传译域外接受度,构建新中国正面形象视角,中国海洋大学任东升教授以国家翻译实践中长篇小说《红岩》《小城春秋》等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发现英译本中个别次要人物、次要情节以及不利塑造新中国形象的部分内容虽被删减不译,但原文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核心文本转换完整,在叙事结构上、整体性衔接上、文学表现力等方面却得到优化。他将此种在语言转换中去枝摘叶却未伤及作品主干与风格且含“摘译”“缩译”“选译”和“瘦身翻译”四种翻译策略的方法,凝练为“萃译”。认为关注对萃译现象的研究可丰富变译理论内涵,为当下中国文学传译实践提供借鉴。湖北经济学院张永中教授从传播学视角,以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传播学模式的五要素为切入点,辅以对《大中华文库》译作在英国传播的实地考察,论证了变译策略以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为导向,在战略上能多快好省、有的放矢地传播中国文学, 在战术上能以变译理论中的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等变译方法来化解各种文学传播障碍、提升传播效果。同时提出对外传播中且修且推,提升变译作品域外接受度与传播力。华中科技大学梁林歆博士对林语堂独译、加拿大格雷·桑德斯独译及中外译者美国白伦和江素惠合译《浮生六记》三个英译本遣词变译现象差异进行实证研究,揭示译者不同,其变译文化思维、变通手段、识解与措辞也有差异,选择合适的译者可提升典籍文化传译的质量。

在外译汉变译实践研究中,上海大学傅敬民教授探析了明末清初时期《圣经》汉译中的历史与变译实证,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欲求进入另外一种文化且能达到视域融合,变译是翻译中的应然与实然,反哺于我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传译策略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启示;湖南师范大学余承法教授通过整理钱钟书的十一部作品中的译例研制而成的“钱锺书作品自译语料库”,发现其“创作为主、翻译为辅”的参译实践远远大于全译数量。其所体现原则有益补充了现有参译研究,既是钱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其矢志追求“打通”思想的成功实践,对当下翻译理论与实践、学术研究启迪深刻;上海外国语大学杨丽博士认为变译理论是《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经典文献多版本复译促使其经典化的翻译策略之一;南京邮电大学陶李春副教授通过考察严复译名“天演”的变译方法及其背后的变译思想,认为英汉互译中,全译是理想,变译是现实;西南财经大学邓百雄硕士研究了国内引进翻译硕士专业系列教材导读中运所用综述、译述和缩译等变译现象,发现变译不仅能帮读者短时内宏观了解整部教材、获取大量有效信息,且还能提高读者阅读针对性和目的性。

在科技翻译实践启示方面,西安外国语大学贺莺教授从新闻翻译跨学科建设视角提出,变译研究应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阈,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基于特定领域文本的时空特征,引发该领域变译之变量价值论追索,明示化研究变译的隐性条件,从而进一步提升变译论的实践指导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刘家凤教授在外资品牌名称汉译中实践中发现,对原名意义可进行指称义、命名义与字面义三层变通,对原名意指倾向的变通主要在品牌企业、产品服务和消费者之间进行转换,对原名形式变通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拼写与修辞上。《上海翻译》袁丽梅编辑选取旅游文本、宣传文本、科技文本等中英平行语篇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中英同类型文本特征的差异亦是影响变译选择的重要原因,文本特征差异决定了是否否进行变译以及如何进行变译等。

从古今中外名人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探析中,温州商学院杨全红教授认为变译是必然与全方位的,具体可含变词性、变字眼、变顺序、变角度、变形象、变信息,甚至变思想、变味道、变花样。

(三)多层面批评,助力变译论完善

变译理论构建尚需一个逐步完善与丰富过程。专家们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对进一步完善变译理论研究观念、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研究目标、研究路径建言献策。

宏观上,复旦大学何刚强教授呼吁中国翻译界应跳出全译与变译纠缠圈子,跳出原汁原味的真实翻译虚诞之说,用更宽广、更辩证的视野将变译从翻译策略提升到中国翻译基础理论项目建设,才能与时俱采用行之有效翻译策略与方法,真正提升外宣成效。湖南农业大学胡东平教授针对各学派对传统“忠实”观的态度,指出变译可和谐变通与文本自身、翻译主体和文化三维度的取舍策略,从“违和”到“维和”,逐步科学递进完善。广外穆雷教授以“变译”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为镜,反思中国当代翻译理论建构的现状与问题,坚持问题为导向建构理论,认为可通过文献爬梳、追根溯源、借鉴古今、发掘增量、厘清术语、规范译名、证实立足、证伪完善来加强变译理论建构。广外蓝红军教授通过分析变译的理论类型、研究范畴,建议与时俱进修改动态变化的“变译”定义,并基于对变译论的理论定位认识,提出变译论未来研究应从中观理论和结构性理论角度明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北京航空工业大学文军教授从翻译理论与实践互动模式视角,指出随着翻译实践领域环境、方式、工具等的变化,及时增补、完善新的理论模式或方法,彼此互动循环可促进变译理论与时俱进,可更好指导实践。

微观上,广东科技学院贾文波教授从“变译论”立名入手,认为变译论应横向贯通,理顺与国际知名译论之关系,采用“拿来主义”,兼容统筹,升级“变译论”为“变译学”,进一步丰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独树一帜且自立门户,力争在国际译坛发出自己的声音。长江大学田传茂教授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变译研究需要大力完善与大胆创新,以解决目前概念界定不明晰、观点表述矛盾或不一致、理论阐释信度不高等问题。他指出可通过寻找理论支撑、重新修订整合或再造概念、修正完善或摒弃某些观点、寻求研究视角或领域的新突破、重建理论体系等途径创新,认为似可围绕厘清问题、分清层次、打通概念、融通思想四点重构变译理论体系。广外肖丽老师意图借助变译跨学科研究主要路径和新路径等多重路径,深入拓展变译跨学科研究主题和方法。上海外国语大学方薇博士通过阐释变译“三变”,试图探究变译伦理“评”变译理论本身及其应用。她认为,变译论强调“由译者来变”,蕴藏着可能的翻译活动之“善好”,[2]可呈现译者的“伦理”生活使之成为译者职业伦理理论来源之一。“对原作施变”易导致传统伦理对“有意识的不忠实”之质疑,仍有待在更为广阔的伦理探讨框架下进一步发掘。

(四)多理论关照,强化变译论根基

4名专家学者对比分析变译理论与其它理论关联度,为进一步厘清理论界限,构建独树一帜变译理论体系提供借鉴。青岛大学卞建华教授对比分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变译理论的异同,认为后者比前者理论框架更系统、理论论述严谨,案例详实,对传统“原文至上”观念之挑战精神更加突出,是当下中外翻译实践的有力理据。上海交通大学刘华文教授从英汉两种语言认知识解差异和原文语义到译文句法的界面性实现方式的差异认为“变译”是绝对的。Beth Levin的变式理论(Alternation Theory)展示一条入思翻译认知性对等关系的路径:翻译就是一个通过识别原文事件句中与译文句式最有相关性的语义潜质,借助译文对原文同一个事件语义的变通性识解,利用从原文语义到译文句法的界面性映射,表层化为译文的表达式即变式(alternation)的过程。天津理工大学许建忠教授试图用翻译生态学限定因子定律解析时空环境、经济效益、创意性能、文化适宜、和谐共生等变译产生发展中的限定因子,从而推演变译理论产生发展的奥秘。中山大学邵璐教授从小说翻译视域探讨叙事学翻译理论与变译理论的异同,强调前者是后者一定意义上的具体表现与拓展,而后者是对前者的某种换位思考。认为认知叙事学在文本线索作用下,关注作品的阐释和接受过程,将注意力从经典叙事学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与读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与变译理论研究出发点具有相似性。山东建筑学院高金岭教授以朱光潜美学译介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翻译即叙事”理论,分析朱光潜的知识再生产“变译”实质,从而揭示朱光潜“移花接木”现象。

(五)多方位总结,勾勒变译论蓝图

变译理论创建人,广外翻译学研究中心黄忠廉教授紧扣“变译”行为的本质,放谈构建变译理论学科思路。认为据其主体、方式、行为、客体、因果、类属等义素,可形成变译学学科体系的4大板块,即主体论、行为论、客体论和渊源论,由其演绎而成相应的译者论、读者论、摄取论、范畴论、原作论、译作论、关系论和史论等8大领域,共铸其论述体系。[3]

论坛以黄廉教授的总结发言落幕。他用“一二三四五”高度概括了会议组织、受邀专家之给力、变译理论标杆性历史点、论坛意义、论坛会风。一致谢主办方、承办方与会务志愿者;二点出以方梦之教授为突出代表专家一方面短时间出思想出论文,精益求精,另一方面克服期末考冲突参与论坛;三谈及变译理论1998、2008、2018二十年间巧合逢“8”相继立论研讨,先后申报国家社科、在黑龙江大学主办专题论坛、在广外召开此次论坛。三“8”均隔10年,学人或运用或批评,清晰丈量出一条专题研究线路图,持续推动变译深入研究;四指出该论坛作为“理论翻译学”长远研究计划中一驿站,旨在促进研究者改变“有感悟无思想、有思想无概念、有概念无理论、有破旧无立新”之四有四无现状;五体现五大会风之转变,首先解放了领导,同行坐而论道,其次从选题由泛而精、论文不求量而求质、文章由虚而实、会议规模由大而专、发言由读而议,秀思想精华,撞出回声,达至心灵的交锋。

三、结语

此次论坛为变译理论研究者搭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舞台。会议人少而精,可谓高端。各位译论研究者的思想火花、理义沟通,对变译理论学术观念和研究范式的革新将产生历史性的影响与思考,为今后该理论固本守元、兼容创新,提升完善体系构建,从而走向国际翻译理论舞台必将产生重要助推作用。

[1] 黄忠廉.变译(翻译变体)论[J].外语学刊,1999(07):80-83.

[2] 黄忠廉,杨荣广.变译理论:深究与拓展[J].民族翻译,2018(06):61-63.

[3] 黄忠廉,陈媛.变译理论学反思[J].外语与翻译,2018(06):6.

(责任编辑:黄文丽)

Multidimensional Reflection and Inclusiveness for Perfection ——A Summary of the 2ndForum on Theoretic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logy

ZENG Mi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As an innovative translation system,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has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Discussions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can help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system scientificall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take the second high-level forum on theoretical translat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transl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summarize the research on this system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is forum. It is hoped that i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further enrich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its popularization.

anslation; multidimensional; compatibility; review

2018-07-28

曾咪(1971—),女,福建平和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涉外旅游翻译理论与实践、高职旅游教改。

1673-1417(2018)03-0007-05

10.13908/j.cnki.issn1673-1417.2018.03.0002

H509

A

猜你喜欢
教授理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刘排教授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