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动则病的探讨

2018-02-09 16:46刘仝书姬永宽郭超一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邪气灵枢经脉

刘仝书 姬永宽郭超一

(河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是动则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 《灵枢·经脉》篇中, 《灵枢·经脉》篇在 “十二经脉”每条经脉循行路线后,关于 “是动则病”的描述为: “肺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此为臂厥。” “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是为骭厥。”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身体皆重。” “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颔肿……臑似折。”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是为踝厥。” “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是为骨厥。”“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喜笑不休。”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是为阳厥。” “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面尘脱色。”

这一内容被认为是中医通过 “经络学说”以确认“病症从属于何相关经脉”并进而 “选经取穴治疗”的重要依据。但是关于 “是动则病”中 “动”的含义及实际所指,后世却颇有争议;如,将其总结为十二经脉症候特点[1]、十二经脉本经与所属脏腑病症[2]、认为其是 “卫虚营实”[3]等。

关于 “是动则病”中 “动”的含义及解释,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中讲: “动者,作也”; 《辞海》释为: “改变原来的位置和状态,与静相对”[4]。结合本义,此处 “动”在经脉,当取其 “异常搏动”之义。作者依照 《内经》原文相关论述总结发现,其描述的是一种诊断方法;并且发现在 《黄帝内经》中对于其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有较为系统的论述,现总结如下。

1 “动”是诊断原则

1.1 “动”为邪居之 关于因何而 “动”,在 《灵枢·经脉》篇中讲到: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指出脉 “动”的原因是 “邪气居之”,而脉之所 “动”,也是因 “邪气所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讲到: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文中讲到 “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也就是说, “十二经脉”的 “是动则病”之 “动”,就是经脉上 “时陇起”的现象;讲到“其至也亦时陇起”,也就是说,当 “邪气”至则见 “陇起”,即 “动”。另,文中讲到 “其至寸口中手也”;也就是说,疾病中手经可在寸口诊察到邪气所致脉 “动”。

同理,其他部位的疾病,可 “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即依照 “三部九候脉法”诊察,诊察以 “动”为标准,以定邪气所在。

1.2 “邪”为 “虚邪” 如上所述, “夫邪之入于脉也……虚邪因而入客”,即 “经之动脉”之所以见“时陇起”,是因为 “虚邪入客”。关于虚邪,在 《灵枢·刺节真邪论》中讲到: “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又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即区别于 “从一方来”的 “正风”,是 “中人也深”的外来 “贼风”;故,此处 “虚邪”当作 “外感邪风”讲[5]。

2 “三部九候”是操作方法

2.1 理论依据 以取 “动”为操作方法,而以 “三部九候”脉法取 “动”;之所以这样说,除了以上所述,在 《素问·离合真邪论》中还有这样的论述: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文中意在再次强调, “三部九候之盛虚”是诊察 “病脉之处”与 “邪气居之”的关键方法。另需说明,以上所引原文中,通过诊 “三部九候”,以 “审其病藏以期之”;依据原文, “病藏”者是 “真邪以合”, “真”即 《素问·离合真邪论》中 “真气者,经气也”中的 “经气”。

2.2 具体操作 至于如何具体选取部位操作,在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论述十分详尽: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3 “邪盛虚之”是治疗方法

3.1 刺以泻邪 如上所述,通过 “三部九候”脉法诊察经脉之 “动”,以定邪气所在,至于对于 “邪气”所致“动”及所引起的相关病症的治疗方法,可以总结为“刺出其血”。需要说明的是,此治法仅针对 《灵枢·经脉》篇中 “邪气居之”所产生的 “是动则病”中病症的治疗,与没有邪气存在的 “气血偏倾”不同。正如 《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描述: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即治当 “泻邪”。3.2针刺操作 关于治疗的操作方法,除上段中的 “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在 《素问·离合真邪论》中有: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文中描述了通过呼吸补泻中的泻法,以达到泻邪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文中有 “以得气为故”,毫无疑问这里所说的 “气”便应是同篇 “此攻邪也”中的 “邪气”。那么如何确保泻邪,而 “复其真气”呢?

3.3 针刺需候邪气 除了已知的 “邪气”过则脉 “动”以外,后文又有: “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文中描述了邪气过时,应当 “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如果 “候邪不审”,导致 “大气已过”,便不能再泻, “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这也是“刺以泻邪”这一操作的注意事项。

4 小结

“是动则病”是通过应用 “十二经脉”理论以直接指导临床取穴治疗的关键内容,是连接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与 “经脉病”所表现的临床病症之间的关键桥梁,同时也是应用 “经脉理论”治疗相关从属疾病的直接依据。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确其适用前提,即文中一再强调的 “邪气居之”。对于在经脉的邪气,通过 “三部九候脉法”审经脉 “动”处以定其所在,以“针刺”的方法以达到 “泻邪”的目的,是治疗 “是动则病”中所述相关经脉从属疾病的重要方法,对临床研究经络系统疾病具有一定价值。

[1]吴永贵.《阴阳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所产(生)病”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3):18-22.

[2]张登部.从《帛书经脉》看“是动、所生病”[J].上海针灸杂志,1984(4):30-31.

[3]孟建国,周红军.是动病的实质与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0):3842-3844.

[4]陈利国.试论“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4(3):32-34.

[5]刘锋,陈钢.论《黄帝内经》之“虚邪”[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93-194.

[6]戢杨.“是动病”“所生病”与十二经脉辑要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12):21-24.

[7]曹昺焱.小议《灵枢·经脉》篇“是动”“所生病”及其区分依据[J].中国针灸,2017,37(7):776-778.

[8]张昆,章闻.“是动病”“所生病”的内涵研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4):9-12.

猜你喜欢
邪气灵枢经脉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幸福来自感动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别轻易拔罐刮痧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