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气

  • 邪气为什么会在身体停留 ——先扶正还是先祛邪?
    士) 编辑/明月邪气为什么会在身体里停留张元素是补土派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地位特别高,在中医界影响很大。我记得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任应秋老师(我导师的老师)当年就说:“我特别想看张元素的《医学启源》这本书,张元素就是用这本书教出了李东垣这位大医,这本教材肯定也了不得。”李东垣成了一代大医后,他又把全部学问传给了罗天益。罗天益的社会地位更高,他当太医时记载了很多医案,也写了很多著作,他把李东垣所有的学问都传承下来了。但是罗天益特别谦虚,他经常说自己的老师、先师如何

    科学生活 2023年10期2023-10-27

  • 基于气血阴阳并倾探讨虚实病机及其对针刺治则的指导意义
    通评虚实论》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虚实辨证的理论基础(以下简称“邪正说”)[3],李中梓誉其为“医宗之纲领,万世之准绳”(《内经知要·病能》)。张西俭认为《素问·调经论》中“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同样是《黄帝内经》虚实理论的精髓(以下简称“有无说”)[4]。“有无说”与“邪正说”相互补充,扩充了虚实病机理论的内涵。“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3期2022-11-30

  •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云:“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此之谓真人。”[1]可见远避邪气方能长年。至于邪气所谓何,《神农本草经》[2](以下简称《本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有较多相关论述,明确其所载述“邪气”之内涵对丰富中医学之疾病观及养生观有重要作用。笔者基于《本经》相关药物记载,结合相关古代医籍文献,探讨《本经》所论之“邪气”内涵,以及祛除邪气的治则治法。1 《本经》中“邪气”相关名词内涵辨析查《本经》[2],其中共见115处“邪”字,“邪气”一词出现83处,

    中医药导报 2022年6期2022-11-07

  • 《黄帝内经》真气及相关气概念解析*
    子概念,如真气、邪气、经气、谷气、营气、卫气、宗气等,看上去杂乱无章,其实各有归属,内涵不同。《内经》的理论框架由一系列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所组成,重要的概念都有专篇论述,如经脉概念主要是在《灵枢·经脉》中阐述的,《灵枢·经筋》则主要阐述经筋,找到了某概念的专篇,就比较容易把握其内涵了。“真气”是《内经》气概念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内经》中共出现22次,《灵枢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各11次,排名第6位(见表1)。阐述真气概念的专篇在《灵枢经》为《灵枢·刺节真邪

    中医学报 2022年1期2022-04-28

  •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神,长久留针,使邪气无处布散。1.3 出 针1.3.1 患者吸气时快速出针《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均指出补法应候患者吸气时出针,使气不得出。《素问·调经论篇》:“帝曰:补虚奈何……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要求补法在吸气气实后快速出针,气入针出,二者针与气出入反向,可使针孔闭塞,局部的经气不散。《灵枢·九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5期2021-12-17

  • 从“标本缓急”论治寻常型银屑病
    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而言,病机为本,症状是标;从病位内外而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为本,继发病(后病)为标。中医标本概念最早见于《素问·标本病传论》:“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问,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后代医家不断补充发挥,《圣济总录·治法·本标》:“病有标本,治有缓急,知所先后,乃得其宜。”《古今医鉴》:“病有标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法分攻补,虚而用补,实而用攻。”可见标本之治,取决于病之缓急。慢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2021-12-05

  •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提出存在一类邪气具有伏而后发的特点。随着后世医家对伏邪认知的深入,又将其分为外感伏邪与内伤伏邪。如《伏邪新书》中根据具体邪气性质将伏邪归为: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之邪[3],阐述了较为全面的外感伏邪分类;而《王氏医存》言:“伏匿诸病,六淫、诸郁、饮食、瘀血、结痰、积气、蓄水、诸虫皆有之”,其将内生病因也作为伏邪病因,完善了内伤伏邪的理论体系。1.2 伏邪的特点1.2.1 邪气特点伏邪是指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表明了伏邪具有潜藏性特点。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2021年3期2021-12-04

  • Speech Acts in Chinese Doctor-Patient Arguments*
    dxie-qi(邪气) in human body (which may involve multiple pathogenic factors or physiological functions,such asqi-xueandjin-ye).Table 1 .Disease:Metaphorical Concepts based on WarThe TCM doctors provide explanations on diseases by usi

    逻辑学研究 2021年6期2021-02-12

  • 《神农本草经》邪气与精神疾病相关性的考证
    练志润 杨保林邪气一般被解释为各种致病因素的代称,包括六淫、疠气、饮食、痰饮、瘀血等,但此解在《神农本草经》中却难以自圆其说,例如人参可“除邪气”,薯蓣可“除寒热邪气”等,历代医家对此注释时亦牵强附会。结合历代文献,笔者认为《神农本草经》中的邪气应当解作“以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的多种疾病”。以下是本观点的理由。1 邪气的概念邪气在中医历史中大约有以下三种含义。其一,各种致病因素的代称,例如,《素问·调经论篇》言:“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

    环球中医药 2021年2期2021-01-05

  • 《医宗必读》攻补兼施法对肿瘤证治的贡献※
    病机为正气不足,邪气积聚。李中梓在书中做了形象的比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对于肿瘤形成的病因,同样延续了《内经》的思想:“厥者,逆也。寒逆于下,故生足悗,言肢节痛而不利也。血受寒则凝涩,渐入肠胃……肠外汁沫不散,则日以成积。”李中梓认为,寒邪作为主要病因,入侵机体导致阳气受损,机体气血运行不利,气血津液凝聚而成积。这一观点在《灵枢·百病始生》中有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

    河北中医 2021年1期2021-01-05

  •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活血化瘀法在风湿痹病中的运用
    祖国医学认为风湿邪气侵犯机体,病位由浅及深。初期中经络,气滞血瘀,久则循经深入腑脏,损及腑脏,则病情更加复杂难治。遵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预防风湿邪气的侵袭或于风湿邪气初中经络之时,及时医治,即可防止病邪深入加重病情,又可于病轻之际取得佳效。1 风湿痹病病因从病因来看,分为内因与外因。机体正虚为内因,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倘若机体正气充足,能够发挥强大的卫护作用,纵使外界存在风寒湿邪气,也会因正气防御作用而免于发病。风寒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8期2020-12-25

  • 基于“两感邪气”论治外感病浅议
    ,鲜有提出“两感邪气”一说。笔者认为当今气候变化较大,人的体质复杂,感受邪气往往不单一,故提出“两感邪气”,并从以下观点进行论述。1 外有寒温杂致之邪,内有阴阳偏颇之体质外感疾病的发生多由于感受外邪引起,故《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在古代人为干预气候因素相对较少,气候单一,四季分明,六气大都能应时而至,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0年1期2020-12-19

  • 中医外感性疾病的“邪气”究竟是什么?
    称《内经》)将“邪气”视为疾病病因开始,经历代发展,至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基本成熟并一直应用于临床。最近有学者提出:《内经》外感性疾病中的“邪气”具有外源性、感染性、侵袭性、损伤性、对卫气的激发性,并且其侵袭还具有季节相关性,因此本质上就是古人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统称[1]。笔者认为,该论证方法受到西医学认识感染性疾病病因的逻辑思维方法影响,将中医学的“邪气”概念作出了简单化、纯物质化和西医化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0年3期2020-12-19

  • 从幽门螺杆菌感染视角新解“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述。Hp属中医“邪气”范畴,Hp感染病因病机有两个方面:一是脏腑功能失调,脾胃受损,正气亏虚则易感染Hp,此即“正虚”为因,“邪凑”为果。二是Hp感染日久导致脾胃受损,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正气亏虚,进而使病情发展,此即“邪凑”为因,“正虚”为果。“邪凑”与“正虚”不能单纯强调“正虚”为因,“邪凑”为果,需要全面理解其因果关系。防治Hp相关疾病应扶正与祛邪并举。〔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邪气;正虚〔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志码〕A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8期2020-10-09

  • 中医清热,先辨明发热部位
    的不同之处。如果邪气在体表时没有被赶跑,邪气就有可能进一步到脏腑。肺在脏腑中位置最高,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最先受影响。无论是风热直接袭肺,还是风寒郁而化热,都能形成肺热,常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咳痰等。清肺热有捷径,由于肺主皮毛,热可以从皮肤中散出,用宣肺解表的药物,往往药到病除。如果侵犯肺脏的是风热邪气,可选用桑菊感冒饮之类。如果是风寒郁而化热,用药相对麻烦,因为要寒热并用,既要用石膏清肺热,又要用麻黄、细辛散肺寒,也就是中医说的表里雙解。邪气再向里“

    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0年2期2020-02-22

  • 讨论《温疫论》出汗情况对传染病护理的启发
    于同道。“汗”是邪气外解的一种方法,汗液是邪气外出的一种载体,但发汗之理,除需有一定量的津液以化汗液外,还必须依靠阳气的蒸腾,有赖于表里气机的通畅,这样才能气液蒸腾,自内达表而为汗[1]。故吴又可说“从外解者,或发斑、或战汗、或狂汗、或自汗、或盗汗”[2],不同的出汗情况体现正邪力量强弱,故通过对汗出情况的观察可以对机体情况做大致判断。1 无汗无汗即患者染病后身体无有汗出,若津液枯燥、或阳气蒸腾无力、或里气结滞,表里不通,都可导致无汗。在《温疫论》中出现无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2-11

  •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瘸,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胭。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0年7期2020-01-07

  •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咳延久,乃移于六腑。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肤与肺合作司呼吸作用),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侵入其合作对象),其寒饮食入胃(吃寒冷冰食等),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外邪与饮食冷冰相合),因此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四时——春、夏、秋、冬)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六经传变)。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四时——春夏秋冬),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

    饮食保健 2019年19期2019-10-22

  • 治疗感冒讲究多,治错了危害竟然这么大
    外邪的中药,使“邪气”散发出去。但是,这位患者自己买药,使用了清热解毒药,这就导致邪气入里,正气驱邪外散无果,于是表现出牛皮癣。此时,邪气在皮肤下,可以表现为牛皮癣、荨麻疹、湿疹等很多皮肤病;若邪气由表入里,隐藏于脏腑,则各种肿瘤、脏器囊肿就会出现,反而更加难治。03 治疗感冒不应单纯以减轻症状为目的目前,西医临床中对“上呼吸道感染”多以联合使用西药消炎和中药清热解毒为主,目的是让症状尽快减轻,一部分患者经过这样的“中西药”治疗之后,症状虽然会减轻,但是同

    婚育与健康 2019年8期2019-09-12

  • 幸福来自感动
    情 孤独 爱心 邪气 感动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6-280-01农村的学生许多是留守孩子,缺乏家庭管理教育,所以,孩子一进了学校,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因一点小小的事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一点点的缺点都会暴露于人,很伤孩子的自尊,也会让他们无所适从,从而不能正常地与人相处。有些孩子是并不循规蹈矩,甚至背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6期2019-09-10

  • 感冒误治诱发牛皮癣
    外邪的中药,使“邪气”散发出去。但这位患者不加辨证随便使用清热解毒药,犯了中医理论所说的“引邪深入”和“郁遏邪气”的大忌。邪气入里,正气与邪气抗争于体表,正气驱邪外散而不能,于是导致了急性点滴型银屑病的发生。这就是“感冒容易诱发银屑病”的真相,其实质是感冒误治诱发银屑病。(摘自《大河健康报》6.11)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27期2019-09-10

  • 六探《神农本草经》药性
    (三)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④,长年。。。。注:①②③几乎一致,久服前成一整句,“和百药”后用句号,③在“四肢重”后用分号。④“主”之后为句号,另在“通九窍”和“四肢重”后分别用句号,轻身长年用顿号断开。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神农本草经》中每一味本草的功效分为三个层次,一为“主”,“主”之后是病症名,没有动宾结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4期2019-09-03

  • 《黄帝内经》卫气防御作用特性概览
    合失职失于固密,邪气易于乘虚而入,在内它耗血伤营、损阴竭精。卫阳这种过于亢奋的状态改变恰恰成为致病之源、疾病之本。故《灵枢·禁服》曰:“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这也是《内经》重点强调的地方,称之为“约方”,是医学理论中最重要、最提纲挈领的道理[6]。3 论卫气对病邪的感应性卫气为什么会从潜隐状态激发到过强状态从而导致疾病?激发卫阳状态改变的又是什么呢?通过《内经》经文可以看出,邪气是激发卫阳状态改变的最重要原因。除了“相合”,《内经》还用“相干”“相搏”“相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5期2019-06-20

  • 何谓中医“七方”
    而药量大,以治疗邪气强盛或下焦重病,需顿服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方指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以治疗邪气轻浅或上焦疾病的方剂,如葱鼓汤。缓方指药性缓和,需长期服用,适用于慢性虚弱病证的方剂,如四君子汤。急方指药性峻猛而用于病势危急,需迅速救治,急于取效的方剂,如四逆汤。奇方指单味药的方或合于单数药物的方剂,如甘草汤。偶方指两味药的方或药物合于双数的方剂,如二至丸。復方指两方或数方结合使用而治疗复杂疾病的方剂,如八珍汤。(据“中医学苑”)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9年3期2019-06-11

  • 毛刺、分刺在《伤寒论》太阳表证的应用探讨
    太阳病不同阶段其邪气所在的位置各异。有医家认为风为阳邪,风性开泻,侵袭人体,首先侵袭阳位,古人称为“风则伤卫”,伤及腠理故见自汗出而恶风;寒为阴邪,寒性收引,侵袭人体,首先侵袭肌肉和营血,古人称为“寒则伤荣”,故见无汗而身疼痛[2-3]。此医家认为“太阳表证”的不同证型,分别由外感“风邪”与外感“寒邪”引起,且疾病邪气所载的位置不同。周晓清根据伤寒表证的轻重认为太阳病有浅深的不同[4]。罗熙林更是将“太阳病”的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分为“表之上证”与“表之下证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1期2019-01-08

  • 祛暑邪可用生脉饮
    贺娟夏季的主要邪气有3个:暑邪、湿邪、寒邪。因为人体要面临多方面邪气的侵袭,增加了防病养生的难度。所以,夏季往往也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难养生的季节。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氣阴两虚有关系。这是因为气阴两伤会引起气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同时出汗太多会引起津伤,血液变得黏稠,运行也会变得迟缓,所以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其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8期2018-08-29

  • 夏季最难养生心脑血管病高发
    洪德江夏季的主要邪气有三个:暑邪、湿邪、寒邪。因为人体要面临多方面邪气的侵袭,增加了防病养生的难度。所以,夏季往往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难养生的季节。祛暑邪冲泡生脉饮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这是因为气阴两伤会引起气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同时出汗太多会引起津伤,血液变得黏稠,它运行得也会迟缓,所以很容易发

    饮食保健 2018年12期2018-07-09

  • 是动则病的探讨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指出脉 “动”的原因是 “邪气居之”,而脉之所 “动”,也是因 “邪气所过”。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中讲到: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0期2018-02-09

  • 从《孙子兵法·虚实篇》看中医虚实病证
    虚实病证中,讲述邪气和正气如何斗争而产生虚和实的病证,以及两者具有迷惑性和同时存在的局面。对于中医的虚实病证,运用孙子的思想加以研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结合两者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虚实病证理论。1 虚实病证的概念正气是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总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正气的作用方式有三点:其一,自我调节,以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维持阴阳的协调平衡,保持和促进健康;其二,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1期2018-02-08

  • 祛暑邪可用生脉饮
    贺 娟夏季的主要邪气有3个:暑邪、湿邪、寒邪。因为人体要面临多方面邪气的侵袭,增加了防病养生的难度。所以,夏季往往也是一年四季当中最难养生的季节。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而低血压、脑中风、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这是因为气阴两伤会引起气虚。气伤了以后,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就弱了,血液容易运行迟缓;同时出汗太多会引起津伤,血液变得黏稠,运行也会变得迟缓,所以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尤

    家庭医药 2018年16期2018-01-30

  • 中医治疗讲究“和法”
    吐、通便等方法将邪气赶走外,还可以采用更为温和的方法,促使身体与这些邪气和平共处。这样的方法就称之为“和法”。一、和法重在调和从字面上理解,和法就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手段来治疗疾病。人体内存有正气,当邪气入侵时,两者就会发生争斗。正邪双方的斗争情况不断变化,人体也会随之出现各种症状。所以,要消除这些症状,一种思路是去除或者削弱体内的邪气,让正气在斗争中占得上风;另一种思路则是做一些调解工作,促使正邪双方停止争斗,病症就会随之解除。和法就是专门负责调解工作的“

    长寿 2018年8期2018-01-27

  • 养正气保健康
    热病论》,意思是邪气之所以侵袭人体而发病,是因为正气虚弱,没有力量抵抗邪气。这句话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正气不足是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中醫中的正气,类似于西医的人体免疫力,指的是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抵御邪气的能力以及康复能力。如果说一个人正气足,就是说这个人阴阳协调、气血充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或损伤正气的因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病因。比较常见的病因,在中医中有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等。在人的一生中,邪气每时每刻都在“挑战”正气,伺机

    养生保健指南 2017年5期2017-05-26

  •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的界定几乎都是以邪气发病的时间来作为主要判定标准,认为具有伏后再发特点的为伏邪,但临床中几乎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在侵犯人体时都不会立即发作,会有或短或长的潜伏期,因此若以时间作为判断标准来论述伏邪是不全面的。所以对于伏邪的界定我们应当主要从邪气本身的性质来确定,而不能仅仅以时间来判定。本文旨在明确伏邪的概念实质,确定伏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从而为中医病因理论的全面构建打下伏笔。1 伏邪概念解析1.1 中医伏邪概念解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伏”司也。从人从犬[

    中医药学报 2017年1期2017-02-27

  • 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刮痧放血等手段使邪气按营血分—气分—卫表的途径逐步达表或从血分直接外透。透邪法主要适用于治疗外感之邪,其中尤其适用于风邪、热邪,而对湿邪则相对较难。透邪法在临床运用中当遵循以下原则:抓住时机、尽早透邪,开门放贼、畅通道路,驱托搜引、分进合击等。即透邪法是疾病早期的主要治法;邪气透解,必须打开门户,透邪多采用使邪气由深出浅、由里出表从卫表“前门”外透之法,有时也可采用放血和刮痧等方法,以开放血络使邪从血分“后门”透出;对开放门户后仍不能祛除的温邪,还需采取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2016-03-09

  • 《神农本草经》一词多义浅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三)
    一词多义;五脏;邪气;胡随瑜一词多义的情况在许多经典著作中均可见到,在《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1]中亦比比皆是。如何解析《本经》中同中有异的词义,是《本经》阅读中的关键问题。言文一体,一词多义是《本经》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最易被误读之处。“讲记(一)”中已提到,《本经》文体是古人的雅言实录[2],雅言不是指文雅,是指上古时期的标准语,即“普通话”的意思。实际上,是用当时流传的口语记录下来,就成了言文一体的文章。表达特征是以“语素”(词素)为单位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2016-01-17

  • 台湾球侠
    进了出版社。有个邪气的家伙,算是当时翻译界一等一的好手,但就爱搞一些合约陷阱,到处告合作的出版社,几场恶讼下来,竟也成了有点小资产、小名气的角色。这家伙跑去跟他待的出版社老板挑衅:你这么大一间出版社,派你下头撞球最强的人,和我赌一局,赌金25万。那个老板那几年手头几套书超畅销,正在志得意满的顶峰,问了身边几个老臣,都说陈某某球技听说是可以去宰国手的。他便被叫到老板办公室,蒙头灰脑的,还以为自己编的哪本书出了什么纰漏。老板和那个邪气家伙对他解释了这场赌局、赌

    南都周刊 2015年19期2015-09-10

  • 吴又可《温疫论》关于升降出入辨证的理论
    可治疗温病注重辨邪气的升降出入态势,据其态势或截断、或扭转、或因势利导,以给邪气出路为宗旨。治疗以调畅气机为主,希冀通过调畅气机达到祛除病邪、恢复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因此,《温疫论》中处处体现着升降出入的辨证思想。温疫论;升降出入辨证;主客交升降出入的辨证论治体系以张仲景、金元四大家、叶天士等历代医家的实践为依据,首先由蒋星墀(清代医家,名廷秀,字沁如,江苏吴县人)提出,最后由周学海(清代医学家,字澄之)综述整理而成。综合历代医家运用升降出入的辨证方法治疗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5期2015-04-03

  • 立足《内经》与《伤寒论》,再探扶正祛邪治则
    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疾宜扶正,实证宜祛邪,业医者尽知,然最难者,虚实混杂,若单纯“扶正”则恐助其邪,使邪益固;若单纯“祛邪”,虑其虚证,犹恐此病未愈而彼病又起,故“扶正祛邪”治则应运而生。1 邪正内涵阐发于《内经》《内经》被奉为“医家之宗”,其博大精深之内涵,丰富辨证之哲理,孕育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大家,“邪正”内涵阐发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五气更主,各有所先,当其位则正”;《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

    世界中医药 2013年3期2013-08-15

  • 《素问·离合真邪论》学术思想探微
    合真邪”的篇名“邪气入于血脉之中,真气与邪气,有离有合,故以名篇”。离合真邪实际上就是正与邪从接触到分离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内经》中有关“离合真邪”的论述还包含了正中有邪、邪不离正、正邪共合通于人、一气所出入等观点,揭示了正邪对立统一、阴阳气化观与气一元论等思想;邪气入于人身之中,正邪相合行于人体经络之中气化出入,这是真邪离合关系建立的基出,可以说这正是中医病邪理论的认识基础[1]。2 离合真邪的四个不同阶段因为邪气留舍于经脉之中,正邪双方根据不同的

    中医药通报 2013年5期2013-01-24

  • 《伤寒论》中“实”的含义初探
    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正邪相争,斗争剧烈,反映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症候,谓之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血、水等滞留为患的病症;“虚”指正气虚衰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即机体的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抗病能力低下,因而机体的正气对于致病邪气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映,临床常见一

    河北中医 2012年6期2012-04-10

  • 正邪理论探析
    0006)正气与邪气内涵;正邪与人体关系;正气为本1 正邪辨析中医的正邪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成之一,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和理论学说。是中医学运用朴素的辨证法与对立统一规律,辨证归纳和分析制约人体健康与疾病两种对立因素而提出的一对范畴,所谓正邪,即正气与邪气。正气,即指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简称为“正”。正气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脾胃滋养全身的功能;肾中精气调节全身阴阳能力;卫气护卫肌表和驱邪外出的能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2012-01-29

  • 胡希恕论“小柴胡汤”
    ,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心腹指胸腔、腹腔,按病位上讲是半表办半里之部位。无形之气结滞在一起为结气,有形之物融合在一起为积聚,也就是说无论胸腹间的无形的结气,还是肠胃中有形的积聚,它都能治。“寒热邪气”指外邪入里,外邪与正气斗争,外邪退到表则恶寒,外邪进于里则恶热,寒热交替,柴胡也能治,“推陈致新”是指柴胡能去陈旧的腐秽东西而使新的东西形成。黄芩苦寒,除热解烦。《本草正》“退往来寒热”。柴胡佐黄芩除热解烦。半夏辛温降逆止呕,生姜辛温温中止呕。半夏配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7期2012-01-25

  • 芍药酸苦性味辨析
    ,正气已不可能把邪气攻出体表了,就顺其势把它泄掉,这时芍药的作用就可以用苦来表述。可见酸苦没有本质区别,是芍药在机体不同部位起的不同作用。由此也可解决了芍药的补泄之争,有医家认为芍药小有补性,怎样理解呢,邪气把正气引到了体表,失去了平衡,给予芍药后,把正气集中,是正气分配恢复合理,虽然没有补充正气,但这种正气的集中也类似于“小补”,所以这种补与参芪术草的补是不同的。总之芍药可随病机与配伍的不同而表现为“酸补”或“苦泄”,所以说有些中药的味是具有相对性的,不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4期2011-03-31

  • 迎随补泻的时机——从《灵枢·九针十二原》看针刺补泻
    出入的门户,也是邪气入侵的所在,而侵入体内的邪气才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灵枢·小针解》解释说“‘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刺之微,在速迟”是说针刺的精微奥妙之处,在于掌握针刺手法的及时运用。《灵枢·小针解》解释说“‘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上守机”是说粗工只知拘守形体部位针刺,而上工把握的则是穴位中气机的变化。《灵枢·小针解》解释说“‘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

    中医药通报 2011年5期2011-02-10

  • 论中医学“祛邪”理念的文化内涵
    ,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疾病的产生,多与邪气有关。无论是从外侵犯人体的六淫、疠气、饮食水谷之邪,还是人体自身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等,都是导致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均为邪气。这些邪气并非人身所素有,治疗疾病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使这些邪气在人体内消失。1 祛邪理念产生的文化基础中医学不赞成用攻击的方法来对抗邪气。正气与邪气皆是自然界之物,两气相搏,必然违反自然之道,而自身亦必有所伤,祛邪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所形成的治病理念,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医研究 2010年12期2010-02-10

  • 刘安养生之训
    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变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他认为,“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二者不可两立,必有一显一废。以正压邪之人,必然是损欲而从事于性,于声色滋味有利于性则取,不利于性则舍。以邪压正之徒,必然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以其伐性之斧,伤其自身。那么,怎样才能自控“食之不宁于体,听之不合于道,视之不便于性”的行为呢?刘安认为,必须以中治外“心为之制”。也就是说,行动受思想的

    祝您健康 2009年9期2009-10-23

  • 烦恼来了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邪气。打倒烦恼!我们若这样想就成了贼喊捉贼,烦恼就自要打倒它的人。烦恼是被人的欲望生出来的,被人的恩怨养大。人如果没有欲望和恩怨,那该是快乐永驻的。没有欲望和恩怨的地方,称为天堂,而非人间。我们生活在人间所以被称为人。也就是说你若生活在天堂,你就不能称为人。这样左看右看我们就知道,生活在有欲望和有恩怨的人间,人和烦恼必然一脉相连。人中有烦恼,烦恼中有人。烦恼是人的众多根须中的一根。于是可以想见,只要你是个人,烦恼就是你的一部分。好像发梢是你

    学习博览 2009年3期2009-04-29

  • 烦恼来了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邪气。 打倒烦恼!我们若这样想就成了贼喊捉贼,烦恼就来自要打倒它的人。烦恼是被人的欲望生出来的,被人的恩怨养大。人如果没有欲望和恩怨,那该是快乐永驻的。没有欲望和恩怨的地方,称为天堂,而非人间。我们生活在人间所以被称为人。也就是说你若生活在天堂,你就不能称为人。这样左看右看我们就知道,生活在有欲望和有恩怨的人间,人和烦恼必然一脉相连。人中有烦恼,烦恼中有人。烦恼是人的众多根须中的一根。于是可以想見,只要你是个人,烦恼就是你的一部分。好像发梢

    学习博览 2009年4期200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