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国家学者国际发表中的语言能力因素分析

2018-02-10 20:50
关键词:母语学者学术

(西南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56)

“要么发论文,要么让你滚”(publish or perish)这一国外大学的流行语直观反映了高校教师发表论文的巨大压力。受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各种大学排名的冲击,高校通过职称晋升、聘期考核等方式要求教师在国际期刊发表英语论文,这给那些英语并非其母语的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影响国际发表的诸多因素中,语言能力很容易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这一认识是否成立?如果成立的话,语言能力的不足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对策略如何?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提高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的成功概率。

一、认识辨析:语言能力是否是最大的障碍

学界对语言能力的界定多有争议,基于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因而没有必要把某一定义当作绝对标准〔1〕。从考察论文发表的角度来看,本文将语言能力界定为论文写作者能否准确得体运用英语写作的能力,具体体现在语法准确、语用得体两个方面。基于这一定义,那么如何看待语言能力在国际发表中的影响?我们不妨首先从有关国际发表学者的术语变迁来审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的变化。传统而言,学界惯用英语作为母语(native English speakers,缩写为NES)和英语非其母语(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缩写为NNES)作为区分国际发表两类学者的依据。不过,一些学者认识到母语与非母语的二分法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这一区分可能暗示NNES学者无法与NES学者竞争〔2〕,这一区分方法过于凸显语言能力的作用〔3〕。有鉴于此,近年来国际学界已经使用更为中性的新术语来指称英语非其母语的国际发表学者,比如“多语言学者”(multilingual scholar)、“英语作为其他语言”(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简称EAL)学者等。为行文方便,下文将采用当前国际学界更为通行的EAL学者来指代英语非其母语的国际发表学者。

语言能力是EAL学者国际发表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一认识曾经得到实证研究数据的支持。Uzuner发表的文献综述选取了39项有关国际发表的定性或定量研究,时间跨度长达20年(1987~2008),范围涉及中国大陆、香港、日本、西班牙、波兰、匈牙利、美国和英国等多国EAL学者(包括博士研究生),既有受试人数多达数百人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也有受试人数为个位数的个案研究〔4〕。该文献综述总结了EAL学者的国际发表面临的七大方面的问题或挑战:语言问题、研究问题过于本土化、偏离研究报告的可接受性规范、使用学术英语写作中的费时费力、与学术体核心成员缺乏交流、面临国际发表中的可能偏见、研究经费不足。在这些挑战中,与语言相关的技术问题是EAL学者学术写作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就具体的个案研究而言,香港学者的国际发表情况颇具代表性。Flowerdew采用问卷调查了585位涵盖文理工等多个学科的香港本土学者,尽管有63%和72%的受访者分别在英语国家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但依然有51%的受访者承认国际发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与语言有关的技术问题〔5〕。Flowerdew的另一项针对26位香港本土学者的深度访谈显示,在英语论文写作的八大困难中,受访者普遍认可的前两大困难(英语表达能力欠缺和词汇量不够丰富)都与语言能力相关,而且跟语言有关的技术问题比那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如何引用前人文献)更严重〔6〕。英语是香港的官方语言之一,较高比例的香港学者在英语国家接受过学术英语写作训练和实践,他们仍然认为国际发表与语言相关,那么就不难判断语言问题应该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EAL学者会有更大的挑战了。

不过,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度来看,EAL学者的语言问题却更为复杂。一方面,语言能力与论文被拒存在高度相关性。Hewings分析了228封《专门用途英语学刊》(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论文评审意见,发现语言问题虽然不是EAL学者论文遭拒的首要问题,却是判断论文初稿质量的重要标准:60%的评审意见提到了语言问题,而且他们论文语言得到负面评价的频率远远高于英语为母语的论文作者〔7〕。Gosden使用问卷调查了美、英、加拿大等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100多位英文期刊编辑,发现论文遭拒与四个方面有关,即句子之间的逻辑且清晰的衔接、写作中的语篇连贯性、句子的语法准确度和能够熟练使用语言陈述观点〔8〕,这四个问题都与语言能力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有期刊编辑认为与语言有关的“表层”问题并非最严重的问题,因为它们可以最终通过文字编辑来解决〔6〕。Gosden的调查显示,68%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术期刊编辑很少要求EAL学者在提交论文时对语言错误进行修改,不过一旦论文进入发表环节,76%的审稿人和编辑会对论文语言修改提出建议〔8〕。因此,有多项研究表明,国际英文期刊录用论文的决定因素可能并非该论文作者的母语,而是该作者是处于国际学术界的中心还是边缘,是初级研究者还是高级研究者,以及与学术网络的接触程度〔3〕。当然,有些研究,比如Duszak和Lewkowicz就发现,高级研究者并非一定就比初级研究者在国际发表上更容易,因为初级研究者的英语写作水平往往更高〔9〕,这又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语言问题不容低估。

学科因素也增加了讨论国际发表中语言能力问题的复杂性。除了语法准确的基本要求外,不同学科在长期的知识传播过程中还形成了本学科的语言规范(language norms),比如是否该使用被动句式。有趣的是,不同学科对于EAL学者是否满足这些对于语言得体的要求具有不同的容忍度,换言之,有些学科(比如人文学科)的EAL学者比起另一些学科(比如工程学科)的EAL学者面临的语言问题挑战可能更大。Gnutzmann和Rabe选取德国大学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和教授开展的访谈颇能说明这一问题。他们访谈了生物学、机械工程、语言学和历史学四门学科的科研人员共计24名,发现历史学对于遵循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规范最为严格,而机械工程则最为宽松,其原因在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不同构成比例——机械工程学科里英语本族语者的学者并不占绝对多数,相当数量的学术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是EAL学者,这造成了对于偏离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规范更大程度的宽容〔10〕。因此,EAL学者的国际发表不仅对知识在国际学术圈的流动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推动英语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用语”(English as Lingua Franca,简称ELF)。这就意味着,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不再是EAL学者的学术写作是否遵循了“标准英语”的语言规范,而是其学术写作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尽管可理解性的标准也含混不清。

综上所述,很难判断语言能力是否是EAL学者国际发表的最大障碍,毕竟要考虑学科因素以及研究人员的诸多个人因素等,但这并不否认语言能力对于国际发表成功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弄清语言能力不足的具体体现,这将有助于对EAL学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支持。

二、问题诊断:语言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EAL学者的具体语言能力问题一直受到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或者出版用途英语(English for Publication Purposes)研究领域学者的关注。他们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让EAL学者自己描述语言能力的薄弱环节,或者采用话语分析和语料库分析的方式归纳EAL学者各种类型话语文本中所暴露出的语言使用问题,或者从论文编辑的角度揭示语言能力方面的问题。本节拟从“语法准确”和“语用得体”两个方面总结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

首先来看语法准确方面存在的问题。Uzuner发表的这篇文献综述也归纳了前人研究发现的EAL学者的语言问题,包括英语表达方式和词汇量不够丰富、情态动词用法不清、习惯表达误用、句法杂乱等〔4〕。这些问题更多来自EAL学者因人而异的个人主观感受,因此很难形成定量数据来确认哪些语法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但是,基于论文编辑修改论文语言问题的数据统计可能会更为清楚地揭示语法的薄弱环节,因此以下三项研究值得特别关注。Ventola & Mauranen统计了英语为其母语的编辑对EAL学者科技论文的语言修改,统计数据显示14%、13%、12%、11%的修改分别与冠词使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和介词使用有关〔11〕。Gosden的问卷调查则显示,在期刊编辑对论文语言错误的修改中,70%的修改与语法有关,主要包括简单的句法错误和糟糕的句子结构(34%)、冠词错误(20%)、时态错误(7%)、主谓一致错误(7%);另有26%的修改与词汇的不当使用和错误拼写有关〔8〕。Flowerdew和Wang采用更为详尽的数据统计分析了某位文稿编辑(author’s editor)对中国大陆某高校多位博士研究生的15篇SCI已刊论文初稿所做的修改。基于“添加、删减、替换、重组、更正”五种修改策略的分析框架,该研究发现:作为对论文初稿语法问题(即对文字意思没有改动)的修改策略,“更正”的使用频率为29.3%,在五种修改策略中名列第二;除去标点符号和单词拼写,位列前四的语法错误是冠词用法(33.3%)、名词单复数(18.4%)、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8.7%)、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5.3%)〔12〕。值得一提的是,高质量论文也无法避免语法错误。Rozycki和Johnson选取了14篇软硬件工程学科最佳论文奖获奖论文作为分析语料(其中94.2%的作者是EAL学者),发现在共计132个语言错误中位列前四位的主要语法错误分别是冠词用法(35.8%)、主谓一致(18.9%)、动词用法(15.9%)、介词用法(11.4%)〔13〕。尽管出现的频率在不同的研究统计中有差异,但是冠词用法、主谓一致等成为了EAL学者写作中的主要语法薄弱环节。

再来看语用得体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同于语法错误容易识别、属于“表层错误”(surface errors,参见Flowerdew〔2〕),语用不得体更为隐蔽,对于EAL学者也更为棘手。总体来看,语用不得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语义表达清晰度和语篇连贯性的问题。前述Flowerdew和Wang发现的其余四种修改策略主要是文稿编辑和论文作者之间就“意义协商”(meaning negotiation)做出的调整,涉及单词、词组和子句三个层级,具体问题包括搭配不当、句际衔接不好、意义繁杂不清等〔12〕。再如Gosden比较了EAL学者(博士研究生)的七篇论文初稿和最终刊出论文,发现论文初稿过度使用and作为句际衔接手段〔14〕。其二,修辞技巧和论证技巧等学术写作技巧不足引起的问题。比如ElMalik和Nesi比较了英国学者和苏丹学者发表的医学论文,发现英国学者使用委婉语(hedges)的频率略高、两类学者使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段来实现学术话语的客观性——英国学者更多使用名词化手段,而苏丹学者更多使用被动语态〔15〕。再如Flowerdew和Wang通过个案反映出EAL学者在观点陈述(making a claim)时是否该采用确定性语气还是意向性语气的处理不当问题〔12〕。Flowerdew的另一个案研究显示,和英文期刊编辑的修改过程让EAL学者认识到,修辞技巧等影响英语论文的“风格”,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研究内容本身〔16〕。

造成EAL学者语言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EAL学者的通用英语能力(即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基本功),尤其是语法运用能力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有些语法错误,比如上述研究揭示的冠词用法、主谓一致等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语法错误,并非EAL学者不熟悉相关语法知识,而是这些语法知识还未能全部内化(internalization)。还有一些语法错误,比如介词用法和动词用法等,只需要EAL学者勤查英文字典和搭配字典(比如著名的《牛津英语搭配词典》)就可以避免类似问题。另一方面,EAL学者不太了解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在书面学术英语语体、语篇、修辞等方面具有的特点,同时疏于阅读投稿学术期刊的《投稿指南》(比如著名的“欧洲科学编辑协会”发布的在线版《英文科技论文投稿和翻译指南》就有对科技论文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的要求介绍〔17〕),因此尽管他们通用英语能力很强,也有可能陷入语用不得体的困境。有鉴于此,无论EAL学者自身,还是包括语言教学在内的支持系统,都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EAL学者的语言能力以及改善学术论文的语言质量。

三、策略探讨:写作策略和语言支持系统

就EAL学者国际发表中存在的语言能力问题,应对策略是EAL学者自身需要改善写作策略,并得到有效的外部语言支持。

第二语言写作的多项研究证实,写作策略与写作质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18~19〕,常见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善于写作者和不善于写作者在写作策略运用上的差异。Flowerdew对前人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总结了NES和NNES学者都会采用的12个研究论文写作策略,不过“NNES学者掌握这些策略可能会有更多问题”〔5〕。在这些写作策略中,除了与英语为母语的导师或同事合作发表论文以及寻求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和同行的语言支持等策略,与语言运用(特别是学术写作技巧)直接相关的策略包括:读者意识指导下的语言运用、遵循研究论文的话语结构、准确安排讨论的结构、谨慎提出知识性陈述、准确使用劝说性语言。

研究者还关注到EAL学者的如下写作策略。首先,翻译策略是否奏效。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些EAL学者首先使用母语写作,然后翻译成英语论文,使用这一策略在初级研究者中多见。比如Gosden针对16名日本博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的80%使用日语完成初稿或写出论文框架,然后翻译成英文,其采用的翻译策略以“短语对短语的翻译”(phrase-to-phrase translation)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日本“对于语法翻译法的强调和外语教学中使用日语作为教学语言”。不过,尽管初级研究者求助于母语作为英语写作的支撑有其必要,但是过于依赖母语的翻译策略不仅阻碍二语写作,也会影响到如何向国际学界介绍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20〕。Li对一名就读于中国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的个案研究则显示,同样是采用翻译策略,但是对于母语依赖的程度却有差异。该学生使用母语写作提纲以便让意思表达更为清楚,或者在使用英语表意有困难的时候也求助于母语,但他在产出文本时已不再借助于翻译,而是直接使用英语进行思维〔21〕。其次,语言模板(language re-use)的使用。鉴于学科间的体裁差异,有些学科(比如生物学)的体裁结构更为固定甚至模式化,因此,一方面此类学科的EAL学者使用语言的“灵活度”更低,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照搬已发表学科论文中现成的语言表达手段,从而更容易写出满足学科规范的英语论文,Gnutzmann和Rabe针对德国EAL学者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10〕。最后来看修改策略。Gosden运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包含五种论文修改策略的实际操作模式,值得EAL学者参考。具体而言,为了实现语言的表意功能,需要运用增、删两种修改策略;为了实现语言的人际功能,需要从陈述的语气和有关目的、原因和结果等的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进行修辞加工(rhetoric machining);为了实现语言的文本功能,需要运用语言重组(reshuffling)和针对话语结构的修辞加工。此外,第五种修改策略是子句层面以下的语言修正策略,更多关注语法准确性〔14〕。因此,EAL学者需要摈弃那种认为论文修改只是确保语法准确性的简单技术操作的看法,应将修改视为读者意识驱动下的重构意义之过程。

如果将改善写作策略视为EAL学者的自身努力,那么来自外部的语言支持对于提高EAL学者的国际发表成功率同样必要和重要。语言支持系统既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各类学术英语课程,也包括学科专家、语言专家、学术期刊等提供的语言修改和编辑等专业服务。

学术英语课程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的课程之一,国内大学开设此类课程也呈逐年增多之势。具体到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其一,其有效性为多项研究所证实,比如James针对美国某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证实,学生能够将通用学术英语写作课程中的所学技能迁移到其他写作任务中去,不过迁移的频率在不同的所学技能、学科和写作任务类型方面具有差异〔22〕;Storch和Tapper针对澳大利亚某大学博士生的研究表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改善了这些国际学生写作的语言准确性、学术词汇和文本结构〔23〕。其二,如何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比如影响广泛的“体裁教学法”(genre-based instruction)有助于提高写作者体裁意识、语言知识和写作能力〔24~25〕,比如教师不同的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方式对于学生写作准确性具有影响〔26〕。

学术英语课程的有效性并不仅仅限于在校学生,也包括具备相当研究经验的EAL学者,针对中国科学家举办的国际发表技巧培训班就是一个代表性例证。这个培训班从2001至2003年在中国举办了数期,受训者主要是中科院和一些大学的科研人员。其教学模式有四个特点: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task-based approach),以体裁教学为基础,以审稿人标准为全面参考,以及提高句子层级的英语能力和表达研究者意义的话语策略〔27〕。该教学模式的亮点是内容教学与语言发展相结合,以开展团队教学,即学术英语教学专家负责分析研究论文结构和语言教学,而学科专家负责研究数据呈现、参考文献和论文发表流程等方面的指导。培训后的调查显示,受训者国际发表的信心有显著提高,受训者最为满意的是培训让他们掌握了研究论文的体裁特征,特别是体裁教学中对真实例子的有效分析,也让他们改善了语言使用习惯和熟悉了发表流程。

当然,对EAL学者论文语言问题最为直接的解决方案是提供语言修改和编辑等专业服务。在Burrough-Boenisch看来,研究论文的最终出版是一系列“文本塑造者”(text shapers)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将某个学科视为话语共同体,那么这些塑造者在这个共同体之外有语言专家,在内则有期刊审稿人、编辑等〔28〕。语言专家,特别是具有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背景的专家,其好处在于能够确保语法准确性和语言交际的有效性,但是囿于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话语了解的局限,因此在具体学科论文体裁特征等方面可能出现语言得体性的欠缺,所以语言专家与学科专家的合作是更为理想的语言支持模式。如果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EAL学者寻求专业语言服务组织的服务是最好的选择,比如荷兰的“持英语为母语的编辑协会”(Society of English-Native-Speaking Editors)就为本国EAL学者的国际发表提供了有效帮助〔28〕;更有学者建议学术期刊应该聘请学术写作的专业人士与各个学科的专家合作为EAL学者提供语言编辑服务〔29〕,而且EAL学者寻求英语为母语的同行参与研究并合作发表论文,也能减轻他们的语言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0月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第八年排在世界第二位,中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数也首次上升到全球第二位〔30〕。这种成绩是可喜的,但在看到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语言能力制约部分中国学者国际发表的现实,只有解决当前中国学术英语教学与研究相对滞后、专业语言编辑服务不足等问题后,才能推动更多中国学者使用英语在国际学术圈发出“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母语学者学术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母语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学者介绍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