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教育模式在中医妇科人才培养中的思考※

2018-02-11 06:4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承住院医师规范化

谢 源 董 莉

为更好地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计生事业发展,2014年国家教育部、卫计委、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5+3”教育模式即5年制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制临床医学(含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笔者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多年,现将新模式下人才培养点滴心得记录于此,以飨同道。

1 抓住机遇 把握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优势

根据最新改革意见,自2015年起,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将出现以下两方面改变。

(1) 新招收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他们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实现招生与招录、培养过程与培训过程、学历学位授予与职业规培证书发放相结合,确保合格的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等四证。

(2)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将全面调整为“5+3”教育模式,学生在完成5年相关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后,可免试进入临床医学(含中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阶段,纳入培养单位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和管理。

通过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实现显著提高院校教育质量、普及毕业后教育、全面覆盖继续教育的总体目标。对纳入“5+3”教育模式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通过规范化培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同时新模式有助于衔接医学生转变为医生的过程,缩短培养周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对临床型研究生的定义。符合培养条件的研究生应积极抓住医改的机遇,接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规范化培训,着重提高临床诊疗能力,达到独立、正确、规范地处理临床常见问题的水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 遭遇瓶颈 改变培养计划带来的挑战

“5+3”教育模式的启动使传统研究生培养计划发生改变,也给新模式下的研究生教育带来了挑战。

2.1 导师教育权受到弱化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3个月,其中本科室轮转6个月。这与三年制传统研究生本科室至少轮转一年相比,跟随导师的学习时间明显缩短了。通过招生,导师将自身本领传授给学生,提高研究生的临床专业技能,培养该领域的科研能力,完成学术传承。然而培养时间的紧缩势必影响教育质量,这对导师招收专业型研究生的积极性也造成影响[1]。

2.2 研究生专科优势减弱 规范化培训的特点在于临床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重点掌握本专业领域技能的同时,对其他科室的要求也没有降低。因此,新的培养计划需要研究生在本科室轮转期间,通过门诊及病房工作,学习本专业诊疗知识,并尽快完成研究生课题及毕业论文撰写。这导致研究生对本专业的研究,不论临床或科研方面,都不够深入。

2.3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淡化 以往专业型研究生“重临床、轻科研”的教育模式已遭诟病,而新模式使这个特点更为突出。“5+3”教育模式的重点倾斜在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规范化培训上,却似乎并没有取得临床实践与学位培养双赢的满意效果。对规培学生而言,更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得到临床与学术能力更高层次的提升。有研究显示[2],大部分学生对规培能提高自身临床能力的认同感较高,但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度仍然偏低。

3 寻求契合 加强师承教育发挥优势

“5+3”模式将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融为一体,学生着重于提高独立处理临床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研究生阶段更深入学习专科知识的重要性,难以达到传承本专业中医药学术思想的要求。中医文化代代相传,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有效方式[3]。加强师承教育是“5+3”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有助于培养基础扎实、临床过硬,传承与创新能力兼备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3.1 发挥导师引导作用 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中医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因材施教,因此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作用,而这正是师承教育的优势所在[4]。笔者有幸师从国医大师朱南孙先生,成为海派朱氏妇科第四代传人。跟师初期,老师要求熟读《内经》 《难经》 《金匮要略》《妇人大全良方》 《傅青主女科》等中医典籍,建立起经典妇科诊疗脉络,为准确辨证繁复变化的妇科疾病奠定基础。新模式下,导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可充分了解培养计划,与学生讨论并制定学习计划,尽早开始中医经典阅读,并跟随导师抄方学习。

3.2 保证门诊跟师时间 跟师抄方是师承教育的一种形式,在临证中老师根据典型案例,将中医经义、方药特点和自身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在侍诊学习中将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体会和领悟老师的学术思想,不断求证和反思,从而推动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发展。有别于规范化、固有模式的培训,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似随意,却把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生动地结合于一体,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在临诊过程中变得栩栩如生。这样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达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在规培期间仍要保证学生每周至少两个门诊的跟师时间,积累典型病案,并利用业余时间归纳和整理,学习导师的临床思路和用药特点,同时感受老师的个人魅力与医德医风。

3.3 学术交流培养科研思维 随着科技进步,妇科方面的现代研究进展迅速,作为临床医生往往比科研人员更加需要具备敏锐的科研嗅觉和判断力。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建立假说,通过实验推测,证实并应用于临床,这一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科研能力。然而新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临床能力的同时,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因此,在临床教学时,除了要求一定时间门诊抄方积累经验外,每月举行一次学生间不同方向的学术沙龙,不定期邀请外院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学生业余时间多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在各个层次、不同方向的学习中博采众长,在思维碰撞中,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5+3”教育模式的推行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模式有助于全面提高我国医疗水平[5]。新模式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更应把握中医教育的精髓,“5+3”教育模式与师承教育优势互补,但两者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运用适当的方式将师承教育融入新教育模式中,才能培养出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

[1]许凤锐,江泽飞.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129-130.

[2]单炯,刘世萍,吴晔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型硕士培养结合的实践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116-117.

[3]洪净,张欣霞.浅谈现代教育模式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J].中医杂志,2014,54(22):1978-1980.

[4]林益,朱南孙,董莉.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模式在中医妇科人才培养中的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4):11-12.

[5]邓强,李军杰,张彦军,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衔接的思考[J].西部中医药,2017,30(2):43-45.

猜你喜欢
师承住院医师规范化
师承授受经验谈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师承与独创之美
价格认定的规范化之路
基于病例学习模式查房对住院医师培养的实践
狂犬病Ⅲ级暴露规范化预防处置实践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