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龙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医临床艺术※

2018-02-11 06:41黎崇裕吴小秋刘志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药教授中药

黎崇裕 李 俊 吴小秋 刘志龙

刘志龙(1963年10月—),男,湖南岳阳人,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主任中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是岭南地区经方医派的重要人物之一,2012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1]。刘志龙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多年,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床除擅长用经方治疗各种内科杂病外,尤其善用经方治疗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在其门诊中较为多见,刘志龙教授在运用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同时,其诊疗过程、说话方式、处方医嘱等处处彰显了他在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过程中的艺术体现,笔者认为行医是一门技术,不是技巧,中医在民众心目中往往担当了牧师的角色,不仅要有好的医疗技术水平,还要懂得人情世故[2]。因此,挖掘名老中医的中医临床艺术和整理其医案一样重要,皆可彰显其特色及独特个性。

1 少测血糖的艺术———中医预后观

在临床中,预后是对某种疾病发展过程和后果的预测。两千年前人们就注意到了疾病的预后问题,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记载有扁鹊通过给齐桓公望色,预知其有病在身,不治将深。前人的这种未卜先知、防患于未然的超前预后观,对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及变化,促使疾病预后向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中医学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审查内外、辨证求因、四诊合参,是疾病预后的判断独特的认识和方法[4]。刘志龙教授在临床中提出三个月少测血糖的临床艺术亦是其多年运用中医药诊疗糖尿病摸索出来的中医预后观。

在刘志龙教授的门诊中常可见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三种选择: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各有千秋:西医降糖比中医快,并发症处理手段也比中医多,但在改善症状方面,西医往往不如中医。中医通过整体调节,改善内环境,可以让患者的症状得到很大的缓解。西医的治疗目标是降糖,控制指标,而不是治愈;中医的治疗目标是治愈,然后逐渐停药[2]。然而大多数患者在检查发现患有糖尿病之后,第一时间找西医治疗,直至疗效不佳时才考虑找中医。用中药代替西药需要一个过程,此间血糖有可能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刘志龙教授对已经在服用西药控制血糖的患者,建议其接受中药治疗的同时,要求患者三个月内少测血糖,这三个月血糖有可能升高,但无需担心,三个月之后,中药逐渐替代西药取效后,血糖即可较为稳定地下降,从而逐渐取代西药,直到停药。

2 中医话疗的艺术———中医情志观

糖尿病 (Diadetes MeIlitus DM)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对DM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和治疗等方面大量观察资料的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志对DM的发生和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由于DM为终身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坚持不懈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因此,绝大多数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了DM,几乎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忧郁情绪,特别是某些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的患者有的需要每日注射胰岛素治疗,给工作、生活、婚姻带来不良的影响[5]。因此,刘志龙教授在内分泌门诊,对于心事重重的患者,普及必要的心理减压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絮絮叨叨的患者,总是巧妙地说你的故事很精彩,我们下次再听你说故事,后面还有一大堆的患者等着,该让后面的人看病了,你看可以吗?这类患者一听立马明白,带有歉意和感激离开。我们觉得刘志龙教授像一个牧师,不但看病,还要做心理辅导,打开患者的“心结”,成为患者身体和心理的修复工程师[6]。

3 中医降糖的艺术———中医兵法观

中医省疾问病,善于讲究谋略,古人云:“治病如对仗,用药如用兵。”浩瀚的中医古籍中,蕴涵着丰富的治疗韬略,它是中国古代医家治病疗疾的经验结晶[7]。中医的兵法观代有发展,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时代病,兵法观亦有所不同。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疗疾“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诚如岳美中先生所说:“一些慢性病,都是由渐而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形成往往是由微杳的不显露的量变而到达质变,则其消失也需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一个对症药方,初投时或无任何效验可见,若医生无定见,再加上病人要求速效,则必至改弦易辙。但这还不会有大妨害。最怕的是,药已有效,就是还未显露出来,正在潜移默化的量变阶段中,它的前进,好像儿童学步,屡起屡仆,屡仆屡起,无待扶持,方始成行。倘一中止药方,或另易它方,那将如患者东行向愈的光明前途,反而强扭之使西,不仅走向黑暗,前功尽弃,还恐怕枝节横生,造成另外一种疾病”[8]。

2型糖尿病是慢性病,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诊疗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在刘志龙教授的专家门诊,首次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明确告知“糖尿病减灶之计”。

“减灶之计”源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深知师兄庞涓狂妄自大,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来麻痹魏军。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而“糖尿病减灶之计”则以一年为一个疗程,最初三个月每天一剂药,如果病情稳定,血糖逐渐下降,则减为三个月每两天一剂药,然后逐渐变为三个月每三天一剂药,三个月每七天一剂药,直至彻底停药[9]。中药难闻难喝使得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对此有一定的抗拒心理,用“糖尿病减灶之计”可以让2型糖尿病患者充满期待,不用每天喝中药,期待可以彻底停药,无形中提高了依从性,体现了中医临床医生的“进与病谋,退与心谋”的艺术。

4 中西医结合的艺术———中西医结合观

中西医结合在防治糖尿病上有显著优势,一方面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另一方面能有效防治糖尿病并发症[10],在刘志龙教授的内分泌门诊,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是常态,因为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先服用西药控制不理想之后慕名前来就诊,针对这类患者,刘志龙教授一般不主张马上停用西药,而是通过中药慢慢替代西药取效后再逐渐减少西药的使用,若马上停用西药容易出现血糖指标的反弹,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在门诊中,亦有不少患者在用中药起效慢,出现焦虑情绪时,刘志龙教授一般会建议可适当加用西药,先控制血糖,稳定患者情绪,再谋求他法,这正是中西医结合的艺术。

降血糖是内分泌科医生的基本功。如果一名住院患者在住院十几天后,血糖仍不平稳,一定会对医生有意见[11]。对于难降性的糖尿病,西医有冲击疗法,用大剂量的使用胰岛素,使血糖在短时间内达到正常水平,稳定患者的情绪和心态。中医亦有冲击疗法,曾经有一外地慕名前来找刘志龙教授诊疗的患者,在住院部治疗数天后血糖下降不明显,患者非常担忧,刘志龙教授在中药原方的基础上加上黄连50 g,仅用两天内血糖就出现明显下降,让患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刘志龙教授称此为“中医冲击疗法”,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达非常之效,这也是“重剂起沉疴”的中医临床艺术,同时正是中西医结合观的一种体现。

“名医是一味药”,而名医的中医临床艺术就是其中的药引子,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中医临床想要提高疗效,除了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外,名医的中医临床艺术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学习的。

[1]刘志龙,黎崇裕.100首经方方证要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2.

[2]黎崇裕.一个青年中医之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1.

[3]杨徐杭,汶医宁.中医预后思想探讨[J].国医论坛,2003,18(4):13-15.

[4]方晓磊,江涛,刘金民.建立危重症中医预后评价指标系统的构想[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7,29(2):83-85.

[5]肖玲,凌凌.情志对糖尿病的影响初探[J].河北中医,2002,24(1):48-49.

[6]黎崇裕.沟通是消除医患纠纷的最好良药[N].中国中医药报,2014-07-25(3).

[7]陈明.《伤寒论》治略与兵法三十六计举隅[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52-54.

[8]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

[9]黎崇裕.因处方剂数奇特而闻名的几位经方大家[J].国医论坛,2016,31(3):1-2.

[10]吉柳,汤新强,彭金咏.基于糖代谢酶调节作用的中药抗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3):3519.

[11]苏敬,李静.糖尿病医生的临床处治艺术[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0):1.

猜你喜欢
西药教授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刘排教授简介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零食”怎么吃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