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起止取穴法理论探究与临床应用

2018-02-12 22:48刘明军张凤瑞
吉林中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经气井穴太阴

张 野,刘明军,张凤瑞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6100)

循经起止取穴法是针灸取穴理论体系中一种重要的取穴方法,对这种取穴法的记载散在于历代针灸文献,属于循经取穴的一种,其与接经取穴法[1]有共通之处,具体方法为取用经脉的起端穴位可以治疗经脉止端处病症,反之取用经脉止端穴位亦能治疗经脉起端病症,或取用起止两端穴位治疗经脉所循行处病症,也有人称之“经络起止法”或“首尾接经取穴法”等,历代医家一直习用并重视经穴起止,且有十二经起止歌[2]传世,所以称之循经起止取穴法。

1 循经起止取穴法的文献记载

《灵枢》根结篇中说:“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且在《灵枢》中治某病证多是言取某经,如杂病篇诸症,这充分强调了经脉整体和起止处应用的重要性[4]。《难经》六十九难中说“经言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卫生宝鉴》[4]中提出“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治疗中风偏枯的大气接经法,即从足太阳经井穴至阴依次按照十二经流注次序针刺其他井穴和以手太阴井穴开始依次针刺其他井穴。后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首尾接经法[5],即在十二经井穴基础上加上十二经其他起止穴位,主要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和肢体感觉障碍[6]。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答陈董陈疑《内经》十二经有名无质”文中记载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疔疮时,明确的提出如果疔生经起之处刺经止之处,生于经止之处刺于经起之处,还认为如果经气传导经过曲折处时应适当加针,比如临证时取用手阳明大肠经或手太阴肺经时分别在曲肘处的曲池、尺泽处加针,并且也注重经气的贯注来源问题,比如临证时取用灌注肺经经气的肺俞穴。

彭静山[7]在《循经取穴之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循经取穴法体系中的首尾循经取穴法、两端循经取穴法和远端循经取穴法以及表里循经取穴法,实际选穴都在起止之处。彭老总结经络具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普遍性,并且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都是分别以头面、五官、手足终末为其集散之地和起止之处。此外彭老提出此类取穴方法对于经脉起止的局部疼痛、麻痹、疔毒有奇效。同时取起止两端穴位治疗本经的疼痛性疾病也有很好效果,近人有以取足阳明经足少阳经起止穴承气、厉兑和瞳子髎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临床研究。

2 循经起止取穴法的临床应用

2.1 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疔毒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了当时辽阳精通于针灸的卢显章先生的针愈疔毒数个典型案例,其中卢氏在治其族妹左手少阳经起穴关冲附近处的疔毒时,用了手少阳经止穴耳门,结果很快治愈。其族中男孙右足太阴经隐白穴处生疔,三日肿痛至于膝下,卢氏取用左侧公孙及三阴交刺之,很快痊愈,卢认为公孙、三阴交为足太阴之所历,如果不效可刺太阴经止穴大包,一定能痊愈。还有一个田姓妇人,在手阳明二间穴生疔,并且肿过手腕,二间虽然不是手阳明经起穴,但是距离商阳仅有二寸左右,卢氏刺了手阳明经历之处曲池和经止之处迎香,即刻痛止,不日痊愈。一学生手太阴太渊穴生疔,红肿的线已到了锁骨下,手臂麻木不知疼痛,恶心呕吐,卢氏认为太渊距肺经止穴少商不过三寸多,临近经止之处,取手太阴肺经的所历尺泽和所起中府穴,以及肺经所注肺俞穴,结果患处知痛,恶心呕吐立止,红线也马上退回,半日痊愈。

彭静山对这种方法也很推崇,他曾报道过治一学生的案例,右面颊阳明胃经四白穴位置起一水泡,红肿疼痛,心烦呕吐,且白细胞15 400/mm3,分叶90%,淋巴10%,取用足阳明经止穴厉兑穴,急刺重插,留针20 min,术中心烦疼痛消失,术后检查白细胞8 100/mm3,分叶70%,淋巴30%,次日水泡消失,唯右颊微发红而已。彭老在《针灸秘验与绝招》[8]一书中也对这种方法治疗疔毒做了具体说明,并举一典型案例,一个19岁女学生,面上地仓穴处突发起了一个红点,并且灼热疼痛,接着发烧恶心,诊为“锁口疔”,急刺胃经止穴厉兑穴,针后症状即刻消失。

吕杏芳[9]以循经起止取穴针刺厉兑、商阳放血治疗鼻唇旁疔毒肿痛两例,取效迅速,吕氏分析认为夏秋之间暑热毒邪为患,局部热盛成为肿毒,当用泻去郁血,宣散雍滞。

2.2 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痹证 彭静山认为循经起止取穴法也可以多经同时应用,他治疗一个由于受凉导致手指拘挛握固的青年,用力扳则剧烈疼痛,局部取穴八邪、三间、大陵等无效,近取手三里、曲池、天井也无效,所以选取手六经的起穴或止穴,结果针刺中府则大指张开,针迎香食指伸开,针天池后中指松弛,针丝竹空则无名指灵活,针极泉需要抬腋,所以改取青灵而后小指伸直,遂效。心经与小肠经同行于小指,表里相关,取一经有两经之效。

严善余[10]以循经起止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30例,本病属于中医“肌痹”范畴,严氏只取胆经起止穴瞳子髎、足窍阴和胃经的起止穴承泣、厉兑,治疗痊愈率100%。

2.3 循经起止取穴法治疗痛证 陈强[11]认为循经起止取穴法是根据《内经》“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原则,临床总结的疗法, 机体正常时周身经气当环流贯注不息,处于相对平衡,当经脉起止穴位处病变时,首先阻碍本经气血,故多以实证痛症为主,取本经另一端则能够泻其邪气,以疏通经气,防止向他经传变。陈氏治疗督脉长强处尾骨痛不能正坐、下台阶时,取用督脉止处人中、龈交,并用泻法和嘱弯腰运动,出针痊愈,随访1周没有复发。此外以足少阴经止穴俞府治疗起穴涌泉处足底痛,或以足少阴起穴涌泉治止穴俞府处胸部疼痛都取得明显效果。陈氏认为首尾循经取穴法不仅局限痛症,还适合脱肛、耳鸣、鼻衄等。彭伟[12]认为经络起止理论强调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关系,也对应了《灵枢》指出的“夫十二经脉者,内属府藏外络于肢节”“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理论。彭伟用手阳明起穴商阳治疗其止穴处的迎香跳痛和以足少阴肾经起穴涌泉治疗俞府上方的喉咙痛(肾经“入肺中,循喉咙”)的典型案例效果令人满意。张俊卿[13]以循经起止取穴法针刺治疗带状疱疹34例,取其病变部位所在的经脉循行起止穴位,根据病变部位大小选一条或选用多条经脉的起止穴位给予针刺治疗。如果病发部位在腰则取睛明、至阴、瞳子髎、足窍阴,病变在耳部则选用丝竹空、关冲等,结果5次治愈27例,10次治愈7例,治疗痊愈率100%。

3 讨论

人体十二经脉[14]起止点也是经脉的相交点,同名同气的手足阳经在头面相交,同名同气的手足阴经在胸腹相交,阴经阳经在十二井穴相交,其中阴接于阳在手,阳接于阴在足。所以循经起止取穴一则协调阴阳,二则沟通上下,使手足同气之经贯通。而奇经八脉中除任督二脉有循经起止治验外,其他六经暂无相关报道。

结合经典理论可知循经起止取穴法主要作用机理在于沟通上下,协调阴阳。结合临床实践可总结循经起止取穴法的特点是取穴少、见效快,可以治疗经脉起止处的疔毒、疼痛、麻痹以及中风和皮肤病等,治疗中多采用针刺或点刺放血,循经起止取穴法不仅对本经病症有特效,对于起止穴附近穴位和部位的病症也有效,病变部位较广泛时也可以将临近的经脉一同取用。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如果经脉已伤,气血已虚时当考虑经气的贯注来源问题,如果经气传导到曲折处时可在曲折处加针。

对于同经穴位之间是如何通过经络循经传导的,以及如何与脏腑相关[15],近几十年来有很多相关研究,以核素轨迹观察、碘化钠放射显影、皮肤阻抗测试、红外辐射观察等方法充分验证了经络和经络传导的存在[16],经络的循经传导现象也能够说明经脉起止两端穴位的联系[17]。有学者认为由实践而发现的循经传导现象是前人发现经脉并创建经络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18],从历史角度看,经络理论的形成,要经过一定量的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发现穴位和其归属的经脉,经脉作为整体存在也必然有它自己的临床意义,李梃在《医学入门》里说“《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正欲人随经取用”,就是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主张根据经络之气取穴,也可归纳为循经取穴[19],而循经起止取穴则是循经取穴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经脉这一整体的临床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虽然历史文献对此种方法提到较少,但期望这种有效的取穴方法会在针灸学的发展研究中会有更多的关注。

猜你喜欢
经气井穴太阴
人体经脉养生律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宇宙间的四种基础物质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Thirty-Six Stratagems (1)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揉肩井,活肩颈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六阴经“经气”性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