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络别通”法取穴治疗痛症

2018-02-12 22:48李亚亚殷克敬
吉林中医药 2018年8期
关键词:泻法厥阴内经

李亚亚,杜 旭*,殷克敬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痛症是临床上许多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素问·举痛论》总结了各类不同的痛症,并举例说明各类痛症发生的基本原理[1]。殷克敬教授将疼痛机理归纳为“痛则不通”“痛则不荣”“痛则筋急”“神气失和”等几个方面。一切疼痛,无论虚实,其实质都与瘀、滞有关,“不通则痛”是瘀、滞,“不荣则痛”是因虚致瘀,因虚而滞[2]。殷老在“试以经络理论比类痛症的机理”一文中提出疼痛的发生是以经络气血变化为基础,无论是功能性的疼痛,还是一些器质性的疼痛,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3],为进一步从经络理论研究“疼痛医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作了探索工作。殷克敬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五十余年,累积了丰厚的经验,重视经脉脏腑辨证,施针独具匠心,熟谙中医经典,在《内经》“开、阖、枢”启示下创立“经络别通”取穴法,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殷老临诊学习,仅对运用“经络别通”取穴法治疗举隅,可以窥见一斑:

“经络别通”取穴法是根据《内经》六经“开、阖、枢”的相对应方法创立的。《素问·阴阳离合大论》曰:“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4]《灵枢·根结》篇又论述了“开、阖、枢”的病理表现[5]。其后张仲景、张修园等历代先贤又进一步对“开、阖、枢”作了阐发[6]。“开”是开达、向外;“阖”是内敛、向里;“枢”指转换、变化调节的枢纽。说明脏腑经络气血升降出入的转输规律,强调开阖、动静、出入经气活动的关系,有开必有阖、有出必有入,阴阳经络气化升降正常,调节有序,脏腑机能才能正常运转,阴阳之气才能平衡[7-9]。

殷克敬教授根据《内经》旨意,将三阴、三阳经脉的“开、阖、枢”相对应,即太阳、太阴“开”,阳明、厥阴为“阖”,少阳、少阴为“枢”,手、足三阴、三阳经,按照手、足对应取穴应用于临床[10]。殷老认为在阳开、阴开中太阳之开重在布气、敷布、输转人体气机,太阴之开则重在运化;在阳阖、阴阖中,阳明主气之内蕴,是经气化源之地,厥阴主阴气之涵藏,为阴血涵蓄之所;在阳枢、阴枢中,少阳偏于枢转调节气机,少阴偏于枢转调节血分。然后按照手、足相应经脉对应,以此确立了三阴、三阳经脉的“别通”关系,来指导临床辩证取穴,创立了“经络别通”取穴法[11]。

病案举例

病例1 患者张某,女,32岁,2017年11月19日来诊。主诉:右侧乳房疼痛1月余。现病史:患者于1月前生气后出现右侧乳房疼痛,近几天来,呈逐渐加重,于今晨至陕西省名老中医殷克敬工作室就诊。刻诊:右侧乳房疼痛,无红肿,无溢液,患处皮温不高。查右乳头外上限有乳内硬结块,压痛明显。乳腺彩超示:右乳乳腺增生。纳差,寐不佳,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乳癖(乳腺增生病)。治法:通络止痛。取穴:大陵穴(右)、内关穴(右)。操作:采用0.25×40 mm“安迪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皮肤常规消毒,从大陵穴处进针,针身与皮肤呈45°向内关穴方向透刺[12],深度1.5寸,手法用提插捻转泻法,患者感觉酸胀感明显,医者感觉针下沉紧,留针0.5 h后配合开阖泻法出针[13],患者自诉疼痛明显减轻。次日再针,自觉疼痛消失,查硬结块变小。配合屋翳、行间,继针5次,硬结块消退。

按:该患者为年轻女性,生气引发出现右乳疼痛,属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殷老通过经络诊察足阳明经有阳性反应点,按照《内经》“开、阖、枢”理论,阳明、厥阴为阖,足阳明胃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别通,根据《内经》五输取穴,“输主体重节痛”[14]。《素问·至真要大论》讨论病机十九条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15]。故取手厥阴心包经输穴(原穴)大陵穴透刺其络穴内关穴(“初病在经,久病入络”[16]),行针用捻转泻法,出针以达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目的。

病例2:患者李某,男,45岁,以“腹痛泄泻2天”为主诉于2017年11月29日就诊。患者2天前,因进食生冷不洁食物出现腹痛、泄泻,自行服用“左氧氟沙星片”,虽然泄止但疼痛无缓解,遂来门诊就诊。刻诊,患者诉腹痛,呈痛苦面容。查体:肚脐周围压痛明显。腹部B超示:无异常。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诊断:腹痛(寒凝气滞)。通过经络诊察发现患者手阳明经、手厥阴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经有明显异常反应点,遂取合谷、上巨虚、太冲穴,得气后用泻法,针后腹痛立减,留针0.5 h,3~5 min行针1次。嘱下午再来针刺1次,针后疼痛消失。

按:患者进食生冷,导致肠道失司,寒凝气滞,阻滞不痛,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腹急引故痛”[17]。本病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病变,故选取对穴太冲穴和合谷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也)[18]即“开、阖、枢”之阳阖、阴阖,根据《内经》合治内腑原则,配取手阳明大肠经下合于足阳明胃经之下合穴“上巨虚”,达到通阳、开窍、行气、止痛之效[19]。同样也体现了相别通的经脉在功能上协调呼应。

小结

“经络别通”取穴法,是殷老多年来通过经络诊察,根据《内经》“开、阖、枢”理论,总结出经脉除表里、同名经脉联系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经络别通联系,展现了一幅全新的经络调控联络图,临床应用取穴少而精,疗效明显,为治疗辨证取穴扩大了思路,开拓了一条新的经络联络内源性途径,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为进一步探讨经络,拓宽了思维空间[20]。这种新思路、新方法,选穴少而精,效果甚好,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泻法厥阴内经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太阳穴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